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如何翻译``少而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老年再读书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人对这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比在昏暗中摸索,哪个好呢?
北宋的颜之推也很注意勉励后人晚年勤学,他在《颜氏家训·...全部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老年再读书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人对这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汉代刘向在《说苑·建本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有蜡烛的光明指引,比在昏暗中摸索,哪个好呢?
北宋的颜之推也很注意勉励后人晚年勤学,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便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世人婚冠(20岁)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故步自封,不求上进),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老年人读书学习则“如秉烛夜行”,不学就“瞑目而无见”,由此可见,老而好学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鬓发花白的老年朋友依然勤奋地读书学习,不因年华的老去而停步不前。
据资料记载,乾隆元年(1736),80岁以上参加科考的有3人,70岁以上的有40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应试者中,80岁以上的有7人,70岁以上的19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乡试,80岁以上的达94人。
第二年会试,90岁以上的有4人,80岁以上的有73人。清嘉庆六年(1801),80岁以上的乡试考生竟达251人。次年会试,70岁至90岁的举人达到180人,95岁以上的还有6人。最让人敬佩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广东的黄章10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凌晨开始向考场走,由他的曾孙提灯开路,灯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有多少读书人,从青春熬到白发,终生读书,终生备考。几乎以读书学习为毕生职业了。抛开他们的功利目的不说,单从老年勤学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资料:新华网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