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冬至怎么过?

明天冬至啦,欢迎各位来谈谈各地的习俗!

全部回答

2005-12-22

0 0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2005-12-21

152 0
我们这的冬至,在吃上没什么,主要是要在这天到已逝的亲人墓地,培培士,除除草,祭奠一下.

2005-12-21

184 0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节简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

2005-12-21

151 0
冬至吃饺子 ,不冻耳朵。

2005-12-21

185 0
    此时期制作的腊味、水酒、米、霉豆腐等年货才可久存不坏,否则容易发霉、生虫。客家习惯在冬至日以狗肉、猪脚加补药,隔夜炖熟早上吃,称“补冬至”。客家习俗称冬至日为“无忌日”,此日多有建房、迁居、砌灶、婚嫁、修坟、迁墓等,无须请先生看日子时辰。
  赣县的田村、白鹭一带视冬至为重大节日,是日吃三牲(鸡鸭鱼肉),上坟挂纸祭祀祖先,一如清明节。  农民家家酿冬酒迎新年,并备来年春耕饮用待客。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

2005-12-21

153 0
吃羊肉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