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全部回答

2017-07-24

0 0
    宋神宗赵顼在位年间,宋王朝出现严重的内在危机,国家亟待改革,这时王安石应运而出,宋王朝迅速掀起了“熙宁变法”的改革之风。此时的司马光在欧阳修的推荐下 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在改革中本可以做一番事业,但是他却与王安石站在了截 然不同的立场。
  王安石的变法,激进革新,忽略了一些传统固有的情况,几乎颠覆了赵 氏王朝祖宗留下来的所有治国规矩,在司马光看来:“先王之法,不可变也。  ”站在当时的角度,司马光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变法应当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政策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的生活更困苦。许多贪官污吏利用 变法,趁机搜刮地皮,私下做尽坏事。一时间变法大失民心,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的争执,就从此处开始。
  王安石认为变法可增加财政收人,减少农民负担,因为善理财者,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但司马光却认为:“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
  ”言下 之意就是王安石非但没有减少民之负担,反而更增加了民众的困苦。司马光这样说也是有根有据的。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以及其运行机制。在经济方面,施行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 法;军事上施行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科举选材方面,施行太 学三舍法、贡举法。
    撇开其他政策不谈,单就一个“市易法”,就足以证明王安石变法 的弊端之处。熙宁五年( 1072年)三月,国家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 “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
  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以达到“通 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目的。  乍看“市易法”很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可是却与宏观调控大不相同。
  宏观调控管理市场,国家本身是不参与经营的,只是平抑物价。但“市易司”从事的却是买 卖生意,这其中自然牵涉到利益问题。“市易司”虽然不能像商人奇货可居一样牟取暴 利,但是为了盈利,在收购和发放时就会有回扣的问题存在。
    “市易司”本来作为国家 机构存在,如今却打上了商业垄断组织的徽章,商人们为了能从“市易司”那里获得收 益,就必须要给司中官员以贿赂。如此一来二去,大量的贪官污吏在“市易司”中产生 了,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反而更加受到政府的剥削。
  官方经商,竟是祸国殃民。“市易法”刚出台没多久,苏轼就曾上书王安石陈述以上弊端,许多官员也对变法有种种微词,司马光也在其中。  但王安石非但不听,还以“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 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理由,令近臣蔡京等人将神宗围在了变法的舆论范围内,忽略了朝 内上下反对的呼声。
  王安石的变法或许好意居多,但却有不周全的地方。司马光大为反对作为好朋友的他,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司马光的反对,也有其刻板的一面,在司马光看来,治理天下 就好比对待房子,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用重新建造。
    改革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 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司马光的这些观点未免迂腐,这是时代和社会给士大夫的心 理束缚,在所难免。
  一开始,司马光只对新法持反对态度,后来才用激烈的言词弹劾王安石。两人由莫逆之交,发展到互相攻击,用司马光的话来说,最后变成“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 之不可同时”的死对头,在无休止又无效益的争论中“同归于尽”,王安石戴上“熙丰 小人”的帽子,司马光则作为反对王安石的元祐(宋神宗之子宋哲宗第一个年号)守旧 党,背上“元佑奸党”的罪名。
    司马光一辈子要维护祖宗之法,其政治生涯不见得有多么痛快。王安石下台了,他最后也下台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法,恰似在二人面红耳赤的争斗中结束了,北宋 也很快亡国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