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帮忙一下,关于儒学经典.

收集两则儒家经典名句,用50字进行解释,或收集一个儒家人物故事(300字)

全部回答

2007-02-28

0 0
    富润屋,德润身----> ,后两句是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意思是:财富滋润屋宇,道德滋润身体,心胸广大身体健壮,所以圣人君子务必诚实自己的心意。释意:有了财富,装饰屋宇,显示富有。
  可是古来帝王将相的雕梁画栋又有几座保留下来呢?心意诚实道德充满,便会由心里的安宁带来生理的安宁,心胸开阔,天下万物无不属于自己,又何必贪婪呢?不贪不婪,顺其自然,所以心宽体胖,无病无灾。  圣人君子不欺天\地\人\己,更不欺心,所以心才会广,体才会胖,这其中有无穷妙处,所以君子才会自诚其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但却不去思考就会惘然,思考但却不去学习就会疲殆。释意:真正的君子,应该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如一;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
    学就是实践,思就是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升华理论。二者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道。 。

2007-02-28

75 0
    儒家故事 一· 愚 忠 愚 孝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
  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
  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
  虽然说"君为臣纲",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  儒家有的说"君不正臣投别国",有的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
  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  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
    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
    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
  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没有回答,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同上)子从父,怎么能说是孝子呢?臣从君,怎么能说是贞臣呢?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才可以说是孝、是贞(忠)。  可见,听话、盲从的,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 二· 义 利 之 辨 孟子讲"何必曰利",荀子说"羞利",董仲舒主张重义轻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于是,后世就根据这些说法,认为儒家不要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要利,不讲利,怎么行呢?这也是严重的误解。   《论语·雍也》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他很穷,当了官,觉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孔子批评他,认为不要是不对的,朱熹的解释:"言常禄不当辞"。如果自己消费有剩余,那也可以用于周济周围邻居贫乏者。
    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义。并不是"辞"钱财就是对的。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很会预测市场的,他从事商业活动,赚了很多钱。鲁国规定谁能花钱把在外国当奴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到政府那里领取一些钱,作为赔偿金。
  子贡赎了一些人回来,因为他自己钱多,就不去政府那里领取赔偿金。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不能因为你有钱,就不去领取赔偿金。  做事情,要考虑如何合适,才能作为别人的榜样。你这么做,今后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再没有人去赎了。
  在这里,不拿钱是不义,拿钱才是义。王充认为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表示感谢之情,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于拯救落水的人。  "当时,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
  王充说"子路受而观德"(《论衡·定贤篇》)。 三· 大 德 小 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
  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就是圣人。  这里讲的是"民""众"。
  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孟子·离娄下》载:"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子产任郑国相时,溱、洧是两条河。由于没有桥梁,人民不能过河。
  子产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中,让百姓过河。可谓方便群众。孟子认为这种做法只能叫做"惠",即给一些人民带来好处,还不能叫做善于"为政"。  为什么呢?朱熹注这句话时说:"惠,谓私恩小利。
  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四书集注·孟子·离娄下》)为政需要法度,对于全体人民都能带来好处。他的马车有限,需要渡河的地方很多,不能根本解决群众的普遍问题。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周历十二月即夏历十月。
  周朝规定每岁十一月修筑小桥,十二月修大桥。  这是农忙以后的时间,让农民修筑桥梁,解决群众的过河问题。这也是为政的一项工作。这件事情做好了,就不必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里当桥用。
  孟子又说,如果政治做好了,出门的时候让百姓避开也是可以的。怎么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方便?所以说如果当政者要使每个人都方便的话,你的时间就不够用了。  对于这一句话,朱熹是这么注的:"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
  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同上)为政如果没有法度,规则,谁来要求什么,就答应什么,对这个人有了私恩,他高兴了,原则丧失了。这样做,老实人吃亏,爱哭的小孩多吃奶,爱吵的人占便宜。
    不能出以公心,不能主持公道,不能"平其政",不能公平地处理与群众有关的所有事情,就不能树立当政者的威信。总之,儒家主张行大德,忌行小惠。这是君子之道。行小惠者,是小人之道。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常有这样的人,凡是群众提出看法,他都表示同意,凡是有人提出要求,他都表示同情、支持。  群众感觉他是一个好人。而在会上讨论的结论,他也表示同意,没有意见。
  就是不愿意向群众作出解释。领导讨论谁的事,他就向当事者透露,以此讨好别人。时间长了,他的威信也就下降了。这是小聪明,口头施小惠,终究成不了大事。 。

2007-02-28

73 0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 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这是脸,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烂,左袖子干脆就没有了。肩上斜背着一个干瘪的袋子。头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土,象刚刚从土堆里打过滚又爬了出来一样。孔丘当即小脸一呆但马上又镇定下来,抚着那人的头说:“叔叔,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不然你的头发怎么这么乱呢?你一定是从蛮夷地区过来的,不然你怎么会这么穷困呢?”那人微微一笑,两颗七零八落的门牙凄惨地露了出来,说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孔丘不答话,却反问道:“叔叔,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这是不合礼节的。
    ”那人当即一楞,转而一笑回答说:“叔叔确实走了很远的路,但并不是从蛮夷地区来的,叔叔这么贫困只是因为叔叔不会理财罢了。好了,叔叔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的名字吧。” 孔丘说:“我叫孔丘。
  今年六岁。”那人又转向阿牛,说:“你呢?”阿牛往后退了一步,说:“我叫阿牛。  ”那人说:“你们刚才在玩什么呢?”“礼容,”孔丘露出了笑容,“还是我妈妈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赢他,我才不玩这个呢;还不如捉迷藏好玩。
  ”那人听了说:“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欢呼了一声,跑了。孔丘大声说:“不行,祭祀还没完呢,怎么能走呢。  ”却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等阿牛走远了,那人放松了手。
  孔丘一下子挣开了,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追他?还没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问道:“孔丘,你喜欢这个游戏吗?跟叔叔说说原因好吗?现在基本上没有小朋友愿意玩这种游戏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欢。  ”孔丘板起脸来,说道:“这是妈妈教我的,妈妈说‘礼’是文王、周公两个大圣人制订的,应该好好学习,她还编了‘礼容’的游戏让我玩,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们就是不喜欢。
  ”说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什么文王周公,什么周礼,全是骗人的鬼话;小孩子鸟事不懂,在这里装模作样,实在可恶!”说完,一张脸变得狰狞可怖,瞪了孔丘一眼,虽然是在大白天,孔丘还是吓得“妈呀”一声,转头就跑。
    刚跑到街角,被一个人抱个正着。抬头一看,正是母亲徵在。 孔丘这才定下神来。只听母亲说道:“这位先生贵姓?为何当街作此等模样,吓唬小孩子么?”这时再看那人,已经恢复了常态,听到徵在发问,好象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低了头,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对不起夫人,刚才一时发狂,丧失本性,实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请这位夫人原谅;这位应该是令郎吧?我看他虽是儿童,在玩耍时却有一种雍容的气度,所以多说了几句。
    请问夫人,令郎玩的游戏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说:“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对徵在行了个礼,说:“夫人真是大智大贤之人;不过我有一句话不得不说。夫人这样贤明,应该知道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需要的都是实用型的人才,周礼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之间尔虞我诈,只有辩士、谋士等人才会吃香,让孩子学周礼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徵在脸色一沉,说:“先生错了。我虽然是个女人,却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实用和真理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礼虽然暂时势微,却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趋利之学分别执掌着社会生活的的两端,本来周礼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我怎么能够看着这个社会被乌烟瘴气所吞没呢?听先生谈吐不凡,肯定也是一个知识分子,难道没有听到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吗?”说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来步,只听后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过头来,那人说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刚才出言冒犯,请夫人原谅。小子虽然不才,对周礼却略知一二,愿意为令郎做指引;夫人虽是大贤,恐怕对周礼还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 说老实话,徵在对周礼仅仅知道一点点,让孔丘学习它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直发愁给孩子找不到好老师,听到这句话,着实欢喜,连忙回了个礼,极力压抑着却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  说:“那就有劳李先生了。
  ” * * * 一个周后,孔丘因为有老师指点,学的很快,整天乐呵呵的很兴奋的样子,徵在看了很高兴,李耳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本丑陋阴沉的脸也渐渐有了光彩;颜徵在又给他缝了一件衣服,为他买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渐渐显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言谈举止之间,自然透露出一股贵族气息。
    让颜徵在很惊诧。 这天下午,颜徵在织完了布,走到孔丘学习的房间,见两人正在休息,就说道:“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学识这么渊博,应该是家学吧?” 李耳正在笑着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露出一种很痛苦的表情,低下头去,放开了原本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没有说话。
    徵在连忙说:“对不起,李先生。”说完就要退出去,只听见李耳说:“孔夫人请等一等,”徵在停住脚步,“孔夫人,我已经在您家里住了一个多周,却还没有告诉您我的出身来历,实在很失礼。
  今天我就给夫人讲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个鲁国大族,小的时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让他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者,就给他雇佣了最好的周礼老师,让他学六艺,让他学习各种各样一个贵族必须具备的品质;李耳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成为贵族圈子里最出名的学识渊博者,被人们称为“周礼之星”、“复兴者”、“周公第二”。
    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在各国贵族中推广已经没人理会的周礼,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可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 李家的政敌,大夫仲米是一个坚决的反周礼主义者,他原来是个大商人,因为替鲁国国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为大夫,他一直鼓动鲁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亲为首的老贵族的坚决反对。
    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灭,但却一直没有机会。 鲁国储君行冠礼成年的时候,鲁君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鲁君的旁边射了一箭。
  事后,鲁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诬告是李耳的父亲所为。就这样,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李耳的父亲被杀头,母亲不久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鲁国。   开始的时候,李耳并没有绝望,除了悲伤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伟大报复。
  但他游历了很多国家,很少有国君愿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小国,也是不多长时间就失败。 在一个叫堍的小国,他和掌权的一派政敌发生了冲突,结果一败涂地,险些丧了性命,脸上还留下了一个刀疤。
    这使得李耳心灰意懒,再也不想过问政治,于是就想回到鲁国,死在家乡。在曲阜城外遭到一伙强盗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给撕掉了。进城之后,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戏。
   孔丘对周礼的执着和徵在对周礼的信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把他心底的一丝希望重新点燃,这才主动要教授孔丘的周礼课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经呆了有六个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语渐渐地多了起来。
  说颜徵在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勾引男人了。颜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围攻了一番,说他是风流寡妇的儿子。孔丘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冲了出来。回家以后,抽抽搭搭地跟母亲说了,正好李耳也在旁边,感觉很郁闷。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里找他吃饭的时候,发现房间里空空如也,收拾地干干净净,一张纸条躺在桌子上,写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师从本人李耳,时逾半载,其艺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请辞,请夫人见谅。
  ” 徵在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

2007-02-28

69 0
    儒家故事 一· 愚 忠 愚 孝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
  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
  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
  虽然说"君为臣纲",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  儒家有的说"君不正臣投别国",有的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
  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  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
    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
    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
  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没有回答,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同上)子从父,怎么能说是孝子呢?臣从君,怎么能说是贞臣呢?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才可以说是孝、是贞(忠)。  可见,听话、盲从的,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 二· 义 利 之 辨 孟子讲"何必曰利",荀子说"羞利",董仲舒主张重义轻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于是,后世就根据这些说法,认为儒家不要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要利,不讲利,怎么行呢?这也是严重的误解。   《论语·雍也》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他很穷,当了官,觉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孔子批评他,认为不要是不对的,朱熹的解释:"言常禄不当辞"。如果自己消费有剩余,那也可以用于周济周围邻居贫乏者。
    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义。并不是"辞"钱财就是对的。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很会预测市场的,他从事商业活动,赚了很多钱。鲁国规定谁能花钱把在外国当奴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到政府那里领取一些钱,作为赔偿金。
  子贡赎了一些人回来,因为他自己钱多,就不去政府那里领取赔偿金。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不能因为你有钱,就不去领取赔偿金。  做事情,要考虑如何合适,才能作为别人的榜样。你这么做,今后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再没有人去赎了。
  在这里,不拿钱是不义,拿钱才是义。王充认为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表示感谢之情,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于拯救落水的人。  "当时,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
  王充说"子路受而观德"(《论衡·定贤篇》)。 三· 大 德 小 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
  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就是圣人。  这里讲的是"民""众"。
  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孟子·离娄下》载:"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子产任郑国相时,溱、洧是两条河。由于没有桥梁,人民不能过河。
  子产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中,让百姓过河。可谓方便群众。孟子认为这种做法只能叫做"惠",即给一些人民带来好处,还不能叫做善于"为政"。  为什么呢?朱熹注这句话时说:"惠,谓私恩小利。
  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四书集注·孟子·离娄下》)为政需要法度,对于全体人民都能带来好处。他的马车有限,需要渡河的地方很多,不能根本解决群众的普遍问题。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周历十二月即夏历十月。
  周朝规定每岁十一月修筑小桥,十二月修大桥。  这是农忙以后的时间,让农民修筑桥梁,解决群众的过河问题。这也是为政的一项工作。这件事情做好了,就不必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里当桥用。
  孟子又说,如果政治做好了,出门的时候让百姓避开也是可以的。怎么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方便?所以说如果当政者要使每个人都方便的话,你的时间就不够用了。  对于这一句话,朱熹是这么注的:"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
  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同上)为政如果没有法度,规则,谁来要求什么,就答应什么,对这个人有了私恩,他高兴了,原则丧失了。这样做,老实人吃亏,爱哭的小孩多吃奶,爱吵的人占便宜。
    不能出以公心,不能主持公道,不能"平其政",不能公平地处理与群众有关的所有事情,就不能树立当政者的威信。总之,儒家主张行大德,忌行小惠。这是君子之道。行小惠者,是小人之道。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常有这样的人,凡是群众提出看法,他都表示同意,凡是有人提出要求,他都表示同情、支持。  群众感觉他是一个好人。而在会上讨论的结论,他也表示同意,没有意见。
  就是不愿意向群众作出解释。领导讨论谁的事,他就向当事者透露,以此讨好别人。时间长了,他的威信也就下降了。这是小聪明,口头施小惠,终究成不了大事。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