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经济

经济理论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指导作用?

经济理论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指导作用

全部回答

2014-07-03

43 0
  经济的诞生与稳定能够促使经济稳步循环中,那么对于县域经济来说我认为目前的改革不成熟,就在我身边诸多区域县、镇、村一大片的肥沃土地改革成为工业园区,偌大的工业园区寥寥几人,甚至有颇多厂房出现空置现象。
  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工业园区正常运作?达到真正经济良性改革的效果,我认为亟需招商引资为前提,如何吸引外资、中资以及港资企业扩厂待业,地域要求、人力的要求、政府的力度等等结合到一起最终完善。
  

2014-07-03

40 0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
  也只有县域经济 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enterprise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运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manage)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
  6%,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
  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经济
贸易
保险
银行业务
经济研究
股票
商务文书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个人理财
基金
外汇
金融
证券
银行
黄金
期货
财政
商业
房地产
经济
经济
经济指标
微观经济
通货膨胀率
物价上涨
市场需求
国民经济
利率政策
经济预算
财政分权
世界经济
货币贬值
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
经济访谈
经济合作
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
市场经济
贸易经济
资本经济
区域经济
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
国有经济
财政赤字
通货紧缩
宏观政策
经济效益
p2p
中外企业
中小企业
供不应求
资本运作
供求关系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