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史湘云之间有男女之情吗?看到一
《红楼梦》主题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关系
《红楼梦》研究已有较长的时期,但至今连她最基本的问题即主题和作者都没有定论,虽然前八十回大多都认为是曹雪芹所著,但后四十回仍有很大的争议。 笔者虽然没有专门的《红楼梦》研究经验和资料,但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想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成文字,和《红楼梦》的爱好者们互相探讨。
至今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有二:
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是“反封建主义说”。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的政治影响,和他较深的文学功底,很多《红楼梦》研究者接受和支持了这一观点。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曹雪芹是反封建主义者,他在《红楼梦》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所以他...全部
《红楼梦》主题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关系
《红楼梦》研究已有较长的时期,但至今连她最基本的问题即主题和作者都没有定论,虽然前八十回大多都认为是曹雪芹所著,但后四十回仍有很大的争议。
笔者虽然没有专门的《红楼梦》研究经验和资料,但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想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成文字,和《红楼梦》的爱好者们互相探讨。
至今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观点影响最大的有二:
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是“反封建主义说”。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的政治影响,和他较深的文学功底,很多《红楼梦》研究者接受和支持了这一观点。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曹雪芹是反封建主义者,他在《红楼梦》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所以他当时已经意识到了封建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从而断定曹雪芹本来写的《红楼梦》的结局应该是预示封建主义的灭亡,即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最终完全衰败,也就是《红楼梦》里的一句判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现流行的程高本《红楼梦》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于是这些研究者以此为重要证据之一断定后四十回违反了曹雪芹是深刻的反封建主义创作初衷,和他所看到的封建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趋势。
因此断然否定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著。
一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是“曹雪芹自传说”。持这个观点的人主要是通过认真地研究了曹雪芹的身世,发现贾宝玉的生活与曹雪芹的身世十分相似。所以他们认定《红楼梦》是曹雪芹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忏悔录”。
笔者认为,“反封建主义说”者主要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见《红楼梦》里有关于封建政治腐败的描写,从现代的一些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了解到封建主义必然被资本主义所取代,就把一二百年前的曹雪芹拉来和自己反封建主义,认为曹雪芹也知道了封建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通篇《红楼梦》描写的贾宝玉只是一个亲历者、观察者、感受者的身份,即亲历、观察、感受《红楼梦》中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老少女性的悲欢离合人生或遭遇。
所以,笔者认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式的“忏悔录”不符合原文故事内容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主要都是因为研究者基本上是脱离《红楼梦》原文,而着重从她的背景和她的间接材料去研究《红楼梦》,所以找到的材料都是用来证明自己事先主观猜测来的观点。
实际上,《红楼梦》在第一回作者就有非常明确的交代的写作条件(环境)、初衷和目的、内容及写作方式: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较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籁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夜,阶柳庭花,更觉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
在上段二百八十多个字中,作者明确交代了——
写作的条件:后半生贫困潦倒的生活环境中。
写作的初衷或目的:为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背恩负德”而感到愧悔。但不想使行止皆在他之上的当日女子泯灭,而要使“闺阁昭传”。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
写作的内容:已往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及其行止见识。
写作方式:假语村言。
当然,这段这么浅显的文字,《红楼梦》研究者不会不注意到。但“反封建主义说”主题论者认为它是作者害怕文祸,怕遭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封杀才有意识地这么说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为什么还那么大胆地详细地描写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为什么还要写焦大臭骂贾府主人?为什么他还要写贾琏和鲍二的老婆偷奸?而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影射某王宫事也已被很多研究者证明不通。
而“自传说”主题论者只看到了曹雪芹和贾宝玉的生活环境的相似,但却忽略了贾宝玉虽然在小说中贯始贯终,却只是所以故事的亲历者、观察者、感受者的角色和身份这个事实。《红楼梦》通篇写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老少女子随着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而沉浮,随着家族的悲欢离合而哀乐聚散,整部《红楼梦》就是按照这条线索展开和结束的。
因此,笔者认同作者是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素材写作的观点,但不同意曹雪芹是在写自传,因为《红楼梦》内容是描写当日所有女子极其行止见识的情况,并不是写自己。
由此,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主题反映的是在封建社会中没有自立基础的女性的悲苦生活和命运。
即以前也有人提过的“女性论”或“封建妇女论”。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非常连贯的,是前后照应的。既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前后是非常连贯,互相照应的,这说明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的创作者只能是一个人,两个不同的作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一些研究者,特别是“反封建主义说”主题论者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未互相照应,最主要的证据就是后四十回中的“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这个结局,但从小说本身来看,这样的结局合情合理。
因为贾宝玉虽然从心底里厌恶封建道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超脱父母教育之恩,师友规劝之德的道德心理和影响,也不能接受失去黛玉娶宝钗的结果,所以在自己出家寻求解脱之前中乡魁以却尘缘,乃是情理中的事。
关于“贾家延世泽”,如果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理解封建主义(包括万事万物):产生——发展——消亡,以这样的逻辑理解贾府当然讲不通。但从小说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是以宿命论的观点来写《红楼梦》的,比如太虚幻境中的簿册早已注定了人物的结局。
而宿命论对贾家(包括万事万物)发展的理解逻辑是:兴——衰——兴——衰——(反复循环)。所以贾家的复兴也是在情理之中。
除上段提到的以外,《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看似还有很多不连接的地方,但这些情况并不是仅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间才有,前八十回之中就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太虚幻境簿册中秦可卿的判词与小说中她的结局完全不同。
据一些研究者考证,作者对秦可卿的结局做了多次根本性的修改,但为什么只有二十八个字的判词却不改,这就很令人费解。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鄂补写的观点之所以影响很大,笔者认为除当时胡适在文艺界名声较大之外,在当时提出这个观点既大胆又新颖,同时又有一定的证据,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来的“证据”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所谓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照应,关于这个问题上文已有所论述。而关于高鄂同时代的友人的记载:后四十回为高鄂“所补”,这个“补”据胡适的理解是“续补”,即原来没有,由高鄂补写。
但按照高鄂、程伟元自己的“序”,是他们找到原作者的残稿“补”上去。因为《红楼梦》原文中作者就明确说“增删”过五次,说明后四十回是有原稿的,只是最后一次没有修改完成,作者就病逝了。再加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极其连贯的特点,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同时这个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后四十回艺术性为什么比前八十回有差别——没有修改完成,只是残稿。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中没有自立基础的女性的悲苦的生活和命运。程高本的《红楼梦》的创作只是一个人,高鹗只是《红楼梦》辑补者、整理者(此前已有研究者提出类似观点,本文意在从另外的角度加以阐述)。
白屋贫作于2005。6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