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哪位同志能回答什么是单招呀?与统招有何区别?
关于单招、联招和统招的讨论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五年坚持要从统招过渡到单招或联招,说明单招或联招必定有统招所没有的特别的优势;多数高校始终反对单招或联招,坚持统招,又说明统招肯定具有单招或联招所不具有的好处;而每年争论的结果又都回到统招,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采取统招的方式具有某种必然性。
我们先扼要分析不同招生方式的差别及由各自特点所产生的特有优势,再尝试性地讨论当时统招的必然性。
一般地说,统招包括四个统一:统一计划,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新生来源计划;统一政策规定,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关于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政审、体检、考试、录取等规定或原则;统一...全部
关于单招、联招和统招的讨论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五年坚持要从统招过渡到单招或联招,说明单招或联招必定有统招所没有的特别的优势;多数高校始终反对单招或联招,坚持统招,又说明统招肯定具有单招或联招所不具有的好处;而每年争论的结果又都回到统招,说明在当时的条件下采取统招的方式具有某种必然性。
我们先扼要分析不同招生方式的差别及由各自特点所产生的特有优势,再尝试性地讨论当时统招的必然性。
一般地说,统招包括四个统一:统一计划,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新生来源计划;统一政策规定,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关于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政审、体检、考试、录取等规定或原则;统一考试,即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含制订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本地考生参加考试、评卷和通知成绩;统一录取,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在本地招生的学校录取工作。
相对于单招而言,统招(主要是“四个统一”中的“统一考试”)至少有四大好处:①便于组织,并可大大减少工作量。各校招生都要做的那些相同性质的工作,如报名、命题、考试、评卷、政审、体检等等,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既方便易行(因为有行政指挥链),又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劳动;②规范程度高,便于专业队伍的形成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统一组织,规范化程度必然高。若无政治运动干扰,假以时日,将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特别是其中的考试活动),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逐步提高招生考试工作的质量和科学化水平。③方便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
相同类别的学校都考相同的科目,按行政区划设置考点,方便考生备考和赴考;一次考试可以报考多个学校和专业,分段录取,在招生数与报考数比例相同的条件下,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比单考单招更大。④较好地体现考试和录取竞争的公平性。
高校招生的“公平性”问题包括多重含义,并表现在诸多工作方面和环节中。其中有些方面和环节,如规定报考对象和条件、编制新生来源计划、选择试题材料、政审和体检等工作中所存在的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的公平性问题,与招生方式──单招还是统招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而在采用考试方式选拔新生的前提下,考生竞争的公平性则与考试的方式和录取的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统一科目、统一规则、同一时间的统一考试,以及在政审、体检合格的条件下按照分数分段录取,较之单招单考能够更好地体现考生竞争的(形式)公平性。在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所形成的推崇考试、同时又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中,这种形式的公平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落选考生心理的平衡具有特别的意义。
单招有多种情况。完全意义上的单招,是由学校自主确定招生计划、考试科目和考试要求;由学校直接组织考试,或考试科目及要求相同的学校(系科)联合组织考试,或委托考试服务机构组织考试;由学校组织院系录取。
50年代关于招生方式争论中所说的单招,是国家统一计划和统一政策条件下的学校单独招生,主要是学校单独考试(或联考)和单独录取,还不是那种完全意义上的单招。
单招的优点也可以列举四条:①有利于按照考生的学习能力倾向选拔新生,形成学校和专业特色。
高考有两大功能,一是检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可否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并从中选拔水平较高者;二是区分考生的学习能力倾向和学术性向,并从中选拔在招收的系科和专业方面更有发展潜力的考生。按中学所学科目进行的统一考试通常只具有前一种功能,招生学校如不在统考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难能选拔适合专业特点的考生。
单招,学校单独考试或者在委托考试服务机构组织统一考试基础上的单独测试,则有可能发挥高考的第二种功能,促进学校及其专业特色的形成。②有利于考生实现自己的志愿。统一组织录取,总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是“分配”进入学校的。
只有学校单招,才可能做到录取的全部是有志愿的考生(并且都相当于统招中的第一志愿)。③有可能参照多方面资料(而不是单凭一次考试的分数),真正实现“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统招,学校派员赴各省招生,除非把考生的其他资料折算为分数,与统考分数加权成总分(不同性质的资料不能相加,因而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无法操作),否则,由于受到派员数量和录取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充分研究其他资料的价值,只能按统考分数和志愿来进行录取。
单招则可能把中学的成绩和名次、兴趣和特长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证明材料、师长的推荐材料,与考试成绩汇总,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家组全面衡量,择优录取。④有利于形成以考试选拔为主的多元招生方法体系。
从大批考生中选拔大学新生,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更有效的关于知识、技能和能力考核方法之前,只能主要采用考试的办法。但不管怎么说,单靠考试,特别是仅凭一次性的高考来决定取舍,既不利于多样人才的选拔,又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以考试为主的招生方式多元化格局,是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对于招生改革的时代性诉求。
统招是以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为基本特征的,从本性上说它排斥统考之外的选人方法;如一定要同时选用其他方法,也只能划出一个比例(一定的招生数)在其体制外去运作。单招,在选人方法上具有兼容性:既可以划出一定比例,分别采取考试、保送、推荐、特招等方法进行选拔录取;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分别考核,同时进行录取(不同方法选拔的比例不是事先预定的,而是录取后统计的结果);还可以将几种方法相融合,综合起来进行录取。
介绍了两种招生方式的不同优势,我们可能更加感到奇怪:特别关注工作规范和社会公正的高教部竟然主张单招,而作为单招主要受益者的高校却坚持统招!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奇怪的感觉,是因为文中没有介绍当时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还没有哪个国家实行“四个统一”的高校统招制度。中国近代学校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不是科举制度下的学校教育的延续。西方近代大学从产生那天起就是单独招生,只是在高校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才出现了联考联招以及在联考基础上的社会考试服务机构。
单招已经成了一种不易的“传统”和各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规则”。主管高等教育的高教部是熟知这一“传统”和“规则”的,把新中国成立后的统招,看作是为了解决战乱年间单招的无序和生源不足不得已而采取的临时性举措,并设法过渡到单招或联招,是不足为怪的。
但是,单招优势的发挥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校要有办学自主权,否则,形成特色、录取满额而又全部实现考生的志愿、全面择优、多元招生等等都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20世纪50年代恰是我国计划体制形成、学校变为政府附庸的时期,高校坚持省时省力的统招正是一种符合时宜的选择。
其实,我国长期实行统招的办法选拔大学新生,并不完全是某些学校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般地说,招生是只是学校的行为,招生方式取决于学校的选择。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改造,私立大学全部变为公立)招生具有为国家选拔未来干部的意味。
大学是国家办的,国家根据社会需要设置系科、专业,制订招生计划;学生免费学习,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当国家干部。这样招生就不完全是学校的行为,同时也是政府的行为。既然国家把高校招生作为选拔预备干部的政府行为,那么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政策,并组织统一考试和统一录取,乃至直接分配考生给学校,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在强调“全国一盘棋”、把经济建设和为其培养专业干部的活动都纳入国家统一计划的“计划体制”形成的历史阶段,对于选拔预备干部的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考统招,也就具有某种必然性了。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推出“实行计划体制的国家一定统考统招”、“实行市场体制的国家一定单考单招”的结论。譬如,实行计划体制的前苏联,就是单考(或联考)单招;而市场经济发达的多数国家,则倾向于由社会考试服务机构组织统一考试,再由学校单独录取(除日本的共同第一次考试,公立学校必须参加外,其他国家的高校对于是否使用“统一考试”的成绩于录取,则是自愿的;不过,绝大多数需要通过竞争入学的高校都要求入学申请者参加这种“统一考试”)。
统考与统招并不是一回事:统招必定统考,但统考不一定统招。或许,统考而单招,将成为21世纪高校招生的共同走势。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