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公司金融学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企业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以上。但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发展依然受到筹资难、融资难的制约。尤其是2007年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破解融资难问题也就更为迫切。 中小企业融资面临严峻挑战 在货币紧缩环境中,为保持最佳盈利水平,银行必然转变信贷偏好。由于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风险较低,而且往往派生大量的中间业务,因而他们往往会成为各商业银行优先放款的目标。 相反,中小企业由于项目较小、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中小企业资...全部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以上。但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发展依然受到筹资难、融资难的制约。尤其是2007年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破解融资难问题也就更为迫切。
中小企业融资面临严峻挑战 在货币紧缩环境中,为保持最佳盈利水平,银行必然转变信贷偏好。由于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大型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风险较低,而且往往派生大量的中间业务,因而他们往往会成为各商业银行优先放款的目标。
相反,中小企业由于项目较小、企业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等原因,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另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当前银行体制也有密切关系。
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城商行并非坚持在本地区“做精、做强”,而是与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一样选择“做大做强”。
比如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城商行合并为江苏银行,徽商银行在安徽全省设立多家分支机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及上海银行则突破行政区划,在全国开展业务,个别地区级城商行还在省会城市设置分行,一些城商行名不副实,导致地区性金融缺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体制性制约。
江苏、浙江两省是我国中小企业较多的省份,以其为代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江苏、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但个体及私人企业短期贷款与本省短期贷款总量相比,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一直以来都没有突破8%的比例,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贷款偏低、偏难的问题。
自2007年以来,我国银行信贷总量增幅不断下降,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在2007年下半年逐步趋缓,2008年出现逐步回落的态势。数据显示,浙江省工、农、中、建行2008年1~4月新增贷款为1093。
69亿元,同比减少了四分之一,其中浙江省工行1~4月新增小企业贷款13亿元,同比减少85亿元,仅为同期的七分之一不到。 货币信贷总量的下降将导致企业资金缺口难以弥补,中小企业本来分享的信贷份额就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压缩贷款将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较大的边际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更加沉重。
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个别的接近高达8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率达到了15。4%,如果是担保贷款,加上担保机构平均2到3个百分点的担保费率,中小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更高。
受此影响,2008年1~4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亏损面达21。0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4。93%。 非银行金融机构应担当中小企业融资重任 要通过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三种选择:一是放松信贷控制,银行增加贷款供给,中小企业从贷款增量中分享融资资金。
然而,中小企业要能获得基本可以满足的份额,银根就必须有较大松动,较大规模地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与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相冲突,因而不具有可行性。 二是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但银根紧缩势必提高资金借贷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
三是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搭建个体投资者到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然而,这种方式是否会影响货币供给水平、是否会违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就需要认识一下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结算业务,因而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一般而言,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创造货币,即它在转移贷款使用权时,通过自身存贷款机制,可增加货币供给和需求量,从而创造货币。
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仅仅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条件下转移资金,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它改变的是存量结构,影响的是货币周转率,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由于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对金融和经济形势的波动影响较大,因而银行受到政府的管制较严,同时往往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调节对象。
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由于与货币供给的增减没有直接的联系,受到政府的管制相对要少。 在当前我国政府实施货币紧缩政策的环境下,银行信贷总量成为政府的主要调控对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中小企业,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实现投资人的收益最大化;又不违背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基调。
因而,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担当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落后 在西方发达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一般包括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契约型储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等,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互助基金和金融财务公司等。
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总数占市场份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国信贷市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落后,从1979年才开始有较快的发展。
这类机构一般是指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本质上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从事金融性业务的企业组织,主要类型有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测算,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很低,占贷款总额一直低于7%,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企业贷款主要由银行垄断。因而,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贷款偏好于大企业、大项目,中小企业失去银行融资渠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发达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缺乏替代品。
大力发展之策 由于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比较滞后,信贷市场基本由银行垄断;同时,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使长期处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更大的压力。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办法,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但这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面较窄、规模偏小,未能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因此,当前应抓住时机,推进从紧货币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加大力度发展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首先,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安排,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尽管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内缺乏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信托公司出现风险控制弱化、资本金不足、违规经营及亏损严重等问题;财务公司出现行政干预过多、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
这些都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因而,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其次,适时推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货币紧缩环境下的金融创新,政府有必要适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快速发展的机会。
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 再次,政府应积极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向中小企业倾斜。
与银行体系一样,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也会偏好大企业、大项目。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通过财政资金实行担保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关系,完善各种类型的贷款担保机构,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
此外,为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良性循环,政府应积极搭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等其他机构的融资平台,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财政资金支持,实现非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多元化和稳定化,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作者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