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婴儿期

新生儿脐疝的问题

我的宝贝还不足2个月,患了脐疝,但近日发现孩子的脐部经常会发出咕噜声,象是有什么气体,不知是怎么回事?请帮忙!!!

全部回答

2004-12-30

0 0
     脐疝是小儿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软囊,易于压回,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病,较常见。女孩得病比男孩多。得了脐疵的病儿在脐部可见一球形、可复位肿物,病儿安静卧位时肿块消失。
  哭闹、咳嗽、直立等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新生儿及小婴儿平时不消失,但用轻压可使疵内容物还纳腹腔,并可听到咕嗜声和滑动感觉,用手压肿块时病儿无任何表现,如用手指端探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及脐环及边缘,并可以估计出脐环的直径,直径多为:厘米左右,2~3厘米者罕见。
    脐疵多无症状,个别可有局部膨胀及不适感。 2岁以内病儿绝大多数可自愈,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脐孔常能逐渐狭窄缩小而闭合。2岁以内未闭合的脐疝,可采用胶布粘贴法。
  即取两块胶布宽约3厘米,长10厘米。将皮肤清洁干净后涂以安息香酸叮,将脐疝内容物推人腹腔复位后,用胶布在腹部两侧拉紧固定,使脐门紧缩。  固定后的皮肤呈纵形皱榴表示敷贴正确。
  应每1~2周更换一次胶布。也可用束带或硬币紧压疮环的方法治疗。4岁以上脐疤直径在2~3厘米以上则应手术治疗。 家庭护理要点 1.病儿使用胶布固定脐部时,如果脐周围有湿疹或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2.新生儿及小婴儿最好不用硬币紧压疤环的方法,若使用不当可引起脐部发炎,肿胀以致穿破。   3.尿布应兜在脐部敷料的下方,避免大小便污染,敷料被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4.每次更换胶布时,应将胶布痕迹擦去,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现象。 5.病几手术后防止哭闹,以免伤口裂开 。

2004-12-30

54 0
     小儿脐部未完全闭合时,肠管可自脐环疝出至皮下而形成脐疝。这在婴儿相当多见,绝大多数可以自愈。脐疝大多的情况会自愈,不能愈合需要手术治疗。避免过多的剧哭,保持大便的通畅。
  脐疝不影响孩子的发育,应与其他孩子一样养育。   患儿脐部可见一突出的肿物,用手按压可回复腹腔,直径1~3厘米,大者可达4~5厘米。  使用硬币或绷带紧压疝环可防止脐疵出现,但不要造成炎症以至穿破,若小儿已两岁以上,脐疝直径超过1.5~2厘米以上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幼儿脐疝包扎即可愈   幼儿气疝并不少见,绝大部分是由家长带来检查“肚脐眼鼓起”时被医生检查出来的。   幼儿脐疝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先天性脐壁较薄,加之“断脐”时根部留的太少,以及过多过强的哭闹,或者幼儿期有显著营养不良等综合性因素,大多于1岁内出现。
       幼儿脐疝的特点是脐部皮肤很薄,触之有一个1-3公分或更大的疝孔,哭闹时因腹内压增高则疝囊向表面膨隆、凸起,以手轻压可使其纳回腹腔。   一般来说,幼儿脐疝无需特殊治疗,有一部分可随年龄增长而脐部组织生长发育,增厚增强,“疝孔”自然愈合。
  但未经任何处理也会有一部分至3-4岁仍不能闭合,到那时就需要手术修补疝孔治疗,是比较麻烦的。     因此,尽管幼儿脐疝原则上无需特殊治疗,但应于早期给予适当处理,而且年龄越小经适当处理效果越好。
  这种处理即对脐部加压包扎,即疝孔堵住,不让“疝囊” 凸起,经过数月后几乎全部可被治愈。   首次对脐部实施加压包扎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学会包扎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便可在日后自行给幼儿实施包扎。
    中华母婴网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婴儿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婴儿期
新生儿
幼儿期
学龄期
婴儿期
婴儿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