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岳武穆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历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

全部回答

2007-03-28

0 0
    岳飞诗句“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胡虏肉”的由来 光武帝刘秀在位三十四年崩,明帝刘庄继位。明帝志在强国,但仍以内政为重,而经过了休养生息之后,国家已恢复了一定实力,便考虑派遣军士,再出玉门关。
  (外话:当时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已在酝酿中,但经过了几代人的致力内政,到章帝、和帝时才得以实现。  以汉朝当时那么强大的基础,虽经内乱而军事、经济等诸方面仍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水准,尚且要经过几代人的忍辱负重才重振雄风。
  以刘秀那样有气魄的英主,重新统一和振兴了国家,却仍然要对匈奴妥协,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足够强大了吗?为什么许多人总以容忍外国飞机在我们的领空飞、外国的军舰在我们的领海游、以及不肯出兵保护侨民、不肯在安理投反对票等诸般理由,攻击政府无能?须知任何政府也有许多弊病,而中国政府并不象许多中国人民所想的那么差。
    ) 明帝永平十七年,派遣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西域国家之一,有前国、后国之分,地当要冲,夹在汉朝势力和匈奴势力之间,不得不时而依附这边,时而依附那边),车师投降,便恢复了西域都护府,设两位戊己校尉常驻西域——关宠领兵屯扎车师前国柳中城,耿恭领兵屯扎车师后国金蒲城,部下各数百人。
    由于千里迢迢、粮饷难运的关系,兵力不多,就地屯田,并不怎么增加国内的负担。 兵力不多,那怎么能够“都护”呢?其实还是要靠西域各国自力更生。就算在西汉国力甚强时,西域都护府的汉军都不多,顶多几千人,除非有特殊军事行动,并不囤积重兵。
  其中有一个缘故——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狭长一条线,北边受匈奴威胁,南边则是叛服不常的羌族地区。  羌族也很强大,有时服从汉朝,有时则与匈奴联合南北夹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西域驻扎重兵,后勤是很没有保障的。
  因此,就算是张汤(那个说“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人)鼓动甘延寿(当时的西域都护),两人领军建立了长驱奔袭斩杀匈奴郅支单于的奇功,那一场战役,主要的兵员都是从西域各国调集的,汉军不过千人。   为什么说出塞是艰辛的事,就是因为环境苛刻,十分凶险。
  匈奴兵是要来随时可来的,汉朝的援军却很不容易调动。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平时各有几千人马,往往自顾不暇。汉朝的重兵在于关中长安一带,距离西域路程甚远,常常援救不及。“投笔从戎”的班超为什么有名?因为他能在本部汉军甚少的情况下,深得西域各国君民之心,得到他们的竭力相助,使得匈奴屡次攻击徒劳无功。
    班超如果只是一个鲁莽将军,怎能成为“都护”,并且一直“都护”到他七十多岁?到他白发斑斑时,多次上书想要入塞回乡,汉朝大臣仍认为“超威名素著”、“得胡人心”,而为难于继任的人选。
     西域的国家甚多,基本上都是小国,不一定能够团结得紧。有勇气的时候还能够抢着冲锋,不落汉军之后;但是不齐心的时候,也有可能一接战就作鸟兽散。  在东汉刚恢复西域都护之时,信赖感还没有建立起来,关宠、耿恭二人很快遇到了严峻的局面。
   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蠡音离)引二万骑,向车师开来,再度与汉朝争夺西域。耿恭派手下司马带三百人救援车师后国,“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这三百援军遇上匈奴大军,无济于事,全部阵亡)。
    于是匈奴攻破车师后国,杀死国王。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国相助匈奴,攻杀汉朝西域都护陈睦。匈奴兵趁势包围关宠、耿恭两部。 形势变化十分之快,关宠只勉强来得及派人突围,上书求救;耿恭则在金蒲城被围得铁桶一般,连求援书也发不出。
   耿恭见敌军锐气正盛,自己手下兵力才一点点,便寻思计策,让部下把毒药涂在箭头上,对匈奴人喊道:“汉家箭神,中必有异!”于是一箭射去,正中一人。  匈奴兵们看到他们受伤的同伴伤口立即溃烂了,大惊,挫动军心。
  这时正好下起大雨来,雨中敌人看不出我方兵力究竟有多少,耿恭便领兵出城突击,匈奴军溃,退走。但仍形成远距离包围之势,一边放牧牛马,不得西域不罢休。 到了五月,因为水源问题,耿恭引兵转移到疏勒城。
  疏勒城有涧水流过,可以保证夏季的饮水;另一个原因,是疏勒城正当山南山北之间的要道,可以有效牵制匈奴,而山南各国仍忠于汉朝。   但是匈奴人发觉之后,大军再度合围过来,而山南各国派来相助汉军的几千胡兵不战自溃。
  匈奴人把涧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汉军。 这一带的气候干旱,地势又高,耿恭一面布置汉军守城,一面命令挖井。可是一直挖了十五丈(约等于现在的四十米),不见水!这是十分严重的大事,若无饮水,便只有死或降两条道路。
     渴极了的将士,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天不保佑,那么就算你是如何的英雄也无济于事。耿恭便整衣拜天,而奇迹般的,先前掘的井里涌出了甘泉。汉军上下呼唤雀跃,感谢天助,高呼万岁。
  (究其原因,大致是河流被堵而改道之后,地下水仍然存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受地底压力作用而渐渐流入井中,古人不知道科学原理,便以为得了神助。  ) 耿恭故意以军士在城上泼水,以示水源充足。
  匈奴人见了,大惊,也以为汉军是有老天爷护着的,于是退兵。但还是不死心,继续一边放牧,一边远距离包围,想要把汉军困死。 当时附近的国家都已经投降匈奴,形势十分险恶。幸好车师后王的夫人是汉人,见汉军久久被围,心底着急,想尽办法派人给他们偷偷地送粮食,又多次将匈奴兵的动向告诉耿恭。
    汉军因此得以多支撑了一些日子。 就这样再过了几个月,城中汉军因为不断有人战死、病死、饿死,结果只剩下了数十人。即使这样,“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耿恭与部下精诚互救、同生共死,因此没有人想要投降匈奴)。
   被困日久,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将士们饿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制铠甲放进锅里,煮软一些,然后切成一块块地分下去,吞嚼充饥。  再后来,连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将弩也拆了,把上面绷着的皮条和用作弓弦的兽筋同样煮了吃。
  护具和武器无疑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为了稍填肚子,都顾不得了。 这时匈奴单于亲临城下,知道城里的汉军已经疲痹得不得了,却还不投降。于是他心生敬意,便招呼耿恭道:“若降,当封汝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匈奴人虽凶残,但是心肠直,敬重英雄。西汉时李陵以五千步兵迎敌十万铁骑,震慑匈奴。因为死伤惨重,单于决定收兵,但却有人叛逃告密,说李陵所部其实已经没有箭了。单于于是再发大军追赶,李陵陷于绝路,顾念老母而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当即封他为王,把女儿嫁给他。之后汉朝听信谣言,杀了李陵的一家,李陵便只有死心了。  后来李陵知道苏武守节不屈,虽然叹道:“汉负陵,陵不负汉”,终究还是觉得没面目见苏武(两人年轻时是好朋友),于是没有亲身去劝降。
   而现在,耿恭也让匈奴人叹服,想要招降他。这时一幕令人震骇的事便发生了——耿恭将匈奴使者骗进城里,亲手击杀,然后就在城上,对着匈奴的大军,将尸体的肉割来烤着吃! “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耿恭用这样的行动,把投降这一条后路给完全断绝掉了。
    与其说是饿极了骗个“食物”进来,不如说是横下一条心,誓死无二。 耿恭也有老母,在他被围期间已经病逝。这个消息耿恭无从得知,总之横竖是不投降。不足百人守一座小城,饥寒交迫,但是匈奴人仍然攻不下来。
   适逢汉明帝崩,章帝即位,国家一时间有点混乱。当关宠发来的求援文书到达时,章帝让公卿们讨论这事。  因为司空第五伦(“司空”是官位,朝廷中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第五”是姓,“伦”是名)等大臣认为不宜救,争论又持续了一些日子。
  司徒鲍昱坚决主张救援,认为如果不救的话,冷了将士之心,“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要是匈奴得志于西域之后,再来攻打内地,陛下还能盼望将士们奋力抗敌吗?”) 鲍昱又针对别的大臣觉得路远、兵少、转运不便、匈奴强大的质疑,指出匈奴的军队久围不下,也已经疲惫了,“可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
    ”(发四千精兵,多带旗帜以作疑兵,匈奴军疲惫狐疑,不至于很快反应过来;等到反应过来,我军已经救回了关宠、耿恭两部,迅速回归。) 汉章帝还是比较有气魄的,采纳了鲍昱的意见,并且不仅出动敦煌、酒泉两郡士兵,还加发张掖郡兵,以及鄯善国的军队,合七千人,驰援柳中。
    又派征西将军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酒泉,领太守事,以备匈奴人和羌人袭击。 秦彭、王蒙、皇甫援带领援军出塞,按计划会合了鄯善兵,与匈奴、车师等国联军激战,斩首三千八百,到达柳中。
  这时才知道,原驻柳中的关宠所部已经战没。 这时是正月,天气十分寒冷,秦彭等人便准备回归。  这时耿恭的旧部范羌坚持要再前进,去疏勒城看看耿恭他们是否还在。众将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范羌一再要求,于是分给他两千兵马。
   范羌独自领兵,冒雪前进。沿山北而行,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城下。城中汉军又冻死饿死了不少,所剩无几,还活着的都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了,半夜察觉有军队开来,还以为是匈奴军趁雪来打,大惊绝望。  “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谴军迎校尉耳!’”(范羌怕引起误会,远远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敌人,是汉朝派兵来迎接耿校尉,救你们回国!”) 再没有比这样的一声呼喊更激动人心的事了。
  风雪夜里,料不到会盼来了援军!“城中皆呼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明日,遂相随俱归。  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余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这十三个幸存者终于挺到了入塞,但也都不成人样了,“衣履穿决,形容枯槁”。(衣服破烂,鞋子磨穿,面容憔悴,体形骨瘦如柴。) 这些人获得了二线战友的无上敬意,中郎将郑众为耿恭等人洗沐、穿戴衣冠,然后向朝廷上书,要求表彰他们:“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年逾月,心力困尽。
    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士。” 鲍昱也上奏文,称赞耿恭“节过苏武”。
  于是章帝拜耿恭为骑都尉,其他人分别封官,或者入羽林军任职。耿恭的母亲先已病死,等不到儿子回归,这时才追行丧制,朝廷派五官中郎将到场协助发丧。  (外话:五官中郎将在汉朝是地位最高的武官之一,汉末曹操任丞相,进位魏王,而他的儿子曹丕是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可见五官中郎将品级还在副丞相之上。
  中郎将也是不小的官,地位在太守[二千石]之上、九卿[中二千石]之下。但是日本出品的许多中国古代题材卡通、游戏,却把中郎将当作小官,国内制作者也不察究竟,以讹传讹,搞得现在许多人都以为中郎将是小小的。
    ) 再之后,耿恭得罪权臣,免官归乡,卒于家。耿氏是东汉的名门,能人辈出,直到汉末耿纪、韦晃、吉平三人发兵诛杀曹操未遂,反被曹操族灭,耿氏因此衰落。 后世岳飞有感于此,便在《满江红》中写下“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名句。
  有某些人以此攻击岳飞“残忍”,他们可知道这个典故从何而来?要是把他们放到疏勒城中,当然是立即就投降了,别说喝马粪的汁、吃尸体的肉!不到那样的处境,谁爱吃喝这些东西!岳飞以此表达对前朝英雄的景仰,也以坚贞不屈的精神自勉;这些字面之下的真正含义,某些人不明白,也不愿去明白,当然也无法明白。
     耿恭的结局还算是不好不坏,岳飞的结局,便令人嗟叹。如果冷静地想想,真的,做有气节的英雄不容易,很少有好结局。真的很少!虽如此,从古到今的许多人,还是宁愿做不得好死的志士、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象俗话说的,“志士轻生”?不能这样简单地说。  志士也是人,其实不但不轻生,还可以说是贪生——啃草根、吃老鼠,都是为了活下去。生活在和平、繁荣时代的人们,没多少人尝过饥寒交迫的滋味了;但是人心苦不足,斗胆笑前人!。
  

2007-03-28

395 0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今译】 倚在栏杆旁,我不由得怒发冲冠,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
   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 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 千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光,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洗雪;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敌人肉; 谈笑风声,渴了就痛饮敌人血。
     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 向祖国献捷! 【注释】 ⑴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南宋后始见于平韵体)。 ⑵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⑶抬望眼:抬头纵目远望。 ⑷尘与土:谓功名犹如尘土,指报国壮志未能实现而言。
   ⑸八千里路:作者从军以来,转战南北,征程约有八千里。“八千”与前句中的“三十”都是举其成数而言。云和月: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⑹等闲:轻易,随便。 ⑺靖康:宁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北去,北宋灭亡。
    “靖康耻”指此而言。⑻雪:洗雪。 ⑼灭:平息,了结。 ⑽长车: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西,当时为西夏统治区。此处借为金人所在地。缺:指险隘的关口。 ⑾从头:重新。收拾:整顿。
  ⑿天阙:宫门。朝天阙:指回京献捷。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
  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
  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  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  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
  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偾刮疵穑蛳绻兀我N庠健保荒侵乙蹇犊木春恼旁桑鳌逗匦吕伞反剩菜担骸耙堵ダ既呓#藕夼镁捎铩保≌舛际悄纤纬跗诘陌首鳎撬档浇鸨保谩拔鞅薄薄ⅰ奥ダ肌保ê褐饔蜊飞乒到樽蛹普堵ダ纪酰涑觥逗菏椤の饔虼罚杉婪捎谩昂乩忌健焙汀靶倥保俏蘅煞且椤?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