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筑资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随着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确立,东莞的决策者们以庞大的气魄孕育着自身城市建设“惊人的一跃”。2002年,当东莞把这一决心付诸实施后,一场可以载入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史的“造城运动”,在东莞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了!
凝聚力
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名义,东莞城在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珠三角的强势经济区域圈中,夹在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国际性城市之间的东莞,充分利用其地域的优势以及廉价的土地和人力,南向吸收大量投资,北向吸引人力汇聚,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工业化城市的奇迹,成为名声远播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全部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随着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确立,东莞的决策者们以庞大的气魄孕育着自身城市建设“惊人的一跃”。2002年,当东莞把这一决心付诸实施后,一场可以载入中国地级市城市发展史的“造城运动”,在东莞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了!
凝聚力
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名义,东莞城在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珠三角的强势经济区域圈中,夹在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国际性城市之间的东莞,充分利用其地域的优势以及廉价的土地和人力,南向吸收大量投资,北向吸引人力汇聚,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工业化城市的奇迹,成为名声远播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发展的需求总是迫切的,东莞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使得人们对于东莞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作为事实上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莞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总是被自身城市建设形象的杂乱无章所掩盖。
“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城市又像农村,农村又像城市”,总之,“像个大农贸市场”,是个“农村城市”。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
东莞人的追求又是什么?
虚空的探讨是没有意义的。也许下面的事实才是东莞人真正所关注的:
随着长江三角洲新兴工业带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凭借优厚的土地资源频频向资本招手。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经过20年高速工业化发展的东莞,土地在价格上对资本的吸引力优势不再。
……
在东莞的历史上,工业化发展像是加足了燃料的火车在一路鸣笛声中遥遥前行。东莞的城市化建设则在这股强大的动力牵引下,踉踉跄跄,跟在后面。
农村城市的形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并没有妨碍东莞迅速完成城市工业化的转变,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城市形态造成城市工业化水平相当低,大部分情况下仅仅只是加工制造业。低水平的城市化造就了低水平的工业化,低水平的工业化又只能吸引普通的劳动力资源,而以工厂流水线作业为生的外来劳工又因为自身的廉价,没有充足的消费能力,又直接导致东莞市商业尽管面对着潜力巨大的市场却无法进一步繁荣……
在中国的迅速腾飞中,任何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都会惬意地享受着在经济发展的辽阔空间中任意驰骋的快感,更何况是东莞这颗耀眼的新星。
大笔的资金依然在涌入,一列列火车还在将一批批寻找希望的人带到东莞。
而越来越令东莞人感到不安的是,这似乎更像是高速经济列车的惯性使然。
东莞未来该怎么走?
夜里,一点一点的亮光从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办公室里透出,连光线好像也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机遇在矛盾中骚动着。
新机遇
“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2001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东莞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结合东莞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这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决策。
机遇从来不是等来的,机遇永远是创造出来的。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立刻行动,利用尚未消失的优势转变思路,以新的姿态加入到城市间的竞争当中去。
东莞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拥有众多令人自豪的资源,但是活力——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活力则是其中最宝贵的财富。
“……形势发展到今天,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全局、牵动整体的一个关键,抓住城市建设这个主要矛盾,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在2001年5月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佟星的讲话一字一句敲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也许是东莞人对于自己滞后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第一次系统的深刻反思。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东莞经济已经走到了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路口,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战略目标,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以现有的加工制造环节为基础,沿产业链向上下两头扩展,加强研发和流通环节,使产业链条从“纺缍型”向“哑铃型”转变;发展阶段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城市性质从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变。
在具体的实施思路上,决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这一系列决策的实施每一项都与城市建设无法分开。无论是建设中心城市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其核心只有一条,就是把“资本+体力”的工业化模式转变为“资本+脑力”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而目前东莞的城市建设既无法给予资本充分的信心,也无法增强外来人才的城市文化认同感,更无法使外来人才下决心扎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城市。
“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市委书记佟星一言中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他强调,“在今后东莞经济发展中,城市经济是最具潜力的部分。全市在城建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必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更加巨大的拉动。
”
思路清晰了,目标明确了。经济提升,建设先行,于是,东莞市的城市建设计划在2002年轰轰烈烈地启动了。东莞终于甩出了手中份量最重的“城市牌”。
建设未行,规划先动,市规划部门为了拿出高质量的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在去年完成的13项专项规划中,每项规划都是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力求达到在全国同类型项目中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我心中的东莞新城”征文活动和“心系东莞”金点子评选活动在东莞也相继拉开了序幕。社会各界写出应征文稿和各种建议几百条,近百名离退休干部参观了市区道路改造工程和城市新区重点项目设计的模型和图片——东莞市民对自己家门口的城市建设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切的期望。
2002年7月,正是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工作千头万绪的时候,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经过仔细研究,仍然决定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带队,组织市城市建设、规划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镇区的镇委书记、镇长分两批脱产到清华大学进行城市建设专题学习,并对大连、青岛等城市进行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专题考察。
此举是东莞城市建设史上的“破天荒”之举。市委书记佟星坦白地称,这次学习就是“补课”,补城市建设规划这一课。
敞开的胸襟孕育着不凡的气度。“补课”归来,东莞的城市建设决策者们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建设,同时也给各镇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工作注入了新的理念。
这种恢宏的气度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理念上,更在城建规划市场的空前繁荣与活跃上得到了印证。据了解,2001年以来,仅进入东莞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市场的就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深圳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几十所全国知名设计单位,受聘参加专家评议会的有何镜堂、李道增、周子峙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批在业界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
而2002年全年,在东莞建筑市场上角逐的建筑单位则多达300多个,更来自全国50多个城市!
市委书记佟星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东莞发展必须适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东莞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现在城市建设必须先行。
”
东莞终于找到了自己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东莞城市建设这停滞已久的车轮向前滚动着。
同心圆
什么叫“中心城市”?有学者指出,它必得是在一区域中有强大经济辐射能力的轴心城市。
那么东莞的经济能够辐射周边的哪个区域?其经济腹地又在哪里?
对此,市委市政府有其独特的看法。
在新修编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未来的东莞将全市246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规划,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大城市概念。
即以市区为中心,以虎门.常平为支点以及设立若干中心镇,形成一个组团式的独特的城市总体布局。
向南,以虎门港为龙头,积极发展港口运输、仓储物流、临港工业.旅游服务业,形成沿海经济产业带和滨水新城。
向东,以常平为支点,依托繁荣.便捷的铁路干线,大力发展大京九物流业。
同时,规划建设东部科技创业园,使之成为我市东部的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
这实际上是把各个镇的力量集聚起来,抱成团,握成拳头,以一个整体来参与城市间的竞争。
而作为城市的“中心”,将城区、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将市科技制造业核心、生态“绿心”和第三产业中心融为一体,规划控制面积310平方公里。
莞城版图以城市新区为龙头,新区以东莞大道为南北纵轴,以八一路、鸿福路为东西轴线,面积约50平方公里,成为我市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科教研发中心、居住休闲中心。
并充分利用东江和黄旗山两大资源优势,塑造新城依山、旧城傍水、山水相连的城市形象。
同沙片区将建成城市“绿心”,成为市民旅游度假胜地和体育休闲基地。
松山湖片区规划面积近72平方公里,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东莞未来的经济、科技中心。
这就把市区——同沙——松山湖三位合为一体的“大城区”构想变成现实。城市区域由过去的70平方公里向外扩展,最终形成了最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实际上,这正是东莞深思已久的“南拓、北合、西进、东联”城市发展策略。
——南拓,在南部重点开发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综合性生态型高科技新城以及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北合,依托五环路的建设,把北部区域纳入中心城区组团之内,把中心城区引向风景秀丽的东江之畔。
——西进,在西部启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城。
——东联,加强东部的物流园区和制造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主城区和东部区域的功能衔接和配套。
在这一规划过程中,东莞实际上是形成了以城区为圆心,以其经济辐射为半径的圆,而且在经济意义上,由于城区的多个功能性中心所产生的辐射力不同,对于各个镇的覆盖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现实的多个同心圆。
而圆心始终是集多个中心于一体的城区。这样,整个大东莞的凝聚力并不因为地域意义的扩展而有所分散,反而更加团结有力,对外形成了组合拳式的竞争力,对内则优势互补,物流通畅。
定位准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崭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高起点的城建规划,再加上改革开放20年积累的雄厚财富,以及被压抑的激情迸发,2002年东莞城市建设大潮汹涌澎湃,城市化进程迈入了新纪元。
一个中心城市没有良好的道路状况是很难称之为“中心”的。
临近新年,东莞市城建工程总指挥部里充满了紧张忙碌的气氛。从2001年11月份起,对于路的改造修建工程就从未停止过。
上到市委市政府,下到每一个东莞市民,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着道路修建的一举一动。
这不仅仅是东莞市的一个或几个交通建设项目,作为东莞市城市升级的一项重要工程,它的结果,将最终影响东莞的城市走向。
东莞现在的城市交通干线路网呈南北过境通道与以市区为中心的放射性网络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并未形成完善的网络。
东西两翼缺乏连通,城区外围缺乏分离过境和对外交通的快速线路,五条已有干线107国道、莞樟路、莞长路、东深路、莞龙路,交通全部需要先进入城区后再疏散出去,这直接加大了城区内部道路的压力和对外道路出口的压力。
路——成了建设决策者的心头之痛。而道路的连通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
在2002年9月的离退休干部中秋茶话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城建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毓全将道路工程概括为构筑“一小时生活圈”。
通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规范管理镇村道路,形成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把东莞用网联起来 。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完善二环路、三环路、及规划建设五环路为主的道路工程破土动工,以使市区真正形成三个主环加九大放射状出入口的道路网络。
2002年2月26日,二环路破土动工,这项南起运河东三路,北至运河东一路,途经建设路,体育路,东城西路,东兴路,育兴路,红荔路,横跨莞城区,东城,南城三个区的浩大工程,总投资额为15050万元人民币,全长7.5公里。
同日,旗峰路改造工程启动,北起岗贝路口,南至立新莞长路口,总投资14225万元,全长5.8公里。当9月下旬完工时,整个旗峰路的面貌焕然一新。86个公用电话亭和18个公交车站极大地方便了市民;420个交通指示牌让不熟悉路况的司机在公路行驶上安全畅通;总面积达33343平方米的道路沿线绿化带更是营造了优美的城市街道气氛和新的城市景观。
2002年5月23日,莞樟路改造工程项目胜利竣工。这项西起人民公园,东至莞深高速公路横坑出入口的道路改造工程始建于2001年11月17日,经过改造,人民公园南门口至东城东路路段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改造为标准双向六车道,东城东路至莞深高速公路横坑出入口由原来的双向六车道改造为标准双向八车道。
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成倍增加。
四环路……
红川路……
……
随着一条条道路的改造和新建,东莞的道路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年内已经完工的道路改造工程现在就已经优势毕现。
据专家介绍,如此东莞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点,以道路向临近城市辐射的“点轴发展规划”。从而带动东莞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及经济辐射力的增强,为东莞中心城市的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山水城,城市建设最根本的体现是文化。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佟星说:“城市建设‘神’在文化、魅力在文化”。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城建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毓全在去年的离退休干部中秋茶话会上也强调:“在指导思想上,不要求城市建筑的高、大,只要求城市环境第一。
”
从此,东莞开始由旧城区为主向大市区格局转变,由单项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由单纯强调美化绿化向注重功能和品位的城市环境升级工作转变。规划中,在东莞未来22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中,湖泊、山脉、绿地将达120平方公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就是生命力,是城市魅力之所在。为了形成城市的特色,东莞正在发掘滨海、沿江、依山的自然景观优势,充分利用海、江、山、田等神韵进行城市建设,把水景引入城市,依山势进行建筑布局,增加城市动感,构筑“山水东莞”的神韵,把东莞建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突出城市的文化品味,加强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是城市的“气”和“神”。东莞有五千年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规划中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被注入,着力挖掘利用历史名胜、人文景观等资源,加强历史风貌和历史文物的保护,加入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粤曲、醒狮、龙舟等内容,并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生活环境强调以人为本,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评价一个城市,不能仅以城市规模和高楼大厦、广场、道路等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人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人与城市是否和谐统一。因此,东莞在打造山水城市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抓好“四还工程”,还绿于民、还靓于民、还水于民、还气于民,使东莞绿更多、景更靓、水更清、气更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正如一位城建工作人员所说的,“我们从不在城市建设中刻意增加所谓的文化氛围,我们只是尽最大的努力让城市环境适宜人们居住。文化,居民自然会创造。”
很朴素的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道出了东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攻城市环境艺术工程的真谛。
在大东莞的概念下,我市拥有的森林和水资源特别丰富:4个省级森林公园,12个市级森林公园,林地总面积100多万亩,市区有10平方公里的黄旗山脉和10多平方公里的同沙林场,全市具有“东山、西水、南海、北江”的独特城市自然资源优势。
哪一个城市不想依山傍水,而这偏偏为东莞所有。
曾经狂热地追求财富的东莞人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过去丢弃了那么久的家园是多么令人眷恋。
在不久的将来,东莞也许没有上海林立的摩天高楼,但却有灯火流转的东江长堤;也许没有广州外滩30年代的洋楼里弄,却有东莞大道的霓红灯光。
闲冬以登山,胜夏以戏水。现在,东莞的居民已经感受到东莞城市文化的神韵,日后,更要慢慢品尝。
廉政碑在东莞市的建设工地上,有人对记者说,应该给建设部门立一块廉政碑。
坦白地讲,城市建设历来都是一块试金石,有不少官员因把持不住而沉船于此,于是,更有人把建设工程戏称为“腐败的温床”。
而此次,东莞市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作,廉政,成为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东莞人民关注的焦点。于是,一场名为“阳光工程”的廉政建设紧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悄然启动。
城建总指挥部抓住工程施工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以“四个公开”将工程从头到尾暴露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监督。
工程招投标情况公开。抛弃黑箱交易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向社会公开招标。按规范程序严格把好投标单位资质关,排除资质不合格和业绩、设备和信誉差的施工队。
拆迁情况公开。
按照程序,申办手续。通过报纸、电台及其他新闻媒体发布拆迁公告。同时关注拆迁抽查工作,保证拆迁补偿款项的准确。
增补工程情况公开。凡因工程需要或因设计等原因提出的工程变更,总指挥部有关部室核实把关,最后报总指挥审批。
工程款项支付情况公开。将预算控制、合同支付、集中审批、部门联审、专帐核算、直接支付、专项审计、社会监督八项原则执行到实处,有效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数字也许更有说明力,2002年,城市建设总指挥部招投标项目255个,签订招投标合同451个,招投标总金额达20.85亿元,应招标投标率和应公开招标投标率均达到100%,中标价比预算价平均降低22.75% 。
其中,在交易中心进行的143个招标项目中,招标工程中标价比预算价平均降低24.61% ,节约资金6亿多元。
2002年8月底东莞市交易中心进行东江大道路基工程投标会,有资格进入的75家参与投标的施工企业,东莞本地企业仅5家。
抛弃地方主义的狭隘目光,将全国的活力引入东莞,使得东莞的城市建设规模更大.规格更高,费用更省。同时据监察部门称,去年东莞市全年进行如此大规模城镇建设,却没有发生一起严重的贪污腐败事件。
这是一件绝不亚于城建工作本身的成绩,思维的开阔,工作程序的透明,成为东莞廉政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更加充实了廉政的内涵。一座无形的廉政碑已经在东莞树立起来了。
大东莞从2002年年初开始,东莞城在变,随着一年来大刀阔斧的城建工作,一个日渐规模的“大东莞”形象逐渐清晰。
不仅仅是指东莞的市区面积向外扩展,更重要的是,东莞通过城市形象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以其特独的城市魅力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招纳人才,引进人才的层次更高;城市的文化容纳力更强,东莞不只是土著居民的东莞,东莞将是所有来东莞创业、奋斗者的家园。
一个突出的例子。2002年,南城区政府兴建富民商业步行街。5000万元的投资把昔日的一条臭水沟变成了商业街,南城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以新的城市建设形象吸引资本,也就是在这一年,商业步行街的资金回收就已达到800万元。
“一个观念的转变,往往就可以带来一笔财富。经营城市的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李毓全说。
2002年年底,外国知名新闻机构记者采访团来莞,路透社的记者道格拉斯·杨看到东莞仅仅在一年内就把自己打造成了如此的面貌,惊呼东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
大东莞的大手笔城市建设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感官享受。2002年东莞经济各项经济指标与去年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呈现出又一个高收获、高增长、高聚集期,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增加。
在这些当中更为核心的是,东莞对自已发展道路的重新思索,必将使东莞以恢弘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务实的精神打造出一个新的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