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哪些行为是对孩子的过度关爱?
1、娇惯迁就要啥给啥“我们从来不溺爱孩子!”很多家长嘴上这样说,却没感觉到自己早已步入溺爱的大军。“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时上班太忙,很少有时间关心他,总怕亏了孩子,所以儿子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他。 ”在市直机关单位工作的张女士老年得子,但凡孩子开口索要,总是尽量满足其要求。今年开学刚上高二的儿子近来却令张女士愈发感到无奈。“他开学就新换了手机、电脑,这次又以手机丢了为由,向我要钱购买手机。 当时虽有犹豫,但还是给了孩子。老师却电话通知我,开学以来就没看到儿子到校上课。”张女士表示,多年的娇纵下,儿子越发不懂事。“他现在不想读书,还总是顶撞我。”“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全部
1、娇惯迁就要啥给啥“我们从来不溺爱孩子!”很多家长嘴上这样说,却没感觉到自己早已步入溺爱的大军。“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时上班太忙,很少有时间关心他,总怕亏了孩子,所以儿子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他。
”在市直机关单位工作的张女士老年得子,但凡孩子开口索要,总是尽量满足其要求。今年开学刚上高二的儿子近来却令张女士愈发感到无奈。“他开学就新换了手机、电脑,这次又以手机丢了为由,向我要钱购买手机。
当时虽有犹豫,但还是给了孩子。老师却电话通知我,开学以来就没看到儿子到校上课。”张女士表示,多年的娇纵下,儿子越发不懂事。“他现在不想读书,还总是顶撞我。”“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市某中学的温老师说,过分地溺爱孩子,过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容易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只能“扼杀”孩子的健康。
2、生活照顾学习辅导家长全包临近下课,市区小学校门外的家长“接送团”如期出现。“孩子的爸妈,平时工作太忙,开家长会、检查作业、接送什么的都是我在做。”现年60多岁的李阿姨,几乎成了“代理家长”。
李阿姨表示,从日常生活照顾到功课学习辅导,几乎都是她一手包办。“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下次妈妈给你点零钱,试着自己和同学坐车回家。”黄女士这样“叮嘱”刚上四年级的女儿。“要适当‘放手’,否则总也长不大。
”黄女士表示,“替孩子洗衣服、检查作业、收拾书包,表面上是在为孩子考虑,但过度的关心只能弱化孩子的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太过溺爱对他们的成长只能起反作用。”黄女士说。3、家庭教育不应只是溺爱市某中学心理学高级教师陈老师指出,不少家长对孩子“关心过度”,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品德养成。
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没有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成年后甚至满了30岁后仍出现一些儿童时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等。
陈老师认为,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在生活上对子女关爱过度,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易发脾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缺点。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长都有一种宠爱意识,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这其实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对其人格形成影响最深,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形成一种依赖型人格,在为人处事方式上关系紧张,随之而来的是脆弱的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陈老师说:“平衡对孩子的爱及严宽相济的教育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重要。
”他表示,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来,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家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才不会因过度的溺爱步入歧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