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春联的起源是怎样的?

春联的起源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2016-06-19

46 0
    除夕这天,人们除了要守岁,吃年夜饭, 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贴在门两侧的大红的 春联,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吉祥。那么,贴春 联的习俗从何时流传至今的呢? 相传,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
  桃 符起源很早,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 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可 见,最初的桃符是用来驱除鬼怪的。 传说,古代有种凶残无比的怪兽,为害甚 烈,无人能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居住在山林 中的专门整治妖魔鬼怪的神仙,用桃枝降服 了这头怪兽。于是,民间相传,只要门上悬挂 桃枝,上面刻上两位神仙的名字,任何妖魔鬼 怪都不敢上前。这种桃枝就被人们称为“桃 符”,也就是所谓的镇鬼灵符。
    后来,人们便 延续了这种风俗。 桃符开始演变成春联,起源于五代十国 时期。 据史书记载,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张 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张逊写完后,蜀主一看, 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 春。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此时,文献里并没有出现“春联”的字样, 人们依然称之为桃符。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里,人们都保留着挂桃符的习俗。宋王安石 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足见新年悬挂桃符,已经风行。 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便将厚重的桃木板换成了轻便的红纸张。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 亮相。 《答云楼杂话》记载说,明太祖朱元璋规 定,不论公卿士庶,大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 而且皇帝会亲自审查。
    于是,大街小巷的门 庭上贴满了画有各样花色的春联。据传,朱 元璋出城审查时,发现一户屠夫家没有贴春 联,便提笔在门前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 刀割断是非根”的对句。百姓看了,都觉得这 春联题得恰到好处,又对仗工整。
  后来,春联 也就成了年俗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样式。 春联又被称作“对联”,在1000多年的发 展过程中,春联文化日臻成熟。  如今,对联已 经不仅仅是春节的贺词,更是传统文化的 象征。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