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山西的“山”是指A.泰山B.太
B。太行山
自从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或者再往前推,推至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就是一个以统一为主的国家。长期的统一局面,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普遍的共通性,从中原腹心地区,到遥远的边寨,其中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风同,不仅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还有共同的信仰、道德、民族情感。 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统一,使之更加持久巩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北面的黄土高原,东及东南的滨海地区,西南的崇岭巨川,西北的戈壁滩,都各具鲜明的地理特色。 从社会角度看,自史前时代,即有许多人群部族在这片广阔疆域上活动生息,为缔造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各...全部
B。太行山
自从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或者再往前推,推至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就是一个以统一为主的国家。长期的统一局面,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普遍的共通性,从中原腹心地区,到遥远的边寨,其中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风同,不仅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还有共同的信仰、道德、民族情感。
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统一,使之更加持久巩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北面的黄土高原,东及东南的滨海地区,西南的崇岭巨川,西北的戈壁滩,都各具鲜明的地理特色。
从社会角度看,自史前时代,即有许多人群部族在这片广阔疆域上活动生息,为缔造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各自贡献。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有众多的民族和方国,速兴迭起,以其独具的色彩,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在普遍存在的共通性之中,又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因此,了解、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既要注意到其普遍的共通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古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古代的山西地区就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
这里是中国人类的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山西南部地区,还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尧、舜、禹时就曾以这里为华夏族的政治中心,因而这里的文化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山西地区山川形势险固,素有“表里山河”之称,而夏王朝以后,历代统一的王朝又大都在山西附近建立都城,从而使山西地区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居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山西北部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曾经几次历经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变化,北方强盛的游牧民族常常通过这里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友好的、战争的),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由此也形成了山西地区文化的一些特色。
此外,山西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戏曲文物占全国的80%左右,也是一大特色。这些对于我们了解、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国对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对原始社会和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研究开始较早,研究一个地区从古代至近代的文化,主要是近几年进行的,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
本人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山西地区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地区文化的特色等问题作些探索,希望能有助于区域文化的研究,期望能得到专家、学者及关心三晋文化研究的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谈论山西地区的文化,不能不先对山西省的疆域及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山西的称呼作些介绍。
今天的山西省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之一,大致位于北纬34。5度至40。5度、东经110.2度至114.5度之间,其轮廓略成平行四边形,由东北斜向西南,东西宽约 290公里,南北长约 550公里。
省境的西、南、东三面与邻省有天然的分界,西面隔奔流在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与陕西相望,南面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为界,东面以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为界,北面则以人工修建的长城与内蒙古为邻。山西省位处黄土高原东部,东有太行山脉,西为吕梁山脉,中部从西北向东南分布着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略呈北高南低的阶梯状排列,为山西省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区和交通要道。
山西省的得名,是因其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在古代,作为地区名的“山西”,最初并不指今山西省地区。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至西汉,人们是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县东)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主要是指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地区;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到了东汉,开始以太行山为界划分山东、山西,东汉光武帝曾称赞大将邓禹“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即是指今天的山西省地区。这种变化,是与国都的位置相关联的,西周、秦、西汉的国都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华山或崤山以东的平原地区便是山东;东汉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故以其北面的太行山脉作为地理坐标,以划分山东、山西。
后来地区的界线日益准确,便以“山西河东”来指今山西地区,如隋末李渊曾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到了元代,便设置了行政区“河东山西道”,明代初称“山西行中书省”,简称山西省,后改称“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称山西省,今沿不改。
山西地区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山右”,谓其在太行山右侧(古人是从北往南看,与现在地理方位观不同);又被称作“河东”(主要指晋南地区),是因为它位于晋陕交界之黄河以东的缘故。
山西地区在历史上又被称作“晋”、“三晋”,这是由春秋时期位于这里的晋国和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而得名。
西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将周天子的兄弟子侄和一些异姓姻亲分封到各地,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分封到今山西地区的,是周武王的少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因其所封之地属古唐国,故叔虞的封国最初称“唐”,他的儿子继位后,改称晋国。
晋国在西周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但是疆域并不很大。春秋时期,晋国日渐强大,一再成为霸主,据有今山西省中部、南部,河北省西南部,河南省西北小部和陕西省一部。春秋末年,晋国六个卿大夫的势力强大起来,晋国国君的权势衰弱,最后由其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建立了韩国、赵国、魏国,成为战国时期三个强盛的诸侯国,即所谓“三晋”。
三晋的疆域最大的时候,除了占有今山西省的全部之外,还据有今河北省的大部、河南省的大部、陕西省的东部、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部分地区。由于唐国始封时的国都唐,改称晋国后历迁之国都翼、曲沃、绛、新田,都在山西地区。
三晋(韩、赵、魏三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成的,它们所辖的区域,只有山西省是全部据有,因此后世也就用“晋”、“三晋”来代指山西地区、山西省。本书取名为“三晋文化”,也是由此而来,而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今日的山西省为主,一般只在叙述战国这一阶段时,取当时韩、赵、魏三国的疆域(书中将随时注明)。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