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2-06

36 0
天哪!!!!!!!!

2006-02-06

59 0
  (一)五千年历史创造的灿烂中华思想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精神独具特色。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勤劳、朴实、与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精神,获得世界大多数民族的崇尚和赞同。 (二)中华思想文化善于融汇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跃上新的历史高度。
   (三)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思想十分丰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符合人类精神发展方向的道德观念,已经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有些还融汇进了共产主义道德信念之中。
  

2006-02-05

62 0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值此千年之交,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向全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依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为人类社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作出贡献。
   一、当前世界文化发展趋势 新的时代、新的千年来临,理应重新规划人类发展的远景。  在过去的一千年中,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这个千年的最后一百年,各种矛盾越来越复杂,这使人们在世纪之末不得不重新反省一百年来的得失,重新考虑和规划下一个时代、下一个千年人类的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飞跃突进,文化意识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深化,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在努力按照自己所感知的变化和所处的条件及其愿望、目的、利益,勾勒出一幅幅人类发展的蓝图,而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整体条件及其愿望、目的、利益则反映较少。
   如果从文化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文化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同时也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特征。  对于这种特征的描述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西方文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也有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以文明之间的冲突为主。我们认为世界文明将呈现一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发展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吸收将全方位的展开。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并不拒绝外来文化。
  近代以来,特别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20年来,中国人以惊人的魄力,大量地吸收西方文化之长,以为我所用。   同时中华思想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确也可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为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
  18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过度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也日益显现。这也使得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要从中国或者东方文化中寻求解脱或慰藉。
    西方人逐渐认识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其中包括中国文化的价值。中华思想文化提倡和谐和中庸,能够对解决经济政治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同时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思想文化的价值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肯定。
   随着人们对东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世界上很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提出,要将文化的精神向人性的真善美和自然复归,以逐渐地改善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  中国自古就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比较符合人类为改善生存、发展环境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二、中华思想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方向和途径 1、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他们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华文化到底有哪些方面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创造性的思路呢?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和我们自己的理解,主要有下列几点: (1)“和”的思想。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和”就是协调和谐,因此体现在对于自然的认识上就是强调天人合一。
  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整体。  因此中国的主流思想强调不能将自然看作是可以无休止地剥夺的对象。 环境的改善虽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但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必然要建立在文化观念的基础上。
  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的“和”的观念的首要含义就是天地之和,“故万物不失”,天地自然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和谐,万物才能共同发展。   “和”观念的第二层意义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族群之间的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刑罚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争端。
  现在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国家间的冲突在未来将演化为文明的冲突,并认为儒家是冲突的根源,这显然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和平主义特征。三代领导人始终指出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人民。  同时我国政府历来主张通过对话而非武力来处理国家之间的争端,这便是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毫无疑问,它体现了中华思想文化崇尚和平的特征。
   “和”的观念的第二层意义是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互相宽容,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这种品质同样体现在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如中国古代对于佛教,虽然有排斥,但更多的是吸收、融合和转化,并最终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无论从中国人的自然观还是社会观来看,贯穿其中的是中国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即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部分。如中医、中国传统建筑等,莫不如此,这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随着认识的深化,世界各国人们均发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重分析,不注重整体综合的方法,导致了只注意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的问题,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整体性思维的优势日趋明显。
    因此无论是普利高津还是李约瑟,无论是基辛格还是杨振宁,都强调要吸收中国整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3)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和稳定,崇尚中庸而不极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思想文化经过世世代代的创造吸收和转化,逐步形成了诚实守信、利益和责任的统一和刻苦耐劳的民族性格。
    这些性格曾经影响了日本、韩国等许多东亚国家,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许多品质也是人类可赖以作为共同准则的“普遍伦理”。所以中华思想文化所铸就的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它必将为人类共同的发展作出贡献。
   (4)开放性和建设性。在美国人撰写的《东亚之锋》一书中提出:团队精神、政府的指导、积极的工作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对企业的忠诚等是日本等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其中也能明显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他国文化的有益成份来丰富自己,因此,中华思想文化是一种活的、不断发展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承前启后者,应当在用中华思想文化来引导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这样做当然不是用中华思想文化去取代世界别的文化,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建设性的态度来使中华思想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新的融合。  在这种融合中,有四种方向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整体性思维和个性化的结合,竞争精神和共生精神的结合,世界化和本土化的结合。
   2、中华文化的主要优势:(1)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优秀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经过岁月的沉积,很多内容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并规范着人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引导人类向一个崇高的方向发展。
    它更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崇尚和赞同。中华思想文化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指引我们民族走向兴旺发达、长久不衰的根本。文化的优势终将战胜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优势,这早已被历史所证明。 (2)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近百年来,中国并没有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而是积极吸收人类发展的先进成果,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发扬民族之所长的文化使得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基本上达到了兼收并蓄,中得其优,显示出更强的优势。   (3)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内涵对人类道德建设的指导性作用,符合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
  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发展,而且直到如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上不少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一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借鉴和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管理的思路,使其得以顺利和快速发展。
    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思想所提倡的处事原则,和当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极其相似之处,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当代世界上绝大多数要求和平愿望的最佳思维途径。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等,我们也应吸取其合理的东西,使之成为人类共同参照、迈向文明的行为准则。
     3、中华思想文化必将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成为起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途径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渗透;第二,融合;第三,同化。中华思想文化发挥作用,是对西方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垄断、独裁、霸权主义的一个有效遏制;人类的精神面貌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人类定将在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建设一个生态平衡、生机蓬勃的新地球,缔造一个世界大同、共同富裕的新社会。
    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对中华文化的价值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并说中国人民酷爱和平,“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华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对于人类发展的积极意义,成为人类认识过去、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真正使中华思想文化在未来的世界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