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作用是什么?
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杀伤入侵的微生物。巨噬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直接参与识别和结合某些病原体共同表达的和宿主衰老、损伤细胞及凋亡细胞表面呈现的特定分子结构,还可通过表面的调理性受体(主要为IgGFc受体和补体受体)识别摄取与抗体(IgG)或补体(C3b/C4b)结合的病原体等抗原性物质。 巨噬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某些病原体共同表达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只为病原微生物所具有,宿主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对它的识别而实现对自体与异体的区别;它在分子组成和...全部
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杀伤入侵的微生物。巨噬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直接参与识别和结合某些病原体共同表达的和宿主衰老、损伤细胞及凋亡细胞表面呈现的特定分子结构,还可通过表面的调理性受体(主要为IgGFc受体和补体受体)识别摄取与抗体(IgG)或补体(C3b/C4b)结合的病原体等抗原性物质。
巨噬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某些病原体共同表达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只为病原微生物所具有,宿主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对它的识别而实现对自体与异体的区别;它在分子组成和构型上保守,并且是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它的突变对微生物来说是致死的,或能极大地降低其适应性;它通常为许多微生物所共有,宿主可以通过有限的几类自身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来识别大多数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它通常是某一类微生物的“分子标志”,宿主通过对它的识别能确定是哪类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使宿主的免疫应答更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
现在已发现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有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和葡聚糖等。
巨噬细胞与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结合后,经吞噬或吞饮作用将病原体等摄人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在吞噬体内,可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杀菌系统杀伤病原体。
溶酶体(lys〇- some)与吞睡体(phagosome)融合形成吞睡溶酶体(phagolysosome)后,在多种水解酶作用下,可进一步使细菌消化降解,同时产生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抗原肽段。
氧依赖杀菌系统包括反应性氧中间产物作用系统和反应性氮中间产物作用系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作用系统是指在吞噬作用激发下通过呼吸暴发,激活细胞膜上的还原型辅酶I和还原型辅酶n,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阴离子(〇2_)、游离羟基(〇H_)、过氧化氢(H202)和单态氧 (1〇2)。
这些活性氧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和细胞毒作用,可有效杀伤病原微生物。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过氧化氢又能与卤化物(氯化物)和髓过氧化物酶(MP0)组成MP0杀菌系统,但是巨噬细胞中无MP0杀菌系统。
反应性氮中间产物作用系统是指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还原型辅酶n或四氢生物蝶呤存在条件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产生胍氨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对细菌和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氧非依赖杀菌系统是指不需氧分子参与的杀菌系统,主要包括:①酸性pH:吞噬体或吞噬溶酶体形成后,其内的糖酵解作用增强,乳酸累积,使pH降至3。5 ~4。0 (此种pH条件有杀菌抑菌作用);②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能使G+菌的胞壁酸聚糖破坏而产生杀菌作用;③防御素(defensin):由阳离子蛋白和多肽(30~33个氨基酸)组成,可在细菌脂质双层中形成“离子通道”,导致细菌裂解破坏。
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被杀伤或破坏后,在吞噬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脂酶和磷酸酶等作用下,可进一步消化降解。其产物大部分通过胞吐作用排出胞外,另有一些被加工处理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肽段,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产生速率高,每分钟约为1x107个,但存活期短,为2〜3天。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大,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
次级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和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等。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当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对侵入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
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IgGFc受体和补体受体C3b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和增强吞噬杀伤作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