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考研升学,评职称要求在全国核
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等领域,已全然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核心期刊”由此引发出诸多负面效应。
尽管目前学界对其认识不一,但“核心期刊”对学术界、期刊界的危害已有目共睹,不容置疑。
一、“核心期刊”遴选:鬼使神差般地操纵着我国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在现时条件下,一家刊物是不是“核心期刊”直接关系到刊物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所谓生死攸关,等闲不得。 如果哪家刊物被选为“核心期刊”,稿源、财源就会纷至沓来,根本无需发愁。但如果没有...全部
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等领域,已全然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核心期刊”由此引发出诸多负面效应。
尽管目前学界对其认识不一,但“核心期刊”对学术界、期刊界的危害已有目共睹,不容置疑。
一、“核心期刊”遴选:鬼使神差般地操纵着我国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在现时条件下,一家刊物是不是“核心期刊”直接关系到刊物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所谓生死攸关,等闲不得。
如果哪家刊物被选为“核心期刊”,稿源、财源就会纷至沓来,根本无需发愁。但如果没有被选上“核心期刊”,随之而来的是优质稿源日渐稀少,优质作者群逐渐萎缩,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变得举步维艰。办刊者纵然有“十八般武艺”,恐怕也难以施展。
时下发表论文只讲求“核心期刊”,文章再好、学术价值再大,但如果不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评价时就会被打入“冷宫”,被视为是低质量的,只能与作者的津贴、奖励、荣誉之类无缘,作者的名誉、地位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还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之作交给“非核心期刊”(“边缘期刊”)发表呢?学术期刊丧失了优质稿源,谁都知道那将意味着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非核心期刊”不用说发展,就是要维持原有的水平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种将学术期刊“腰斩为二”(“核心期刊”与“边缘期刊”),并将之与学人的利益挂钩的做法,实际上使学术期刊界原本有序的自由竞争变得非常的不公平,学术资源的分配和流向完全为所谓的“核心期刊”所左右。
刊物有无发展,其决定权也不再掌握在刊物手中,一切得由所谓的“核心期刊”说了算。毫不夸张地说,此起彼伏的“核心期刊”遴选已成为操纵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一只黑手”,其“法力”之巨大,正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二、惟“核心期刊”论导致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核心期刊”遴选并不是对期刊整体质量的综合评价。但在当前,不少学术期刊趋之若鹜,单一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衡量、评判期刊的办刊质量,把进入“核心期刊”作为办刊的至高目标、惟一目标,一味地去追逐、迎合“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千方百计”提高“文摘率”、“引文率”。
我国的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本来就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如此削足适履,势必又要使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再度发生偏离,一些学术期刊势必也要丢掉一些长期培育起来的精品栏目。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追逐“核心”,大多出非所愿,乃“不得已而为之”。
各家刊物本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办刊目标,不是非得要进入“核心期刊”行列,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各刊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期刊的价值。但现在的情况不行,各种“核心期刊”遴选已为你画好了框框。
如果某家学术期刊没有被选为“核心期刊”,你办得再好,付出再多,编者的劳动也难以得到承认。衡量一家学术期刊办得成功与否,现在似乎只剩下“核心期刊”这把并不精确的尺子了,而不再由读者和市场来决断。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主持的几次优秀期刊的评奖,对学术期刊而言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其原因就是被此起彼伏的“核心期刊”遴选给消解了。这种“游击队打败正规军”的迹象,倒不是因为“核心期刊”遴选比期刊的政府评价来得科学,而是因为“核心期刊”已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办刊者要想完全置“核心期刊”于不顾,不去追逐所谓的“核心期刊”,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学术期刊的根本职责是什么,办刊者已无法、无暇,也不容去作过多的思考,最要紧的似乎莫过于去迎合“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了。
一位资深主编曾用“主编跑核心,编辑忙规范”的语句来形象描绘当前众多学术期刊的办刊状态。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学术期刊价值取向的这种偏离,受损的恐怕不仅仅是学术期刊,还有它所承载的学术本身。
三、庞杂繁乱的“核心期刊”遴选干扰了正常的编辑出版秩序
近年来“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单就某一家“核心期刊”遴选而言,遴选频次或许还不算太高,但由于选家众多,一家学术期刊一年当中遇上几次遴选是常有的事,严重分散了办刊人员的注意力。在期刊评价与期刊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评价似乎成了“主旋律”,评价似乎比发展还要重要。
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编辑出版秩序,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有学者统计,现在学术期刊封面上印制的各种“封号”已多达30种,其中“核心期刊”的标识也有20余种之多。对之,不用说读者会一头雾水,就是办刊者、期刊的管理部门要想说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恐怕也是一种高难度的“考验”。
面对如此纷繁驳杂的期刊遴选和评价,你似乎可以站稳脚跟,置之不理,但这些评价招招都具有“杀伤力”,奈何不得,等闲不得,想躲也躲不掉。期刊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期刊发展,时下名目繁多、过于频繁的“核心期刊”遴选非但没有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反而使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繁乱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
四、“核心期刊”已成为某些学术期刊大肆敛财的“金字招牌”
时下,某刊入选“核心期刊”无疑意味着自己身价的陡增,不用说别的,就是靠每篇一、两千元的版面费,数年下来,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有的“核心期刊”现在已是月刊了,年发文量近千篇,向作者大肆收取高额的版面费用,但就是这样,似乎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有的学术期刊甚至已将刊物办成了半月刊、旬刊,其敛财之道同样是靠“核心期刊”这顶金光闪闪的“桂冠”。
令人痛心的是,从刊发的文章来看,绝大部分是一些质量低劣、毫无学术价值的“文字垃圾”。至于有些“核心期刊”其他方面的不正之风,不用赘述,相信读者会不言自明。
五、“以刊论文”的科研评价方式恶化了我国的学术生态
现在不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六亲不认”,只认“核心期刊”,而且辅之以重金,一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价值数百、数千、数万不等,一不小心,相差一篇“核心”,津贴也许就会下浮一档,损失就更为惨重了。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对“核心期刊”,你有意见也好,不承认也罢,但你要无视“核心期刊”的存在,完全置“核心期刊”于不顾,那就难了。更何况,科研成果的评价对知识分子而言,还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利益的问题,还有一个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同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现在做学问、写文章的终极目标似乎就是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这样就可以为评奖、上职称、拿津贴、跑课题等等打开方便之门,至于文章能不能于世有用、于世有补,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已全然无暇顾及了。
2004年周保欣也曾指出这一问题,现在“人们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说些什么’的学术研究的本质性问题,而是非常看重‘在哪里说’的形式意义,不少学者不是把心思用在悉心打磨学术产品、如何思考创造学术精品上,而是集中精力研究‘核心期刊’的品味和用稿特点上,然后量体裁衣度身订做学术论文,以期能够登堂入室。
学术论文写作隐含太多的功利色彩和做作的匠气。在这样的现代迷信中,作为学术发表媒体而存在的期刊被提升为学者追求的目的,这不能说不是学术研究的‘异化’和本末倒置,也是学术的悲哀”。学术期刊的本质不过是媒体,其本职就是将学术研究的成果及时付诸传播。
相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学术期刊自然是“末”、学术研究才是“本”,学术研究一旦以学术期刊的用稿喜好为导向,或者说,学术期刊成了左右学术研究的“方向盘”和“试金石”,对学术研究而言,其结果必然是弊多利少。
时下,不断被媒体公开曝光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惟“核心期刊”论的科研评价方式恐怕也难逃其责,其危害是相当深远的。
六、此起彼伏的“核心期刊”遴选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
目前国内主要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已达6、7家之多,此外,许多高校还自行圈定本单位“核心期刊”。
所谓的“核心”已成了“满天星斗”了。无怪乎也有学者将之形象地比喻成生产“核心期刊”的“核心工厂”。这些遴选体系大多获得了国家各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就分别得到了北京大学科学基金、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之一,如此等等。
国内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此起彼伏的期刊遴选所耗费的财力自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其一。其二,“核心期刊”遴选吸引了一大批学人的参与,不少单位也纷纷上马,不遗余力地进行“核心期刊”遴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像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的几次“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直接从事“研制”的每次都有百余人之多,至于鉴定、评审专家队伍则更为庞大,学术史上恐怕也罕有其例。像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研究人员就有115人,顾问49人,学科评审专家则多达2321人。
声势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又要重来一遍,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实在是难以计量。
七、要求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文,侵蚀了学子的学术精神
数年前,国内某名牌高校为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要求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以就读单位为“作者单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此后,国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效仿这一做法。此风一开,怨声载道,不仅广大学子强烈反对,不少研究生导师也嫉恶如仇。1999年武汉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愤然辞去“博导”,其原因就是邓先生不满校方要求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否则无法取得答辩资格的“硬性”规定。
邓先生认为,他能够保证研究生的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此事被媒体披露后,曾在高校引起不小的震动。遗憾的是,如此强烈的“叛逆”之举,并没有动摇这一荒谬之举,时至今日,“核心期刊”还是鬼使神差地成了套在广大学子和导师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说它荒谬,就在于如果各高校都这么规定,就是全国所有的所谓的“核心期刊”的所有版面都用来刊发研究生论文,也满足不了这一需求。这一强行规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无需多言,我们只要看看王彬彬先生2003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还要荒谬多久》一文,便可知晓。
王先生说:“每当看到那些贷款上学、大冬天也穿着单衣的研究生抠出数百元汇往‘核心期刊’,我都难免心酸。更让我心酸的是,学术的尊严一开始就在研究生心中轰毁了。当他们看到被尊为‘核心’的刊物原来只要出钱便可将狗屁不通的东西变成‘学术成果’时,当他们把自己胡涂乱抹的东西连同几张‘百元大钞’一起寄往‘核心期刊’时,‘学术’在他们眼中还有多少价值可言?要求所有的研究生以后都投身学术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
我以为,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完全可以从事与学术无关的工作,却应该终身对学术保持一份敬意。而要求他们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则可能把他们原本尚有的一丝对学术的敬意摧毁。”相信谁都不会否认目前我国学界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学风浮躁问题,研究生作为未来我国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如果真的连对学术尊严最起码的敬意都没有了,未来中国学术又有多大的希望可言呢?这一现状必须得到切实改观。
关于“核心期刊”引发的负面效应,远非上述几点。事实上,近年来刊界、学界抨击之声不断,其言辞之激烈,真实地反映出广大学人对“核心期刊”负面效应的痛心疾首和无可奈何。这里我们无意过多地指责“核心期刊”的遴选者们,“核心期刊”负面效应的滋生、蔓延其主因也不在“核心期刊”研究本身,而在于我国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体系和机制的不健全。
这里我们只想说明一点,那就是近年来此伏彼起的“核心期刊”的遴选、无节制地滥用、误用“核心期刊”已经对学术界、学术期刊界产生了严重危害,且影响深远,这一点不容置疑,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几天,上海大学的研究生们为学校新出台的一项规定议论纷纷。
该规定说明,研究生想要拿到学位证书,不仅需要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论文一篇,而且在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上发表的论文一律不包括在内。
笔者在上海大学主页上看到了该则文件,证明了同学们的议论。
改规定包括两点:
1、所指的“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是指在这些期刊上以正常卷期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
2、所指的“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是指论文被刊登在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不包括各种形式的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或汇编。
关于此事的看法,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的看法。
小周:完了,我的增刊废了,白花了我四百元。咱学校就喜欢在这些方面抢眼。我不要毕业了。
小王:规定不能朝令夕改。我们是按照研一时的规定做的,发在了增刊上,现在马上三年级了,突然出台这个规定,叫人无所适从。
规定再怎么硬性,也要务实。比如研究生一年级重点是读书,二年级重点是写论文,三年级重点是找工作。现在逼着我们在核心正刊发论文,不切实际。我们至少要求这项规定不追溯到7月10日(规定出台日)之前。
小磊:现在想在正刊发论文,花钱都买不到版面。全国的正刊版面加起来,还不够老师们发文章的。还非要我们发正刊。
小军:据说校长在最近的全国高校校长会议上还自豪地谈到我们学校的这种制度。
这个制度只为学校荣誉考虑,不为学生实际考虑。
小徐:这种密切关系到学生利益的规定,没有考虑任何的学生意见就出台,是不负责任的。这种事情也该有个听证会。我要给校长写信反映我们的意见!
笔者目前尚未听到任何支持该项规定的同学言论。
最近,《人民日报》、《文汇报》纷纷报导华中科技大学取消发表论文学位的挂钩制度,《光明日报》等媒体则纷纷报导北京大学对量化学术考评体系的改革行动。专家们纷纷呼吁取消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制度,认为该制度弊端太多。
而上海大学在这个时候出台这项规定,显然是逆流而动,惊世骇俗,具有挑战权威、挑战大众、挑战大势的勇气和创意,令我等惊诧不已。
且不论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制度是否合理,笔者单描述一下研二学生状况。
本单元本层共计有12位同学通过花钱在某核心期刊增刊上发表文章一篇,据笔者了解,在前后两期该社科类增刊上发表文章的上大同学在40位以上。发一篇文章400元,这对于本来就拮据的研究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如果该项补充规定得以实施,不仅400元打水漂,同学们各自的整个计划都将被打乱。
本人对该项规定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同时专心学业,不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如果因为该项规定而拿不到学位证书,那不是我的错,我将捍卫我的权益。
不建议讨论,建议行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