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是如何进行诊断的?
马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断是1。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取1号马的脑、心、肝、肾、脾和肺的病 料,2号马的脑、脑膜病料分别切成小块各置于小管马丁肉汤中,恒温培养24小时,除1每马的肾和2号马的脑膜不长菌外,其余各管 均为混浊菌液。 2。小鼠试验无菌操作,分别取上述各管菌液0。 5毫升,腹腔注 射小鼠,均于次日死亡。取死亡小鼠心血,接种于马丁肉汤中,恒温培养24小时,用此菌液0。 2毫升,腹腔注射小鼠,均于3天内死亡。 再取死亡小鼠心血,分别划线于马丁琼脂平皿上,37°C恒温培养24 小时,各平皿均长出大小两种不伺的菌落;进一步将大小菌落分开培养,以作进一步鉴定。 3。小菌落特征从1...全部
马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断是1。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取1号马的脑、心、肝、肾、脾和肺的病 料,2号马的脑、脑膜病料分别切成小块各置于小管马丁肉汤中,恒温培养24小时,除1每马的肾和2号马的脑膜不长菌外,其余各管 均为混浊菌液。
2。小鼠试验无菌操作,分别取上述各管菌液0。 5毫升,腹腔注 射小鼠,均于次日死亡。取死亡小鼠心血,接种于马丁肉汤中,恒温培养24小时,用此菌液0。 2毫升,腹腔注射小鼠,均于3天内死亡。 再取死亡小鼠心血,分别划线于马丁琼脂平皿上,37°C恒温培养24 小时,各平皿均长出大小两种不伺的菌落;进一步将大小菌落分开培养,以作进一步鉴定。
3。小菌落特征从1号马的脑、心、肝、肺和2号马的脑所分离 的5株“小菌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菌落均呈灰白色、湿润、露珠 状;涂片镜检,均为革兰阳性球菌,菌体为圆形和椭圆形,呈单个、成双和少数短链排列;各菌株在马丁肉汤和厌氧肉肝汤中培养后,呈一 致混浊;在含10%绵羊脱纤维血琼脂平皿上,37°C恒温培养48小时 后,不溶血。
4。小菌落小鼠试验以1号和2号马脑部培养液各1。5毫升, 分别静注家兔,数日后,试验兔逐渐消瘦,拒食;病后期,后肢麻痹,尿 失禁,于50天内死亡。从死兔的关节液中,分离到相同的革兰阳性 球菌。
5。小菌落生化反应上述5株“小菌落”均能发醇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果糖、蕈糖、甘露醇和山梨醇,不发酵木糖、菊糖、棉子 糖、伯胶糖和鼠李糖;对石蕊牛乳产酸凝固,0。1%亚甲蓝牛乳阳性; 在6。
5%氯化钠肉汤和PH9。6肉汤中,均能生长;能水解七叶苷,不 能水解淀粉和马尿酸钠。6。小菌落血清学分群鉴定无菌操作,取1号马和2号马脑分离株的牛心汤培养液,离心后所得菌体,以甲酰胺提取法制得抗原,分别与已知群别的链球菌高免血清作环状沉淀反应。
结果均与D 群血清呈阳性反应,与a、c、e、f、g、h、l、n、o、p、q、r等群血清呈 阴性反应,属于蓝氏D群链球菌;再根据其能发酵山梨醇、不发酵伯胶糖和不溶血等特点,判定为粪链球菌。7。大菌落特征从1号马的肝、心、脑、肺和2号马的脑分离的 5株“大菌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均呈灰白色菌落,直径为2〜3毫米,并散发臭味,1号马各菌株菌落粗糙,2号马各菌株菌落光滑、圆 整;各菌株涂片镜检,均为革兰阴性短杆菌。
8。大菌落生化反应各菌株均能发酵葡萄糖、乳糖、果糖、木糖、麦芽糖、蕈糖和山梨醇,不发酵蔗糖、鼠李糖、肌醇和甜醇;对石蕊牛 乳产酸,靛基质和MR试验均为阳性;枸橼酸盐试验阴性,V-P试 验阴性。
9。大菌落动物试验以各菌株的马丁肉汤培养液0。5毫升,分 别皮下注射体重20克健康小鼠2只,均不致死;又以0。 6毫升菌液, 分别腹腔注射体重20克健康小鼠2只,均于24小时内死亡,并从死 亡的小鼠心血中分离到相同的短杆菌。
10•大菌落血清型鉴定综合上述诸多特性,“大菌落”符合大肠杆菌主要特性。经用大肠埃希菌“O”抗原的诊断血清检测结果,1号 马脑、心、肝和肺菌株均为0147,2号马脑菌株为09。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