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怎样养士的 ?
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已经有从事间谍活动的专职人员,一般以“家 臣”担任。《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道:“夏后之臣曰孟涂。”《左传•哀公元年》也 说:“使女艾谍浇。”杜预注:“女艾,少康之臣,谍候也。 ”
商纣王曾秘遣崇侯虎专门对周文王进行监控,随时报告周文王的一言一行。 在商朝,巫史掌握着国家政权、军事、教育、历法、司法、记事、档案保管和占卜、祭祀 等大权,尤其是其中的司法跟情报活动与间谍机构的发展有紧密关联。 《礼记•月
令》注:“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故后代有“大理”、“遒人”等监察之 专职官。
周武王灭纣王建西周后,设置了主管内外情报的职官。他派自己的三个...全部
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已经有从事间谍活动的专职人员,一般以“家 臣”担任。《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道:“夏后之臣曰孟涂。”《左传•哀公元年》也 说:“使女艾谍浇。”杜预注:“女艾,少康之臣,谍候也。
”
商纣王曾秘遣崇侯虎专门对周文王进行监控,随时报告周文王的一言一行。 在商朝,巫史掌握着国家政权、军事、教育、历法、司法、记事、档案保管和占卜、祭祀 等大权,尤其是其中的司法跟情报活动与间谍机构的发展有紧密关联。
《礼记•月
令》注:“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故后代有“大理”、“遒人”等监察之 专职官。
周武王灭纣王建西周后,设置了主管内外情报的职官。他派自己的三个兄弟 对纣王之子武庚进行长期监控,史称“三监'在外事方面,设掌管天子与诸侯之 间朝觐、聘问、监视等事务的官职为“大行人”;受王命出使侦察的官职为“行人” (也称“行理”、“行李”);在边境名义上接待外国人、暗里盘查的官职为“候人”;掌 管关隘往来之人的官职为“关尹”;负责语言翻译的官职为“舌人”。
周厉王就效仿 “三监”,“得卫巫,使监镑者,以告,则杀之”。首开大范围白色恐怖统治之先河。
春秋时,夏朝家臣(即运世之“士”)从事间谍活动的遗风犹存,并且愈演愈烈, 至战国达到顶峰。《左传•文公十七年》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 子。
”杜预注:“执讯,通讯问之官。”此外,当时文献中出现了较为详细记载的间谍 机构和职官。《周礼•秋官•土师》记载道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 沟,二曰邦贼,三曰邦谍,四曰邦令,五曰挢邦令,六曰为邦盗,七曰为邦朋,八曰为 邦诬。
”其中第一项与第三项与间谍活动直接相关。
“邦勺”之“、杓”,汉代郑玄注为“斟酌”之义,“邦约”即郑玄所注“盗取国家密 事,若今时刺探尚书事。”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汉时尚书掌机密,有刺探尚 书秘事,斟酌私知,故举为况也。
”
“邦谍”,郑玄注:“为异国反伺,陆德明解释为:“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 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用兵之策,勿善于此。故《孙子 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内外骚动,以争一日之胜,而爵禄金宝于人者,非民 之将。
故三军之事,奠密于反间。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惟圣 贤将能用间以成,此兵之要者也。”
“邦沟”其实是“行间”;“邦谍”其实是“反间”,可见当时间谍活动的分工已辕 细密。不过由于《周礼》成书年代有不同说法,所以有人认为对“士师”职务的记 述,可能是后人所托。
但是,即使《周礼》中有后人所增所托的内容,但从“约”、 “谍”在其中的语言意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运用了西周的古义,当为原文原义。
齐国曾设有“里尉”一职,专门负责监视平民的出入言行,其主要职责是侦探 “匹夫有不善”和“奸人”,然后上报,并“可得而诛”。
晋国则在军中设有“候正”或 “候奄”的官职。杜预注:“候正,主斥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释为:“为军中主管 侦探谍报者。”清代顾栋高《左传大事年表》卷十说:“候奄当即候正,《国语》作元 候。
”这些均与西周的“候人”义近。“候”,《广雅•释诂》说:“視也。《吕览•贵 因》:武王使人候殷。”后代的“候人”、“候吏”、“候兵”、“候官”、“候詷”等,都是与 间谍侦探有关的官职。秦国设有相当国君秘书性质的官职“御史”,往往掌管情报 工作。
《史记•滑稽列传》说:“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杨宽
《战国史》认为他们是
“国君的耳目”。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前注多认为“门者”为“看 守城门之人”,“舍人”为“宫中近侍”,不确。其实,“门人”(也叫“门下”、“门子”) 均为主要从事间谍情报活动者。《史记,信陵君列传》:“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 者,死。
”《汉书,高祖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孙子说“令吾间必 索知”“门者”、“舍人”的姓名及有关‘情况,就是为了与其进行间谍或反间谍战。这 些间谍职官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譬如三国时曹操的“霸府”,就设长史一人,司 马一人,从事郎中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四十二人,舍人若干人。
其中舍 人负责通讯、情报工作。东吴则设有“中书通事舍人”,负责秘密侦探。
战国时记载间谍专职的主要文献是《六韬》<3《六韬•龙韬•王翼第十八》说: “伏旗鼓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闔忽往来,出入若神……耳目七 人。
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 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其中“伏旗鼓”主要是制造假情报; “耳目”主要是侦察敌方情报和监控己方军队;“羽翼”主要是从事以假象迷惑敌人 和宣传战;“游士”主要是刺探敌方内情;“术士”主要是以迷信鬼神对敌进行心理 战。
由此可知:《六韬》反映的战国时期的间谍机构已趋于成熟,但仅限于军事领 域。由于“王翼第十八”说的“股肱羽翼七十二人”是姜太公吕尚对周文王的建议, 所以我们不知战国时是否已有这样的实际编制机构。
不过从整篇反映出来的严密 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编制和明确的职责任务等内容来看,不可能是空泛之谈, 当有所本。
战国又盛行养士之风。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养士达几千人之多。这些 士,往往身怀绝技,学属多门。
他们为其主子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行办事务,著书 立说。但其主要的作用是“出奇策异智而转危为安,易亡为存”。可视之为中国古 代最早的“智囊团”。但是在这一“智囊团”中,又有许多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其谍 报人员之多,活动之广,成效之大,亦为后世所罕见。
所以有人称其为“战国私人间 谍集团”。纵观战国的间谍活动,几乎都是这些“ 士”在扮演主要角色。“四公子” 之一的信陵君养有几千士之多,其中有许多分布在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对邻国朝廷 大事无所不晓。
在信陵君救赵国盗虎符的间谍活动中,他得心应手地使用了候赢、 朱亥、如姬三名间谍,成功地盗取了虎符,解了赵国之围。这种典型的间谍集团虽 说不是国立的,但是已具有间谍机构的雏形。其特点是:间谍只向其主子一人负 责,他人全然不知其中内情;主子根据间谍的特长,分派相应的间谍任务;间谍有固 定的
经费来源渠道;有严格的间谍纪律,触犯者难逃其惩罚;间谍对主子也多抱“士
为知己者死”之心,一旦暴露,往往以自杀报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