山西临汾在唐朝时的称谓?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 唐将——柴绍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通(?——617),字仲淹,河东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人。 隋文帝在位时,王通曾上书陈治国安邦十二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朝廷也任用他做过一些小官,却始终没有重用他的意思。隋炀帝继位,王通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已无所作为,便辞官回家。在家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 以便通过他的弟子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唐朝完成大一统,温彦博(573——636)立有大功。温彦博,字大临,祁县人,温大雅弟。隋...全部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 唐将——柴绍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通(?——617),字仲淹,河东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人。
隋文帝在位时,王通曾上书陈治国安邦十二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朝廷也任用他做过一些小官,却始终没有重用他的意思。隋炀帝继位,王通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已无所作为,便辞官回家。在家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
以便通过他的弟子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唐朝完成大一统,温彦博(573——636)立有大功。温彦博,字大临,祁县人,温大雅弟。隋末任幽州总管罗艺司马,在他的极力怂恿游说下,罗艺归唐,使唐北部、东北部兵不血刃而取得统一。
贞观四年(630),温彦博任中书令,积极协助唐太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将大批突厥人安置于河套地区。另一个祁县人王(王圭)(570——638),字叔(王介),李建成被杀,王(王圭)以其才干超群、忠事不二被李世民免杀,任为谏议大夫,王以李世民为圣明之主也忠心事之,不久拔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予,赐爵永宁县男。
贞观八年,任礼部尚书,并任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泰师傅。唐太宗嫁女王(王圭)子,以示优宠。王(王圭)敢于犯颜直谏,是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之一,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同时,一位由隋入唐历仕三朝的山西老臣裴矩(547——627),因犯颜直谏深得太宗称赞,谓“裴矩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哉!”为“贞观之治”增色不少。
河津人薛仁贵(614——683)至今家喻户晓,其主要功绩是协助唐太宗、唐高宗平定高丽、突厥。太宗曾言:“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薛仁贵成为唐朝稳定边境、扬威周边的著名将领。 唐玄宗时有两位山西人值得一书。
一位是稷山人裴耀卿(681——743),字焕之。开元中,任户部侍郎、京兆尹,他下大力解决漕运,每年仅为关中运粮一项便为国家节约30万缗运费,为“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另一位是祁县人王忠嗣(705——749),原名训,由玄宗赐名忠嗣,是玄宗最为信赖的将领。
天宝五年(746),王忠嗣一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控御万里,全国劲兵重镇悉归其掌握。他在边关励精图治,使万里边塞安然,“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李光弼、哥舒翰等均为其部下,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主要障碍。
后被奸相李林甫诬陷,被贬,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由此衰矣。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