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默片时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26年夏,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短片流入上海,独霸中国电影市场。有志的中国影人心有不甘,奔走呼号:打破西方影业的垄断,自力更生,创造中国有声电影!1930年,由中国电影“开山鼻祖”郑正秋和著名导演、制片人张石川等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事国产有声电影的研究。
1931年3月15日,“明星”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洪深编剧,写了一部故事片剧本《歌女红牡丹》。这则故事说的是:歌女红牡丹唱红后,收入颇丰,成了其无赖丈夫的“摇钱树”,每月所得全部交给丈夫,
也不够其挥霍。 这则故事说的是:歌女红牡丹唱红后,收入颇丰,成了其无赖丈夫的“摇钱树”,每月...全部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26年夏,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短片流入上海,独霸中国电影市场。有志的中国影人心有不甘,奔走呼号:打破西方影业的垄断,自力更生,创造中国有声电影!1930年,由中国电影“开山鼻祖”郑正秋和著名导演、制片人张石川等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事国产有声电影的研究。
1931年3月15日,“明星”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洪深编剧,写了一部故事片剧本《歌女红牡丹》。这则故事说的是:歌女红牡丹唱红后,收入颇丰,成了其无赖丈夫的“摇钱树”,每月所得全部交给丈夫,
也不够其挥霍。
这则故事说的是:歌女红牡丹唱红后,收入颇丰,成了其无赖丈夫的“摇钱树”,每月所得全部交给丈夫,也不够其挥霍。红牡丹为此受到强烈的刺激,导致桑声失润,自此一蹶不振,生活潦倒。狠心的丈夫仍对红牡丹实行虐待、剥削,红牡丹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其丈夫失手杀人,被捕入狱,红牡丹不计其嫌,托人营救,使其夫出狱,幡然悔悟,改邪归正。这部影片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心灵的摧残和毒害,迎合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可视性强。张石川等认为,《歌女红牡丹》是一部警世片,有现实意义,若能摄制成功,开了有声电影之先河,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石川毛遂自荐,执导《歌女红牡丹》。考虑到此片系“有声电影开山之作”,让大名鼎鼎的女影星胡蝶来主演,由她饰“红牡丹”。沪江大学毕业的“明星”演员王献斋饰“无赖丈夫”,夏佩珍、龚稼农、汤杰、王吉亭、朱秀英等著名影星分饰配角。
阵容强大,志在一映成功。
《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媒体好评如潮,轰动了上海滩和全国。其影响远及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影迷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电影能说话了!”“洋人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影坛从此告别了无声时代,《歌女红牡丹》成为上世纪30年代优秀电影之一。
胡蝶曾于1926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故事片《秋扇怨》,这次又以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黑白电影《歌女红牡丹》,而大红大紫。此后,她又主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啼笑姻缘》,人气更旺。
《歌女红牡丹》列入经典电影,胡蝶在1933年由上海新创刊的《明星日报》发起选举“电影皇后”活动中,得了21334票,压倒另外两位大明星陈玉梅和阮玲玉,当选“电影皇后”。胡蝶一再谦辞,主办单位就将加冕典礼和“航空救国”结合起来,举行了一次“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
胡蝶成为爱国影星,“追星族”迅猛增加。同年,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发起了一次“力士香皂奖电影明星竞选”活动,结果胡蝶又名列第一。翌年,中国福新烟草公司也发起了“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及十大女明星竞选”活动,胡蝶再次摘取“皇后”桂冠。
两年内胡蝶连中三元,此后影坛即以“老牌皇后”称之。胡蝶之所以连续当选“电影皇后”,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彩色电影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6年,由艾尔·乔森主演的《爵士歌手》上映。
由艾尔·乔森主演的《爵士歌手》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也有此一说:
1927年5月3日
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有声电影的诞生
1927年,美国著名的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应该说,电影从来都不是无声的。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前,人们借助乐师给电影乐;在日本,甚至有专门的说唱演员,当影片放映时,他们以说唱形式讲解影片的内容。所配乐曲一般是由乐师根据银幕展示的剧情即兴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国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则由著名的作曲家圣-桑专门为它作曲。
放映时,乐师根据作曲家提供的总谱演奏。不用说,演奏的规模视条件而定:大多数是由一位乐师独奏(钢琴或小提琴),有时由几位乐师合奏偶尔则出动交响乐队。
爵士歌王 (1927) 导演:艾伦-克罗斯兰 当1927年美国出现有声片之后,上述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伴音不再只是配乐;环境音响和对白的闯入银幕,使已趋成熟的影像艺术面临改型的危机。在此之前,电影是在“无声无色”的条件下成为一种新型艺术的。它不仅没有为“无声无色”感到遗憾,相反,“无声无色”恰恰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一个基本条件。
如今,声音的闯入必然打破已经形成的“元素平衡”。所以,在有声片出现的初期,一些艺术家和电影理论家对声音抱有怀疑,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电影观众对声音的态度却是一致给予欢迎。
爵士歌王 (1927) 导演:艾伦-克罗斯在默片时代形成的影像艺术面临着自身被淹没的危机。
电影艺术家们对声音的态度由怀疑、对立到采纳的转变,使这种“危机”转变为发展的“契机”。爱
森斯坦等人关于有声片的宣言,他们的“音画蒙大奇”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是上述转变的典型代表。到3O年代,声音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默片时代已经出现的类型片,由于声音的出现而更趋成熟,更多样化;至于音乐喜剧片、警片,如果没有声音就无法出现和发展。声音也为电影表现提供了更具写实效果的条件。在“音画艺术”趋于成熟的30年代,写实主义思潮几乎波及各国电影作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