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是哪一个城市中
天津
一、市名。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天津现辖十五个区,三个县。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市区人口约500万(2004年底统计结果)。 天津毗邻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个悬念。虽经多方考证,目前尚无一个没有争议的答案,而正是这些争议,给民间传说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介绍,天津之名的由来,目前流传较广的有四种说法。
一是星官说
《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说:“尾亦为九子箕,亦...全部
天津
一、市名。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天津现辖十五个区,三个县。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市区人口约500万(2004年底统计结果)。
天津毗邻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个悬念。虽经多方考证,目前尚无一个没有争议的答案,而正是这些争议,给民间传说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介绍,天津之名的由来,目前流传较广的有四种说法。
一是星官说
《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说:“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虚宿”;旧《静海县志》却云:“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县志》收记了以上诸条,并把此作为天津“故以为名”的说法之一。
二是缘河说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记载: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天津卫志》在记述“学田”时,称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县”。
由此可见,天津河确实有之。
三是关口说
据《天津县志》介绍:“按旧志,天津本近口关名,在良乡北……据《畿辅通志》考证,天津关在宛平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则称关在阳乡里北百余里,至易州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中间差大者曰天门关,或云天津口。
”
四是赐名说
这是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一种说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年),在直沽设卫筑城。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1961年在和平区南门外大街路东民居发现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庙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立焉。
”
明成祖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迁都北京,作为北京沿海水陆交通的枢纽和漕运的咽喉,天津地位更加重要。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基本格局。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
物资丰富贸易活跃的天津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18世纪初,由于埠际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办理汇兑业务的钱庄,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被作为护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洋楼密布,至今仍成为天津的建筑特色之一。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天津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不仅毗邻首都,还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是中国北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区最大货运中心。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
天津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天津是华北一大工业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又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现有工业门类多达一百五十四个,综合性较强,主要有化工、冶金、军事、仪表、电子、纺织、地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造纸、服装、制药、食品等,并有一批畅销国内外的拳头产品。
加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有利于新产业的开发。天津是华北重要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许多产品销往全国,而以华北,华东,西北为主销地区。国外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天津又是我国北方重要港口,是首都北京出海门户。
天津港现有二十五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杂货吞吐量和港口规模分别居全国1、2位。有二十条远洋航线,客运航线达大连、烟台、龙口等地。天津还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京沪、京哈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大型的天津机场有多条航线可达沈阳、上海、广州、桂林和香港等地。
天津名胜古迹主要有市区的宁园、天后宫、大沽口炮台,黄崖关古长城及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风景区。
历史:天津地区为退海之地,又是冲积平原。约在4000年前,天津市区露出海底成陆。至迟到战国时期,天津市区已有先民劳作生息。
宋、辽时期,今海河当时称“界河”。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金贞佑二年(1214)前,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
至元年间(1264-1294)还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1234年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设“海津镇”,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与其侄朱以?烧峄饰唬时又惫炼珊幽铣В迪字荩ハ履暇ㄎ乃哪?1402)夺取了政权,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设卫,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
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
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顺治九年(1652)将左、右卫并入天津卫,结束了卫所官员的世袭制。三卫合并后,设立“巡道”、“同知”,负责民政事宜;“户曹”、“盐政”,负责税赋和盐业;“总兵”、“游击”、“参将”,负责军事。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天津开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1912年(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
是年7月,撤销厂天津县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辖的天津市。
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京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说“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为中央直辖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于七月五日组成“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简称“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达两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次日成立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12月17日,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改组为伪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11月,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又改称伪天津特别市政府,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民俗:岁时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天津地方,特别是城市区域流行的岁时节日,绝大多数是属于汉族近两千年间不断丰富而在各地普遍传承的全国性节日,由于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农时直接制约,人们对于岁时的注意已大为淡化。
天津地区流行的岁时节俗及人们活动方式大致如下:
春节
农历新年。旧时天津习俗腊八节后便开始办年货。年货以香烛、纸锞、神马、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主。二十五日以后,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吊钱儿、准备年饭年菜。
除夕和元旦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津俗有守岁、辞岁、祭祖先、吃团圆饭等活动。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在丰盛的节日食品中一定要蒸粘糕,取其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破五
正月初五。傍晚家家剁馅包饺子,意为剁小人,捏小人嘴,以驱邪秽。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灯节”。以前一天所蒸“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及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以求驮宝还家。晚饭间以汤元供神佛祖先,并合家食汤元。各大商号张灯结彩,燃放烟火,游人如云。
40年代后此俗大减,近年又有于此日做“灯会”者。
二月二
此日谓为“龙抬头”。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妇女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清明节
津俗为清明前后各十天祭扫祖墓,供香烛祭品于坟前,焚纸箔后,取土培坟叫“添坟”。
今仍为民间祭祖节日。
端午节
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住家自初一日插蒲艾于两旁,悬符?于门楣。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褡拉”。20年代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
应节食品为江米小枣粽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以月饼、鲜果供神佛。晚间于庭院设几案,供月亮马子,月饼、瓜果等,由主妇焚香跪拜。“圆月”只限妇女,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谚。
应节食品为月饼,亲友互赠。
十月初一
津俗以蜡花纸裁剪糊制衣服,与纸箔一同于家门外焚化,俗称为已故亲人“送寒衣”,至今仍有此俗。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
以各种米豆、小料煮粥,称“腊八粥”,供佛并食用。有的于此日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春节时食用,今仍有此俗。
腊月二十三
以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供灶神,晚间由家长祭拜。
之后,神马与纸锞一同焚化,谓灶神上天,除夕换新神马供奉之,谓灶君回宫。
会
会是指表演民间传统音乐舞蹈的群众性团体。此类团体名称一般以所在社区地名加主要表演的艺术形式命名,如“东园法鼓会”,“东园”村名,“法鼓”是它表演的艺术形式名。
团体的办公或集合地点称为“公所”;团体的主持人称“会头”。团体的各种活动,如会众扮装后到繁华街道去表演时,边表边舞,谓之“行(Xing)会),民间对行会和停留一地的表演则统称为“出会”;行会中,会头对沿途的机关衙署、著名商号、团体、士绅富户等投递本会红纸大字拜帖以示敬意,称作“拜会”;上述各处以茶水和糕点、茶叶数十斤为礼品,约请一个会在自己门前停留作表演活动,叫做“截会”。
据传清光绪以前有狮子、中幡、跨鼓、杠箱、重阁、旱船、秧歌、花鼓、十不闲、高跷、大乐、鹤龄、 绣球、鲜花等20余类,每类艺术形式都有几个表演团体,每个团体即为一道会。这类民间歌舞团体均在重大的节日或庙会上进行街头表演活动,娱人兼自娱,或者完成酬神的信仰活动。
天津的传统音乐舞蹈形式与内容都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深受天津人民群众的喜爱。
法鼓会
法鼓本系佛教音乐,传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以鼓为主居中央;钹左、钹右各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
开始演奏称作“开”,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行会时只由铬子、铛子打《常远点》曲牌以整齐步伐。表演时各种手持乐器要“耍”,并要轮流“独奏”。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后永音法鼓等。
太平花鼓会
传成立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在津仅为西沽一地独有。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少年依据水浒故事扮装表演,依次分成4对。
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花鼓。表演时先打花鼓奏“八板“曲牌后,开始耍唱,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笛子伴奏,檀板指挥,唱凤阳花鼓调或昆曲,有时也唱文人新编的曲词。曲词新奇动听。行会时有头锣、门旗各一对,高照一对,软、硬对各一付,花、素茶炊子各一对,点心盒两对,设摆筲两对,后面是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
五虎杠箱会
全名“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五虎扛箱不同于各地的丑角扛箱官,而是以武技的娴熟表演为主。五虎保护扛箱,装扮仿京剧巴家五虎,劫杠箱者仿濮天雕等人,表演时穿衣勾脸,真刀真枪,听锣指挥,分对对打,精彩处十分动人。
杠箱的表演全在前面的抬者。他在行进中作翻滚等高难动作,但立地后杠箱竹竿必须落在肩头,多人轮流抬演,走耍轻快利落,箱要颤动优美,箱上灯、旗不倒。出会时用大乐开路,继之是灯牌、旗、锣,后面是五虎棍,最后是杠箱。
重阁老会
重阁又名“节节高”。最享名的是“陈家沟子德善重阁老会”,传创于清道光年间,也是子孙会。初剧中旦角概由男童扮演,最后一次出会有十几个女孩参加表演,为天津人出会之首创。
节节高是下面一个成年男性角色驮一旦角,二人即算一级,共八组,每组以一出戏曲为内容。此一戏曲中的主要道具经特别处理即作为上面旦角立足之地,高据男性角色头顶二三尺处,且须表演歌舞,十分惊险。出会时边走边舞,上下配合一致,由锣、鼓、唢呐、钹、笛伴奏,乐声悠扬。
跨鼓中幡
是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传建立于清康熙时,乾隆时曾因接驾表演精彩而获赏赐龙旗两面、鼓手8人每人一件黄马褂之殊荣。
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著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
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
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作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
高跷
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表演艺术。高跷历史久远,六朝以前称“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始称高跷。天津方言谓高跷表演为“踩高跷”。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
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难惊惊险动作。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
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本世纪30年代未以来,因战争和社会经济破败,各种社火活动消失。70年代末,社火会活动逐渐恢复,多数是高跷老会。
秧歌
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唯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者,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
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在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耍狮子
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狮子有大小两种,大狮子扮演须二人,小狮子由一人扮演。狮子头由竹藤作胎架,外罩著色珍珠线,全身也由珍珠线织成。因行头、道具价值昂贵,早年天津城乡各村狮子会只三四道,以城西姜家井的“捷兽老会”为最有名。
捷兽会由五个大狮、四个小狮表演,拿手节目有“大痒痒”、“小痒痒”、“一柱香”、“马驮象”等。其中马驮象是两三个大小狮子站在一个大狮子的肩背上且扭且行,这一动作纯是力的显示,总是获得全堂彩。
地理: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