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成语来历——罚不当罪

全部回答

2007-02-08

0 0
    罚不当罪 罚不当罪 ( fá bù dāng zuì ) 解 释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出 处 荀况《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示 例 宋·张孝祥《徼驳成闵按劾部将奏》:“然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则不如无罪。  ” 反义词 赏罚分明 典 故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
  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    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

2007-02-08

16 0
?????????????

2007-02-08

44 0
     罚不当罪 “罚不当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
  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
  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
  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

2007-02-08

42 0
     罚不当罪 解释:处罚;当:相当,相称。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出 处 荀况《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典 故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
  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
  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
  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