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创造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孩子若总被禁锢在独门独户的小天地里,很容易变得任性,唯我独尊, 别说合作能力了,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
芭芭拉的儿子已经4岁,原来是夫妻俩自己带,后来随着工作日渐繁忙, 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想让他适应 一下集体生活。 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 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芭芭拉夫妇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 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没看出异常啊。 于是芭芭拉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芭芭拉来到儿子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她发现, 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全部
孩子若总被禁锢在独门独户的小天地里,很容易变得任性,唯我独尊, 别说合作能力了,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
芭芭拉的儿子已经4岁,原来是夫妻俩自己带,后来随着工作日渐繁忙, 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想让他适应 一下集体生活。
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 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芭芭拉夫妇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 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没看出异常啊。
于是芭芭拉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芭芭拉来到儿子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她发现, 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自己的儿子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 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嘟嘟囔囔地在说什么;自 由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自己的儿子却一个人搬着小 板凳在边上自己玩积木。
同时,芭芭拉注意到,晚上带孩子散步,见到同 院的叔叔阿姨,儿子从来不叫,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 往身后躲。
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我们知道,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 社交经验,在离幵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产生焦虑。
随着和陌 生人交往次数的增加,焦虑逐渐降低,最终会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 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有社交恐惧症的嫌疑了。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在他们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是至 关重要的。
哈佛教育观点认为,我们要让孩子爱交往、会交往,可以通过 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各种活动中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社会活动能力的发 展。所以,我们应当让孩子从小习惯于社会交往,鼓励他多参加一些群体 活动,而不要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 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 与同伴的交往。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明智的父母非但不会阻止, 反而会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创造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呢?
(1) 可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幵生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与同龄伙伴进 行交往,比如邀请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做客,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 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 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
(2) 带孩子走亲访友
有机会时就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玩 耍,同学过生日让孩子给送个小礼品,逢年过节让孩子给朋友寄一张贺卡, 有意识地让孩子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等。
我们还可以在闲睱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 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
如果孩子交际能力较差,做家长的不妨创造机会,教给孩子一些社会 交往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不要太多干预
当然,孩子们免不了会在活动中发生各种矛盾,有时争吵,甚至有时 还会打架,这都不足为怪。只要你觉得不会发生什么危险,对于他们的争 吵尽可不必干涉,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
即使争斗过于激烈,需要大人 帮助予以平息时,也应当从幵导的角度出发,教育他们彼此谦让、互相爱 护、互相帮助,而不要动不动就为自己的孩子撑腰而训斥别家的孩子,也 不要息事宁人地将自己的孩子训斥一顿而领走了事。
因为孩子们的争斗一 过,彼此又会愉快地在一起玩得高高兴兴的。孩子是不会“记恨”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