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是什么样的?

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是什么样的?

全部回答

2017-07-05

59 0
     其实,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现象都无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愿本栏目为读者提供有关镜鉴。 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国公民(一) 本期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能力 常常有人问我,像你这样一个从未在一流学府(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怎么在美国顶尖大学做终身教授的?甚至有人猜测我一定是认识某位国会议员或者与教育部部长有私交,所以才得到提携。
    可是,我真不曾遇到过这样的贵人。其实,在美国就算认识总统也不能确保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因为连他自己也得面对4年或8年后“下岗”的局面。 在这个崇尚世界名校的时代,中国的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孩子考高分、上名校。
  事实上,很多父母忽略了一点:对孩子而言,考高分充其量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还有许许多多的能力,其重要性远远超过考试能力。   每人都要有一个“交际文化圈” 我今天的一点点成绩完全得益于以下5点技能和能力: 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我目前专注于认知、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技术的研究,这些是我的兴趣所在。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每天我都要和同事、学生就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沟通,如何准确清楚地、有条有理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是非常关键的。
     打造健康稳固的社交网络的能力。我要与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同行一起探讨并撰写学术文章,要和国际型出版社商谈出版事宜,要申请不同性质的基金项目,要和商界人士交流寻找合作的机会。
  以上种种,都要求我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稳固的社交网络,从而支持已有的工作。而这一点,又是以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为基础的。   在多重压力下自我调节的能力。毫无疑问,对于在异国文化中生活工作的人来说,难免会遇到很多不习惯和挫折,这些也确实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很多人会选择减少甚至逃避与异国文化的接触,我却认为,与其逃避它,不如直面它。为此,我到美国之初,强迫自己参加各种当地人的活动,这让我迅速熟悉并理解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做事的方式。  在与异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有的压力不但得到了缓解,而且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重新给自己定位。
   在多文化背景下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并增进彼此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分析上面提到的5点,可以看出,其中有4个方面都跟在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沟通协调能力密切相关。
  这些能力为我个人在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帮助我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承认。每当我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比如获得卡耐基学者称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杰出研究奖的时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我的这些朋友打电话,分享我的喜悦并感谢他们的支持。
    没有他们,我无法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没有他们,我无法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弱点和不足。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有了勇气和自信,让我了解并有效地化解跨文化之旅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和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乐意应中国教育报之邀,谈一谈如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公民”这一话题的原因。  很遗憾的是,没有一所美国大学开设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
  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训。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特别缺乏类似这种社会技能的培养,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忘记,而这些社会技能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尴尬” 在美执教的18年时间里,我教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有的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最年轻的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
    从他们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于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巨大差异。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他们虽然来自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受教于同一位导师,拿着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但来美以后的经历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有的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结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却迟迟找不到接触新环境的切入点,终日孤独,只能埋头于书本;有的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开拓一番新的天地,有的却总感觉格格不入,只能打好包袱无奈地离开。
    为什么身处相似的异国环境,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显然,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