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学龄期 孩子听不懂大人说话

幼儿语言的学习

我的孩子两岁多,说话不清楚,大家教,她总是说自己的语言,别人也听不懂。

全部回答

2006-12-26

0 0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婴儿18个月左右就开始说第一个词语。这第一个词语可来之不易,它是宝宝经过此前十几个月(心理学上称为前言语阶段)的积累、酝酿而产生的结果。专家认为:如果父母能在前言语阶段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就能促进宝宝日后的语言发展。
       “妈妈语”有助于亲子关系顺利发展   日常生活中,当妈妈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和简短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   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婴儿确实更喜欢这种“妈妈语”。
  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和高扬的声调,可以帮助宝宝从一串串连续的语句中识别某些重要的词语,从而使他(她)更好地理解并学习这些词语。  同时,使用这些“妈妈语”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她)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母子之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宝宝日后成为一个乐于与人交往的人。
       发现宝宝哭闹含义 助其形成语言意识   一般来说,成人交谈时,每一个说话者都会遵循轮流发言的潜规则。但尚在学习说话的宝宝,他们对此是一无所知,所以妈妈在和宝宝说话时,需要用心帮助他(她)逐渐形成这种意识。
     一开始,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参与到这种会话互动模式中。  刚出生时宝宝的哭闹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如:饿了、渴了、热了等等),如果妈妈能用心地记住宝宝哪里不舒服时会有怎样的哭闹,并及时予以满足,那么宝宝就会慢慢懂得用不同类型的哭闹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一种初始的会话模式。
  而且,宝宝会逐渐发现:原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引起别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他(她)对语言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巧妙设置语言环境 增强学习交往技能   大约6个月时,由于视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宝宝不再满足于和妈妈面对面的两人互动,开始对外界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时妈妈可以改变策略,在洗澡、吃饭、游戏、看图等日常活动中,和宝宝共同注意、探索外界事物,一方面可以鼓励他(她)参与到人际间的互动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帮助他(她)学习一些日常用语。  同时,爸爸妈妈还可以根据宝宝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适时地设定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语言“难关”,在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时,宝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大量的词语和交往技能。
   宝宝从6个月开始喃喃学语,不过,他们嘴巴里念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那可比摩斯密码还要难解读。近年来,英国掀起一股“婴儿手语”的热潮,宝宝在能够成熟地发音以前,就能用简单的手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用摇摇手表示“再见”、摇摇头表示“不要”、点点头表示“要”,这样简单的肢体语言,是爸爸妈妈和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沟通的良好方式。
  其实这样的沟通可以再扩大到其他方面,让宝宝利用简单的手势试着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系统地学习宝宝手语 专家指出,其实大多数的父母早就开始进行宝宝手语的学习和训练了,例如简单的再见、亲一个、摇头等动作,这些就是初级阶段的宝宝手语。
    想要让宝宝开始系统地学习手语,建议从最简单的5种手语开始,包括表示“帽子”、“鸟”、“花”、“鱼”、“还要”的意思的手语,以及表示“鸭子”、“猫”、“狗”、“奶瓶(喝)”、“没了”等意识的手语。
   接着要学什么呢?这就取决于宝宝喜欢什么东西了。例如宝宝喜欢的球或某种动物;或是宝宝最喜欢的食品、家里常看见的物品等。  这些都是练习宝宝手语的好题材,至于球怎么比、大象怎么比、苹果怎么比、电脑怎么比,需要宝宝和父母双方一起创造这些手势。
   此外,还要对宝宝自创的手语保持一种容易接纳的心态。比如,有个小宝宝每次吃饭总是呀呀叫着,并猛拍胸口,爸爸妈妈看不懂,总感觉一头雾水,宝宝也感到很着急。  孩子到底在说些什么呢?爸爸妈妈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他是要餐巾纸啊!从此后只要宝宝拍拍胸口,爸爸妈妈就会将餐巾纸递给他。
  现在,这个小宝宝会很自信地提出要求,并乐于表达给父母亲。 从最简单的5个手势开始 帽子——手掌张开、朝下,拍拍头顶。 鸟——手臂向旁边挥动,模仿鸟挥动翅膀的样子。   花——皱皱鼻头,做出嗅的动作,表示花很香。
   鱼——嘴巴嘟起来一张一合,就像鱼一样发出亲吻的声音。 还要——有一只手的食指,轻点另一只手的手掌。 引起宝宝的注意力 您是否注意到,当自己怀孕后就经常碰见孕妇;当自己失恋的时候,到处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惹你的眼——这,就是注意力对人的影响。
    当宝宝学习新的手语之后,他的注意力也会随着手语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刚刚学会用拍手当作“鳄鱼”的宝宝,当妈妈抱着他到百货公司的时候,宝宝突然兴奋地猛拍手。“百货公司怎么会有鳄鱼?”当妈妈满心疑惑地四处张望时,突然发现,原来是男性衬衫上的商标上绣着一只小小的鳄鱼呢! 学了宝宝手语后,宝宝乐于邀请成人参与他的世界,也让很多的成人都惊讶于宝宝敏锐的观察力,当然了,这些沟通不是呀呀叫就能够表达的了。
     学习宝宝手语的要决 您现在是不是对宝宝手语跃跃欲试了呢?许正医师强调,宝宝手语不是要教宝宝一种特殊技能,因为肢体动作是宝宝的本能,而宝宝手语只是培养照顾者和宝宝之间的默契,创造出两人都能理解的肢体语言。
   1 手势要一致:教宝宝手语的时候,照顾者应知道自己在教些什么。  若手势每次都不一样,宝宝可能领略不到动作的重点在哪里。 2 要有学习意愿:要注意宝宝是否有模仿的能力,爸爸妈妈自己一头热地教宝宝手语,也许孩子根本就没有兴趣,所以教的时候要观察宝宝是否有学习的意愿。
   3 不断重复动作:不断地重复和鼓励是学习的动力。  为了让宝宝理解手势的意义,照顾者必须不断重复,当宝宝做出正确的动作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一个亲切的笑容就是最好的鼓励。
  还要注意,宝宝手语是一种学习和游戏,不是一种竞赛。如果宝宝没有很好地学习和使用宝宝手语,照顾者不应强迫他学习,更不能斥责宝宝。 语言与手势并进 学习宝宝手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宝宝会不会学会了手势,就不想开口说话了?许正医师强调,宝宝手语只是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因此,在教宝宝手语的时候,一定要手势与语言同时使用。
     比如在做帽子的动作时,嘴巴也要念着“帽子”。这样以后宝宝在想表达“帽子”的时候,可以说也可以比划,家长也可牵引宝宝的手去触碰自己手势的变化,也就是手势、语言和触觉并进。
   当宝宝已经对某一个手语相当熟悉后,照顾者可以放弃手语,单独使用语言刺激,例如问宝宝帽子在哪里时,手不必比划,宝宝就能领略照顾者的意思,并自己将帽子戴上。   宝宝手语的3大要决 宝宝手语又称为复述语言,至少要包含3大要素。
   语言模式——用声音刺激宝宝听觉。 视觉模式——用简单的手势示意。 感觉模式——让宝宝碰触、感觉比手势时的肌肉张力变化。 与生俱来的能力 为了了解听觉正常的宝宝如何发展语言,科学家曾经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将6个听觉正常的宝宝分为2组,一组暴露在说话环境中,一组暴露在没有说话环境中,分别在6、10、12个月大的时候进行追踪研究。 研究发现,没有暴露在语言刺激环境里的宝宝,肢体运动的频率和幅度都远大于有语言刺激的宝宝。
  例如东西掉了,宝宝可能会先看爸爸一眼,暗示爸爸,这时候如果爸爸没有接到信息的意思,宝宝就会开始进行大动作、动作也会加快。   但是处于语言刺激环境里的宝宝,反而不会出现高频的动作,当他们做出低频动作,当没有人注意到时,他们往往就会放弃。
   许正医师解释,宝宝会试图以低频的动作表达他的意思,如果没有人理会,他就会进入高频的动作,摇手、摆头地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依据这份论文显示,宝宝有与生俱来的用肢体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宝宝手语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儿说话所需哪五种基本技能:   1、小儿能发出各种声音,而且音调有高有低。   2、能听和辨别声音的方向,并且有了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而对另一些声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为,特别是模仿发声及发声时的方式。   4、会想像,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游戏反映出来。     5、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小儿会寻找。
     小儿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口说话看似简单,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只有当小儿具备上述5项技能时,才会有语言的产生。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
    在此,我们要奉劝父母们不要太急躁,因为小儿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
     实际上,小儿语言的进展在开口说话之前是悄然进行的。如果此时父母灰心丧气,放弃教孩子说话,那么失败则是难免的。  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要用游戏开发小儿的语言能力,预防语言发展缓慢。
     为了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更有效,父母要记住下述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
    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
  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  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学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小儿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幼儿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小儿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
  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三、教语言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 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
    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   四、每天定时教小儿   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
  所定的时间可因人而异。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五、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
  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六、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七、小步骤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八、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
  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   九、记录进展情况,看到小儿的进步   在孩子末开口之前,父母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父母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