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亨利为何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为何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

全部回答

2016-08-23

77 0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 1910),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 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 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 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 个名叫格林斯波罗的小镇的一个医师家庭,父亲是医生。他所受教育不多,15岁便 开始在药房当学徒,20岁时由于健康原因去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 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
    1884年以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 记者。此后,欧•亨利在得克萨斯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奥斯汀银行当出纳员。 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说和趣 闻逸事。
  1887年,亨利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正当他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 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1896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他为 了躲避受审,逃往洪都拉斯。
  1897年,欧•亨利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 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他创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 诞礼物,但基于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国药典的编者的名字欧•亨利作为笔名,在《麦克吕尔》杂志发表。
    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欧•亨利在大概十年的时间内创作了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其唯一一部长篇,作者通过四五条并行的线索,试图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画面,在写法上有它的别致之处。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小说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各有独立的内容)、《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
    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 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 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 的骗子,成功的骗子。
  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 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故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 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 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都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欧•亨利还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他 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 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 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 术魅力,有一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
    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 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先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 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 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给读者最后一 个惊喜。
  在欧•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说家也已经这样尝试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   但是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纯熟老到。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 主义精神。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 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因此,他把无限的同情都放在穷人 一边。  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爱 情。
  但是他们却命运多坎,弱小可怜,孤立无援,食不果腹,身无居所,苟延残 喘,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与繁华鼎盛的社会景象相映照,显 得格外刺目,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 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一般说来, 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 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 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 富差距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 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 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 的。  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 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 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 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 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
  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 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 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 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
    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 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 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 演了自己的角色。
  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 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 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新气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并具有世界 影响。
  美国自1918年起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 篇小说,由此可见其声望之卓著。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双收。但他挥霍无度,又好赌,好酒贪 杯。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
    1907年,欧•亨利再婚。 可惜,第二次婚姻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两天 后,j即6月5日,与世长辞,死于肝硬化,年仅48岁。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 作品的生命力。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