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浮游幼体的合理密度及布池方法?

浮游幼体的合理密度及布池方法?

全部回答

2016-05-11

46 0
     (1)控制合理的培育密度培育密度,为原肠后期或初期小耳状幼体入池时的放养密度,即此期幼体进入培育池时的数量,除以 培育池的有效容水量。单位为个/毫升。 育苗实践表明,小耳状幼体投池密度的髙低,将直接影响小耳 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育苗培育的效果。
  在育苗的早期,不少育苗 单位在选育小耳状幼体时,往往是贪多喜密。  由于小耳状幼体密 度过大,又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造成小耳状幼体多数生长缓慢; 幼体过密时,甚至造成相互粘连成片,浮游幼体培育4〜5天后,大 多数为畸形、滞育,通常发育不到大耳状幼体期,终因不能变态而 夭折。
   通过多年的试验,目前认为小耳状幼体的投池密度应控制在 1个/毫升以下,一般应控制在0。  5个/毫升左右较为适宜。笔者 于1979 —1986年连续8年的试验结果,证明了采用上述投池密度是 适宜的,平均育出稚海参数量为10万〜22万头/米3,最高达41。
   8万 头/米3,小耳状幼体至稚海参的成活率达34%〜80。。8%。 如将小耳状幼体密度降至0。   25个/米3左右时,小耳状幼体 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如在饵料适宜,并且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则 放养密度为0。
   25个/米3的小耳状幼体比放养密度为0。 5个/米3 时,个体的生长速度快1〜2天发育至后期大耳状幼体(达最大体 长期),浮游幼体出现球状体的比例也更高。  但单位水体育出的稚 参量可能不如0。
   5个/米3密度组。因此,应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 加以确定,要控制在一个合理密度的范围内,关键还决定于投饵的 数量与种类,水质优劣及管理措施的得当与否。 浮游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后期,球状体出现的比例及触手原基 是否分化等,可作为浮游幼体能否变态及变态率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培育过程中,如发现浮游幼体生长缓慢、滞育或大量畸形造成浮 游幼体下沉,则应及早淘汰,并应及早查找原因,重新采卵,否则不 仅贻误了时间,而且又得不到良好的育苗效果。 (2)布池方法在大规模育苗生产时,每批产卵孵化的幼体可布满一批培育池。
  布池前采用拖选及浓缩法,将浮游幼体集中于 1个或几个小水槽中,然后将各水槽中的浮游幼体准确定量,并计 算出每毫升水样中的浮游幼体数(母液),再按每个培育池所需的 浮游幼体数量折算出应加入的浮游幼体数(母液量)。
    采用这种方 法布池,既简便又省时且准确,很适于海参的大规模育苗生产。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