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有何不同
一、 唯物论
在哲学上,唯物论主张世界上唯一可被称为“存在”的是“物质”,而现象等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其实唯物论的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这句话只是表述了一个大体的意思,并不完善)。
溯源唯物论,大概可以追及古希腊时期的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后者尤其著名)的“原子论”。 此学说大致源发于这样一种机械论式的提问:“是增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与之相对的目的论式的提问为:“这一事件是为什么目的而服务的?”不同的提问方式和解答引发了不同的哲学理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是由一种基本单位“原子”(不可再分,不占据空间或占据极小空间)和“虚空”所构成,两者的运动产生了种种现象。 德谟克里特是一个彻底...全部
一、 唯物论
在哲学上,唯物论主张世界上唯一可被称为“存在”的是“物质”,而现象等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其实唯物论的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这句话只是表述了一个大体的意思,并不完善)。
溯源唯物论,大概可以追及古希腊时期的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后者尤其著名)的“原子论”。
此学说大致源发于这样一种机械论式的提问:“是增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与之相对的目的论式的提问为:“这一事件是为什么目的而服务的?”不同的提问方式和解答引发了不同的哲学理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是由一种基本单位“原子”(不可再分,不占据空间或占据极小空间)和“虚空”所构成,两者的运动产生了种种现象。
德谟克里特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在他看来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过程;宇宙中并没有目的,只有被机械的法则所统驭着的原子。
在漫长的中世纪,唯物论并没有大幅度发展,而是以唯心论为主的基督教哲学和经院哲学占主导地位。
在十八世纪,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原子论又复兴了起来。古希腊原子论的许多观点,较中世纪的唯心论哲学,与那时的科学相似之处更多,它的复兴也不足为奇。唯物论越走越远,更多地揉入了决定论和还原主义的观点。
凡现象都可以还原至一个较低的层次,这个过程还可以不断进行直到一个基本层次,这些现象在基本层次都可以物理地进行解释,此为“还原主义”。有果必有因,能够完备地了解起始状态的信息和相关的法则,就可以准确无误地预言其结果,此为“决定论”。
不过我个人认为,决定论与唯物论没有很强的必然联系。
=========================================================
大体上来看,复兴后的唯物论拥护者大多很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鼓舞,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情绪,因而唯物论哲学发展得有点让人觉得过了头。
主体在察知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被大大忽视了。不过奇怪的是,科学的发展也显示了人(主体)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的确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为何唯物论者在极力确定客体地位时没有乐观地注意到这一点?
就我的观点,将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完全对立的处理方式并不那么明智。
它所带来的麻烦比综合两者要多。不过这种观点(即主客体二元对立)在西方哲学中是如此有渊源的一个传统,以至于无论是唯心论者或是唯物论者都绞尽脑汁要弄出一个孰主孰从、谁一谁二来。正是基于以上的想法,辩证唯物论的一些哲学观点更加能够吸引我的注意。
二、 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结合了改动后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提出了后来被称为“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论在对客体的认知中加入了主体的能动性,按马克思的观点,一切感觉作用或知觉作用都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分析讨论时,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妥当的,其结果没有意义。
这种思路倒象是传统唯心论和传统唯物论的一种折中,而马克思确实是唯物论者中首先站在这种能动性的立场上对传统唯物论进行批判的人。
形成这种哲学观点的另一个背景是马克思注重现实和实践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有点工具主义的味道。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讨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方面看,马克思的哲学又有当时急进主义的影子。
概括地来说,马克思认为“哲学家向来称作是追求认识的那种过程,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样,是客体恒定不变、而一切适应全在认识者一方面的过程。
事实相反,主体与客体、认识者与被认识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相互适应过程中。因为这过程永远不充分完结,他把它叫做‘辩证的’过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