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箜篌"这种乐器,最好
箜篌简介
箜篌是古老的弹拨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据考证,古代有卧箜篌、坚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其来源和形制都不相同,但这三种形制的箜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均已失传。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明代渐少使用、清代绝响。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流传也较广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的的描写手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全部
箜篌简介
箜篌是古老的弹拨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据考证,古代有卧箜篌、坚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其来源和形制都不相同,但这三种形制的箜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均已失传。
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明代渐少使用、清代绝响。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流传也较广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的的描写手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
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
”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候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
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异。
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
唐德宗(78O~805)时,从骠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失传。
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今伊朗)传入中亚和印度,公元200年左右,随丝绸之路波斯商贾的往来传入中国的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
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文献记载,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而已。
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敦煌壁画有弹奏箜篌者人像。
唐代诗人赞美箜篌者颇多,如张祜曾写:“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大弦似秋雁,联联度胧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可见它在我国古代社会艺术生活中的地位。隋唐时代,箜篌是宫廷音乐主要乐器之一,明末渐少,随后失传。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这种箜篌在我国乐坛上盛行于 东晋至唐宋历代。宋《梦梁录》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
”这是大型 的竖箜篌,还有一种小箜篌,是左手托持箜篌,右手弹奏,用于仪仗音乐中。在云岗石窟、敦煌壁画和成都五代王建墓浮雕中都能见到弹奏竖箜篌的图像。
唐代是箜篌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著名 的演奏家有张徽、李凭、张小子和季齐皋等。
李贺《李凭箜篌引》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夸张地描写了穿云裂石 的音乐力量,使千百年前宫廷器乐演奏家李凭的弹奏之音,至今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完美地表达了箜 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
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宠物,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 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鳞角。清代箜篌消声匿迹,最终绝响达300年之久。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有关部门及人员就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
上世纪70年代起,他们借鉴坚琴并参考我国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改革研制雁柱箜篌,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1981~1984年又设计并制成可转7个调的雁柱箜篌和全转调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以古代竖箜篌造型为基础,然后用侧面琵琶形状做成了双面立式共鸣箱,在共鸣箱上利用古筝压振原理做了双排导音码,并在共鸣箱后装置了双排弦揉音压颤的机件。另外采用了竖琴的弦长、弦距、音高排列的重要科学部分装成了雁柱箜篌。
其琴体由琴座、琴柱、弦轴板、立式共鸣箱(桐木制)、双排导音码、压颤机件、凤头、音孔等部位组成,高2米,宽90厘米、重42公斤,双排尼龙琴弦共有88条,音域达六个八度零两个音,转调后各音阶、音程关系准确,性能优越,既可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演奏一切竖琴曲。
由于左右两排弦同度,等于两架竖琴。弹奏泛音效果尤其显著,它的揉、滑、压、颤等音响,可完美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这是古代箜篌和现代竖琴所无法解决的。它还可
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弹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在目前还未能达到的。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雁柱箜篌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
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音色明亮、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
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最适于独奏、重奏、为歌舞和其他乐器伴奏或加入民族管弦乐队演奏。
箜篌与竖琴的区别
箜篌与竖琴在外形上的区别:
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竖琴的共鸣箱是窄梯形的,边缘比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连接在共鸣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双面琵琶形共鸣箱要更大一些,侧面是垂直的,弦压过雁柱连接共鸣箱下端——从远处看去和竖琴确实容易混淆。
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
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
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箜篌与竖琴在技法上的区别:
箜篌多了压颤技法(古筝),带来更多的韵味变化;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揉弦区和拨弦区互为一体,在揉弦拨弦手法之间转换非常便捷,和声色彩更丰富,甚或可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同时拨动不同音高的弦后用对应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两只手不像单手的两根手指那样互相牵制而是各自独立,双手同时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较大的组合可能;左右两排弦把共鸣箱完全围住了,少了一般的竖琴的那种手在共鸣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下方有一片无调区,比一般的竖琴多了个“码下刮奏”。
现代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双排弦竖琴。随着现代箜篌的发展,现在“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
箜篌有竖箜篌卧箜篌之分,现在所说的都是竖箜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