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谁知道,详细介绍!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鄂图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鄂图曼帝国提出为保护鄂图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否决。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鄂图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全部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鄂图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鄂图曼帝国提出为保护鄂图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否决。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
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鄂图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鄂图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
鄂图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兴趣。
战争过程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
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时间表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
1853年10月16日:鄂图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地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娜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
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鄂图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鄂图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战争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
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取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
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战争的意义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既1815年的维也娜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随军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由于一个英国军官的错误在一次攻击中在20分钟内900名英国骑兵丧身,当晚《伦敦时报》就报道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术来记载战争的残暴和英雄事迹。
损失和英军对其野战医院的改革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
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1850年,欧洲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而主角之一的法国此时政权落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手上。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普称帝,尽管沙皇讥笑其为“街垒国王”,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率先承认革命后的路易菲力普政权,其他君主国无奈也先后予以承认,正统原则看来不是铁律。
路易波拿巴投机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普王朝并伺机取得政权,4年后他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如果说1830年革命其
他列强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路易波拿巴的掌权则几乎挑战了维也纳体系每个原则,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足以启动《四国同盟条约》(此时条约已经到期,但仍可以按照此条约精神进行干涉);对1848年革命神圣同盟也拥有干涉的借口,但什么也没发生,还是英国率先承认了路易波拿巴政权,奥地利惟恐落于人后日后留给路易巴拿巴打击奥地利的口实也迅速承认了法国新政权。
正如一位资深奥地利外交官所言:“如今讲原则之时代已经过去。”路易波拿巴在阴谋中取得政权,对于阴谋手段自然十分在行。其要领是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会做什么。他一面以人民的皇帝自居,主张民族自决和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内心
又渴望得到传统君主国的正名。
他希望其他君主能以他们之间“我的兄弟”的称谓来称呼
他,在仅得到“我的朋友”这样礼貌的称呼又极其不满。站在国家的高度,他认识到自拿
破仑战争以来,法国是孤立的,更由于他的血统,欧洲国家围堵法国之势仍然存在,他在
等待机会,打破孤立。
当时的人称他为“杜依勒里宫之谜”。
维也纳体系经历了1848年革命已经摇摇欲坠,奥地利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复杂,1848年革命
中梅特涅外逃荷兰,继承梅特涅衣钵的施瓦岑堡不久也死去,从此奥地利失去了外交大方
向。
1849年俄国出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并在1850年普奥争端中支持奥地利压
制普鲁士,普鲁士怀恨在心,称之为“奥尔米茨之辱”。东方三君主国出现裂缝。俄国相
信奥地利定会感恩戴德,奥地利真这么想吗?奥地利自己对巴尔干也很感兴趣,尽管它没
有健壮的牙齿来满足胃口。
从地缘角度看,如果俄国吞并巴尔干,就会形成三面包围奥地
利的态势。俄国的波兰从北方威胁奥属加里西亚和波西米亚,乌克兰从东方威胁匈牙利,
而巴尔干将从南方直接威胁维也纳。更让奥国担心的是,多瑙河河口落入俄国之手,奥地
利落后的经济将更加受制于俄国。
奥地利虽受恩惠于俄国,但更多的是敬畏和疑虑。
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东欧的扩张,向奥斯曼帝国方向扩张成为他
的扩张重点,更何况这种扩张战争成本低廉,而收益极大。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暴卒,
其弟尼古拉一世继位,新沙皇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土耳其的野心。
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
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土耳其的问题。沙皇一
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土耳其帝国的庞大领土,因此一直小
心应对。
从1823年开始,希腊人民付出极大牺牲,最终于1830年摆脱土耳其帝国的统治,
成为独立国家。俄国与希腊同属东正教国家,沙皇对希腊的支持既出于宗教的热情,也有
借此瓜分土耳其的考虑。通过支援希腊革命的1828-1829年俄土战争,俄国获得商船自由通
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获得自治,并由俄
国保障(俄土《亚德里亚堡条约》)。
但沙皇并不满足,他企图正式吞并瓦拉几压和摩尔
达维亚两公国,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1831年,土耳其苏丹和其
藩属埃及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战争,在法国的
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土耳其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
在这种
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
的秘密附约中,土耳其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
斯海峡,沙皇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保护者。
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
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
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苏丹再次战败求和
,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并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
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土耳其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
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
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浮出水面。
近因(导火线)-------圣地保护权问题
耶酥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
权和特权。众所周知,自拜占廷时代起,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罗马正教,这个分
裂实质是拉丁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分裂。
拜占廷帝国是希腊文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廷帝
国鼎盛时代,康斯坦丁大帝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耶酥建立了雄伟的教堂。拜占廷帝国于
11世纪衰落后,圣地被阿拉伯人控制。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东征,夺回了
圣地,几个新建立的东方王国国王是法国贵族,因此法国在传统上居于圣地保护人的地位
。
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近东又为其所控制。1535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破天荒的与奥斯
曼帝国苏莱曼大帝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
得到确认。1673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苏丹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重申了这个保护权,只是
这时的法国如日中天,苏丹有被逼之嫌。
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
半出于俄国的压力,直到1850年。毫无疑问,圣地教堂由东正教皇帝建立,而且教堂处于
东方大主教区。关于主教区的划分,经过无数次争吵,罗马教皇和东正教主教已有协议加
以肯定。
但是,争夺从未停止,在路易菲力普时代,法国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1840年
的第二次土埃战争使得这个努力不了了之。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
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
精明的是,侯爵途中
经过罗马,并面见了教皇,无论他在罗马活动效果如何,法国的行动看来得到教皇的支持
,教皇虽已没有世俗大权,但仍然拥有一定的道德号召力。
正如一位土耳其高级官员所言,他本人就信仰基督教,“要揭开土耳其复杂的外交政策,
你必须注意一点:无论是处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还是土耳其内部的改革,土耳其宫廷一
条不变的原则是和欧洲站在一起,而没有其他原则。
这取决于欧洲对土耳其的保护。土耳
其自己将尽一切可能乃至牺牲来维护自身对欧洲的信誉。”很明显,土耳其期望得到欧洲
列强的保护,如果得到保证,土耳其是敢于抵抗俄国的。在那个时代,俄国还被更多的看
为东方国家,尽管它已是欧洲五强。
怎么理解“欧洲”的概念乃玄机所在。
问题在于土耳其的政策远没有以上申明来的聪明,要在列强中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因此
土耳其的对外政策经常前后矛盾,拆东墙补西墙。宫廷内部派系林立,从没有统一意见。
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
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
给法国。反映迟钝的俄国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国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
吉条约》,条约中规定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
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
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谛为一出杰作。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俄土交恶给皇帝带来新的机会。
皇帝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
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中防止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的条款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
住法国,此时皇帝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
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
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
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早在1844年,英法就东方问题已经秘
密达成一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动。这个秘密联合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并未受影响,两国军
事部门甚至更进一步初步协调作战计划。
不过这些秘密外交沙皇并不清楚。对奥地利,法
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
属意大利的安全看起来取决于拿破仑三世打算给加富尔多少支持。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
的外交大师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
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叔叔的胆略,但
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
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
而
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精神将彻底作古。陷阱已经
准备好,请君入瓮。
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足够的友善,并且法国的军
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
如果沙皇饮
马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的战略是在最前沿阻击敌人,
正如以保障北海低地国家独立来保卫本土安全。君士坦丁堡如果落入俄国之手,那么下一
条防线将是爱琴海。
尽管爱琴海岛屿众多,但怎么也比不上在两海峡构筑的防线。因此,
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圣地保护权问题本来和英国关系不大,因为英国信奉
国教。但英国看到法国站到反对俄国的第一线,英国风险不大,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
于实现遏止俄国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
维多利亚女王曾说过:“这场战
争的世俗意义超过它的宗教因素。”
战前的最后外交努力和战争爆发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
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而报偿也将更加丰厚。
1853年,缅希科夫公爵(PRIN
CE MENSCHIKOFF)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日后他还将是战争中俄军的总司
令。缅希科夫家族在俄罗斯很显赫,一直是沙皇的心腹。女沙皇卡特琳一世出身卑贱,后
来成为老缅希科夫公爵的情妇,得以接近彼得一世,再后来成为彼得的妻子,加冕俄国皇
后,并在彼得去世后成为俄国女皇。
可见缅希科夫家族得宠并非偶然。
公爵于1853年2月到达君士坦丁堡。就在这时,巴尔干地区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
,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对土耳其来说巴尔干叛乱就是家常便饭,但发生在这
个时候,土耳其也暗自叫苦。
起初缅希科夫的要求仅仅是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沙
皇却有别的打算:海军主张采取行动,沙皇本人也视察了陆军,并在克里米亚进行战争准
备。按照外交惯例,这是炫耀武力,为外交行动制造声势。问题是俄国在土耳其问题上以
往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这个耐心,好象谈判只是个过场,它的要求只会在战场实现。
缅希科
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作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 缅
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保证沙皇对土耳
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拥有保护权。
作为善意的表态,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
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因为在巴尔干地区东正教显然拥有最大的势力。苏丹无
法答应这个要求,任何一个苏丹也不敢答应这个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
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要求,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
土耳其。
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谈判陷入僵局。
5月22日,缅希科夫公爵离开君士坦丁堡。公爵相信,这个威胁姿态会使土耳其最终屈服于
俄国的压力。从另一角度说,俄国的耐心有限,俄国已经准备用军事行动来解决危机了。
31日,俄国对土耳其最后通牒。6月4日,土耳其苏丹发布敕令,宣布保障基督教会特别是
东正教会的豁免和特权。但俄国并不满意,发表宣言说要保护在土耳其的东正教会,并且
俄国为监督土耳其将依据《亚德里亚堡条约》进占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为了给苏丹打气同时警告俄国,6月13日英法联合舰队驶入贝西加湾,这非但未能震慑俄国
,反而深深刺激了俄国。维也纳坐不住出面协调,因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对奥地利也
很重要。协议草案是由英、法、俄三国背后妥协达成的,苏丹拒绝了这个草案。
7月2日,
俄军越过普鲁特河,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10月5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战争爆
发。从战争开始,战争就显示出浓厚的政治意义,这将持续到战争结束。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