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与广东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如何相互支持和促进以利于双方经济的转型升
总体上来说,加快广东的产业升级,积极与香港合作,加强和香港的合作,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东方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 广东的区位优势
广东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自古就是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枢纽,海陆空交通便利,物流通畅,具有运输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和长期的对外贸易,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聚集了各领域优秀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使广东又具有了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抓住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优惠,通过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全国较早地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以“三来一补”起步,通过发展加工制造业,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全部
总体上来说,加快广东的产业升级,积极与香港合作,加强和香港的合作,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东方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 广东的区位优势
广东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自古就是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枢纽,海陆空交通便利,物流通畅,具有运输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和长期的对外贸易,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聚集了各领域优秀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使广东又具有了科技和人力资源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抓住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优惠,通过充分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全国较早地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以“三来一补”起步,通过发展加工制造业,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从一个香飘四季的“桑基鱼塘”一跃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新兴工业城市群、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来料加工出口的外向型产业模式,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业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
二、 广东的区域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广东第一产业GDP比重先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则先降后升,到1984年又开始回落,而1991年开始则是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在1978-2001的20多年中,虽然其变化情况有所反复,在1984年、1992年、1993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从总体上来看处于上升状态。
2000年第三产业的GDP比重甚至超过了40%。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变,产业结构趋于好转(据《广东统计年鉴》1979-2002)。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现代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
然而,随着珠三角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分散粗放的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要求。尤其,由于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产业在经济总体中的支配地位。
与此同时,落户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越来越少,甚至有外迁的趋势,这无疑让广东本就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惠幅度减小等种种不利因素造成了以廉价劳动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广东制造业步履维艰。
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广东的传统的加工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一时间广东竟然出现了萧条的一幕,大量工人失业,大量企业倒闭或停业。许多企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泰国等地或中国内地省市。
可见,简单的来料加工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布局优化直接关系到广东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才是应对的良策。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既是广东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的挑战,也是契机。
三、 广东区域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
(一)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
1。 传统产业结构改造
广东的制造业存在产业层次单一,关联度不足,集聚效应弱的特点。
广东的制造业处在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也就是产业链价值曲线的底部,收益最小的环节。
而广东正是利用这最小利润的环节,通过压低工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巨额的GDP,在国际分工中争得一杯羹。然而这种模式随着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渐渐失去了优势。
我们想要在这种情况下稳定我们制造业就得延长我们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内的关联,包括上游和下游产业,用利润更高的生产环节来弥补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上升。同时也能提高加工水平,加强纵向的专业化分工,使以分工与合作为纽带的产业空间集聚度提高。
产业组织结构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的强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使企业运营成本下降,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
2。 传统产业区域分工改造
改革开放后,由于缺乏区域分工规划,使广东的产业布局呈现出分散的格局,区域内产业分工弱化,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分布于各市县大大小小的大多数是综合性园区,每个园区内包罗万有,特色园区和专业园区少,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园区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类同的恶性竞争。
例如,为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促进发展,尤其是扭转服务业滞后的局面,广东实施了“大经贸”战略。
战略的实施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规划的滞后,网点呈现无序的发展,造成整个商业网点布局与市场需求和城市规划不协调。大型商业项目过多集中于大城区,区域内商业主次功能格局不够明显,各市县商业分工也不够清晰,市与市之间商业发展模式过于类同,网点分散布置,造成了商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区域集聚和功能集聚。
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在规划上要具有全局观,进行科学的规划。科学规划是指留足充分的配套空间满足未来生态型工业集中发展需求,明确项目分布的功能区,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坚持走深度集中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科技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
加大招商力度,完善选资标准,创新工作思路。
必须从单纯引进企业、引进项目向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全面寻找对接途径,力争与知名企业投资部门开展对接。在选资招商中,要把目光牢牢锁住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价值量高的产业阶段的企业,使集中的项目向集群化产业转变。
加快专业园区,创业园区的建设。在区域发展规划中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在原有基础的地区设立专业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其发展,并最终形成专业产业园,不断集聚并扩散,最终形成规模经济,为新型的本土产业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
例如利用高校集中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设立科技园,与相关产业对接,实现双赢。
3。 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出让部分市场换取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却成效不彰。
虽然对我国产业发展,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内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使我们缺乏了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和体制支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体制支持。
提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内涵,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应逐步调整原来简单的通过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注重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通过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有目的有要求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对各地企业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共享包括全国技术引进的具体情况,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引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引进。使得引进的一项技术可为我们多用,避免同项技术的重复引进,节省技术引进的成本。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尤其是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而忽略我们迫切需要的技术投资,通过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可以使我们直接参与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争取进入跨国公司技术联盟,更有利于技术的获得。
为了尽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获取先进的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经验以及培养和锻炼人才,我们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就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其的合作和交流,获得更多的溢出效应。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提高与跨国公司谈判的话语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向我国转让技术,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同时,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保护我国已有的研发成果,也很有必要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另外,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给予中外企业、研发机构和人员的平等的政策待遇,吸引人才的流入。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现代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扩大就业、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广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 加速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广东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广东必须站在建设现代化大省,服务泛珠三角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部署,明晰目标,制定规划,整合资源,落实措施,全面推动广东金融业的新发展。
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备;金融资产总量大,资金吞吐和调节能力不断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全国领先,服务安全快捷;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营运决策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金融业务运作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
今后应该继续努力营造有利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穗港金融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动资源整合,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金融服务新项目,使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新的金融商品与服务,把广东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2、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务包括运输、存储、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是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之一,发展物流行业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
要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流通经营模式,构建层次分明、业态合理,连接产销、贯穿城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体系。着力提高物流信息处理能力,实现物流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加强和香港的合作,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东方的物流中心。
3、 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
文化服务业包括各种产业服务业,如管理、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代理性服务,会计、评估、统计、审计、广告、计算机、市场调查等专业性服务,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业等等。
文化服务业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服务业对吸引投资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促使文化服务业尽快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要求科技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多。
广东科技服务业的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应在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以不断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持,以及对总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 合理引导并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 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以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必须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因此必须合理引导并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国民收入,才能使第三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