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哈罗国际学校我想了解一下北京
相关地址:
夏日的北京,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6月19日,我们去北京哈罗国际学校采访,时逢中国端午节。在浓厚的中国传统节日里,采访一个具有浓重英国文化色彩的国际学校,真是一次美好而又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这对于第一次以实习记者身份采访的我们而言,尤其如此。
我们刚走进北京哈罗学校,便被这里宽敞的校园、明亮的教室所吸引。尤其是面对在此就读的学生,我们恍如不是在北京采访,倒像是在国外参观一所学校。 虽说该校的学生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北京背景”:他们的父母或是中国人中的一些成功人士,或是驻华使领馆的工作人员,或是在华投资的外国商人……可以说,这所独具“校情”的学校就像一条...全部
相关地址:
夏日的北京,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6月19日,我们去北京哈罗国际学校采访,时逢中国端午节。在浓厚的中国传统节日里,采访一个具有浓重英国文化色彩的国际学校,真是一次美好而又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这对于第一次以实习记者身份采访的我们而言,尤其如此。
我们刚走进北京哈罗学校,便被这里宽敞的校园、明亮的教室所吸引。尤其是面对在此就读的学生,我们恍如不是在北京采访,倒像是在国外参观一所学校。
虽说该校的学生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北京背景”:他们的父母或是中国人中的一些成功人士,或是驻华使领馆的工作人员,或是在华投资的外国商人……可以说,这所独具“校情”的学校就像一条纽带,把世界各国的孩子们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不无裨益。
由于是端午节的缘故,我们的采访自然是从“粽子问题”开始的。
Richard Mason是位年轻而俊朗的物理老师,他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十分诙谐:“中国的粽子就像黏黏的米饭,我对吃粽子不太感兴趣,但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他说,“中国不少节日都来源于某种典故,很有意思。不过,你只可当作一般故事来听,不可全当作信仰来学习。比如屈原投江,虽然很悲壮,但却不值得人们去学。”说毕,他朗声大笑起来。
Julian Fisher先生是北京哈罗学校教师队伍里的一个“新兵”。
作为英语教师的他,自然具有深厚的“母语”功力。我们以为他刚来京不久,不会知道粽子是何物的。而事实则恰好相反,他虽不知道端午节,但却了解粽子,而且说“粽子不太合我口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是不可低估的。
一种小吃,一道美味,也许足以引发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看来,中国粽子要走出国门,要让Richard Mason和Julian Fisher这样的外国人所接受、所喜爱,恐怕得生产出适合老外口味的产品来,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不断创新产品一样。
当谈到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异时,Richard和Julian的谈兴更浓了。Richard说,中国与英国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学生有很强的尊师意识。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要站起身来,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而英国学生是不会这样做的。他沉思片刻后说:“我不赞同‘国外的教育比中国在掌握知识方面要简单得多’的观点。”他认为,中英两国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应试教育,中国老师擅于教授一些理论的东西,对于创造性思维不是很重视。
而英国学校则反之,在试卷中基本上都是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等着你去回答,一般都是说出自己看法的问题。他还提到,一般中国学生的理科学习都非常好,尤其是数学。不过在做文字题时,中国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还是不够。
当被问及中国学生语言障碍会不会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时,Julian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进入到这个语言环境里,只要自己肯努力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是不成问题的,很快就能够适应。
他说,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发问,这样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疑点。但很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不够积极,参与性不强,这可能与中国老师主导课堂过多有关,使中国学生养成了被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最后,Richard谈了他最为遗憾的一点感受,他说,很多中国学生是以赚钱为目的来选择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并不看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的专业,这是人生中的一大缺憾。
他认为,至少在20岁之前应该更加注重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想以后该怎样赚钱。
话题转到了在北京工作的感受。Julian说,他最大的感受是在北京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都有宽容之心。在英国如果在街上不小心撞到了谁,或许会招来一场争执,甚至动手开打。
而中国人就不在意,很大度。当我们问他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与另一位老师开玩笑地说,可能因为历史上英国被侵略的次数太多了,被“打”成了火爆脾气。
我们还采访了三位学生。来自非洲的小女孩告诉我们,她对北京的印象就是满街都是车和人,非常拥挤。
来自韩国和英国的两位男生都认为北京的天空是灰色的,一点也不明朗。看来,交通和环境是让他们感到最为遗憾的地方。而这种感受,与北京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