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商业/理财 个人理财

理财是怎么出现的

理财是怎么出现的

全部回答

2005-11-17

0 0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理财的意识?2004,当选“理财元年”   “您认为2004年可以称为中国的‘理财元年’吗?”———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诺亚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萧敦仁的时候,这个专为富人打理钱财的高手说:“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呢?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他说一看2004年中国涌现了多少财经媒体,二看2004年中国投入了多少的金融广告,三看猎头公司在寻找多少有金融管理经验的人。如果三者的数量都很大的话,那意味着2004就是中国的理财元年。
  “这三个指标是一种很有效的暗示,绝非说说而已。”而毫无疑问,从媒体、广告和人才需求来看,“金融”的确是2004年的主角。     “理财元年”的说法同样得到了上海银行界理财中心的认同。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理财中心的副主任罗毅感叹,2004年理财市场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推陈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以往银行一年可能只出2、3个新产品,现在每家银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上柜,而且常常是同时推出几个新品,满足长、短线的不同投资需求。
    ”   投资者对理财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且更加理性和专业。“以前人们多数将理财中心当作一个VIP室,在这里不需要排队可以办一些简单业务,现在人们主动走进理财中心,把他当作理财顾问,寻求咨询和分析;以前谈到一个产品,客户只关心产品的收益率,现在除了收益率,客户还要问风险、问流动性。
    从客户的询问可以看出,他们在来之前已经对所关注的产品做了‘功课’,并且显得相当专业和理性”。   并非只有那些日均余额达到50万元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客户在2004年更加关注理财。
  实际上,这几乎是一个“全民运动”。2004年10月28日升息之后,银行门前立即排起了长队,一路大军计算着怎么转存更加划算,另一路大军则忙着统筹各种账户资金提前还贷。  据沪上银行介绍,升息之后,电话咨询量激增,80%的电话是询问房贷月供增加的情况,柜台提前还款量也开始增多,并呈稳步上升的势头。
     2004年,仅仅是升息这一个动作,就已经牵动了全民的理财神经。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热闹的场景似乎已经不用我们对“理财元年”的称号再给予更多的佐证。     2004,“理财元年”为何是你?   作为一张专业的理财报纸,在告别2004之际,我们有责任对理财元年的精彩镜头进行回放,并寻求一个元年到来的答案———“2004,理财元年为何是你?”   有财可理从“理财”二字来看,必须有财才能理。
  这让我们不得不首先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我国人均年GDP已经在2003年突破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年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将转化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厦门、深圳,人均年GDP甚至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  快速的财富积累使理财需求和冲动一触即发。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的萧敦仁向记者透露,2003年大中华区的理财市场增幅达11。
  4%,其中大众级客户投资人约占整个理财市场的45。9%。在中国大陆,投资资产在6万美元以上的人仅占总人口的1%-5%,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这个比例最高,而这其中大多数投资者的年龄都低于40岁。
       有的可放我们常常说要有的放矢。当我们手中有钱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投资工具。在早些年前,提起投资大概只有国债,后来出现了股市,再后来有了基金、债券、期货,甚至是房产、商铺、艺术品……   到了2004年,各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贴近投资者的口味———外汇理财产品已经可以随时购买,而不必急匆匆地赶在短短的两周发行期内,产品投资周期从3个月到5年一应俱全,完全规避利率、汇率波动风险;人民币理财产品一露面就靠着稳健、高收益分流了不少百姓储蓄;开放式基金的“花头”越来越多,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债券投资基金、平衡型基金,不同风险口味都能满足;保险公司具有理财功能的投资连接险又重出江湖……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理财业务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2003年全球银行收入大概在1。9万亿美元到2。5万亿美元之间,而广义的理财业务在许多这类机构的收入中所占比例可达20%之高,约是银行传统业务收入的2倍。正因为此,金融机构不遗余力地为投资者创造投资的“靶子”。
  投资工具在2004年的大量涌现,使老百姓有了投资组合的基础。     不理不行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2004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人民币一直处在负利率水平,美元进入升息周期,随后带动人民币也走入升息轨道;国际局势的动荡不断影响着金价、油价以及汇率的走势。
  难以捉摸的市场变数激发着人们的理财需求,老百姓迫切需要寻找途径,保值增值手中的金融资产。     在今年投资过不少外汇理财产品的汪先生告诉记者,2003年美元走势是单边下跌,因此只要将手中的美元换成其他货币,就保准能收益丰厚。
  而2004年的形势则极为复杂,美元1、2月跌,后来上扬,5、6月又跌,7月又涨,9、10月再跌,震荡得十分厉害。这种局面下如果做外汇宝,必须要花时间分析、研究、判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对于自己这样的上班族还是选择稳妥的外汇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还有保障。
  而且现在银行的产品设计也趋于短期化,可以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媒体启蒙正如萧敦仁所说,大量理财刊物的兴起也是理财元年的一个标志,它们对大众理财市场的“启蒙教育”不容小觑。   2004年中国市场兴起了大量的理财刊物,即使是综合类的报纸、杂志也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理财的版面和内容。
    通过这一传播阵地,理财的观念、理财的技巧、理财的成功案例一一撒播到百姓心中,理财氛围应运而生。有的理财刊物还举办理财博览会、理财沙龙,搭建起百姓与理财机构的桥梁,加速了理财市场的发展。
     市场变革洗脑“理财意识”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理财的意识?虽然2004当选为理财元年,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理财意识绝非在2004年才出现。  这种理财意识的建立其实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市场的发育紧紧相连,甚至是血肉相融。
  这些变革包括货币分房、公车改革、博彩业兴起以及富裕阶层涌现。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崭新的货币分房时代,房产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老百姓要自己掏钱买房。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了按揭贷款,向银行借钱买房是他们迈出理财的第一步。
    接着出现了房产投资,赚租金、卖差价是他们理财迈出的第二步。尤其是近两年房产价格的飞速上涨,更是深深刺激了绝大多数百姓的理财神经,他们看着股市天天拉阴线,房价天天往上蹿,终于明白,原来这钱不只放在股市能增值,放在房市更能赚钱。
     2001年底,恋爱多年的小张,面对女友的最后通牒,不得不痛下狠手。  为了购买婚房,股票套牢的他在大盘1800点的地方割肉出局,以购买当时每平方米3300元的房产。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迫不得已的一个决定不仅从股市里挽救了小张,还让他在房产市场上大赚了一把。如今大盘跌到了1300点以下,而他的房子已涨到了每平方米7500元以上。这两年,有人卖股买房,有人卖房买股,结果前者的投资(租金)可能每月赚一个平方米,而后者则是每月赔一个平方米了。
    市场的输赢让投资者深刻地意识到理财大有学问。   此外,公车改革已经在北京等地悄然开始,这一用车制度的变革使得不少用车族要自己掏钱买车,必须考虑精打细算,考虑银行贷款。
  理财的观念又悄然而生。   当然,在市场变革中富裕阶层的涌现绝对不能忽视,因为越来越多鼓起来的富人钱袋,正让专业理财机构垂涎三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理财意识、理财市场、理财产品。     虽然没有人能够对中国目前的富裕群体给出一个完整的描述和清晰的划分,因为在他们当中聚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由于抓住了许多应运而生的商机,通过不同的方式富裕起来的人们,包括中国博彩业创造出的百万富翁。
  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彩票行业每年要为中国增加多少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但是摇出大奖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  不过波士顿的一份报告已经指出,中国富裕阶层的理财需求,是从退休计划开始。
  因为“35年前,中国有赡养老人能力的成人与老年人的比例是6比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再过35年,这一比例将锐减为1比2。”   富人还担心养老?的确如此。富人比穷人负担着更高的日常生活支出,还面临着更大的收入骤减和意外支出的风险,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将对退休生活造成致命的影响。
    曾经日进斗金的泰森如今负债累累乃至于宣布破产,而NBA巨星张伯伦更是晚景凄凉,提着酒瓶子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他们的问题绝不是赚的钱不够多,而是确保如何在有生之年始终过着体面的生活。
  于是,筹划自己的退休保障让富裕阶层慢慢走上了理财之路。   摩根富林明证券台湾区总经理萧碧华女士,在畅销书《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理财书》中告诉我们,即便如她这样的高收入阶层,也会面临猝不及防的财务困境。
    在她32岁的时候,先生的意外辞世给她留下了几百万未还的房屋贷款和一个三岁的女儿,当她把自己的资产和负债仔仔细细计算一遍后发现,她的净资产还不足以把房贷还清。于是她列出了三件一定要做的事情:第一,让自己没有房贷;第二,准备女儿的教育基金;第三,靠自己准备自己的退休金。
    结果,在制订了相应的理财计划以后,在她45岁生日的时候就实现了这三大目标。   既然成功富裕人士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未雨绸缪”,我们普通百姓又怎能在2005年的理财潮流中落伍呢?! 。
  

2005-11-17

35 0
有财可理从“理财”二字来看,必须有财才能理。这让我们不得不首先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

2005-11-17

20 0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啊

2005-11-17

19 0
人们有钱时出现的。

2005-11-17

47 0
    他说一看2004年中国涌现了多少财经媒体,二看2004年中国投入了多少的金融广告,三看猎头公司在寻找多少有金融管理经验的人。如果三者的数量都很大的话,那意味着2004就是中国的理财元年。
  “这三个指标是一种很有效的暗示,绝非说说而已。”而毫无疑问,从媒体、广告和人才需求来看,“金融”的确是2004年的主角。     “理财元年”的说法同样得到了上海银行界理财中心的认同。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理财中心的副主任罗毅感叹,2004年理财市场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推陈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以往银行一年可能只出2、3个新产品,现在每家银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上柜,而且常常是同时推出几个新品,满足长、短线的不同投资需求。
    ” 。

2005-11-17

48 0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理财的意识?2004,当选“理财元年”   “您认为2004年可以称为中国的‘理财元年’吗?”———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诺亚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萧敦仁的时候,这个专为富人打理钱财的高手说:“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呢?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他说一看2004年中国涌现了多少财经媒体,二看2004年中国投入了多少的金融广告,三看猎头公司在寻找多少有金融管理经验的人。如果三者的数量都很大的话,那意味着2004就是中国的理财元年。
  “这三个指标是一种很有效的暗示,绝非说说而已。”而毫无疑问,从媒体、广告和人才需求来看,“金融”的确是2004年的主角。     “理财元年”的说法同样得到了上海银行界理财中心的认同。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理财中心的副主任罗毅感叹,2004年理财市场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推陈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以往银行一年可能只出2、3个新产品,现在每家银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上柜,而且常常是同时推出几个新品,满足长、短线的不同投资需求。
    ”   投资者对理财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且更加理性和专业。“以前人们多数将理财中心当作一个VIP室,在这里不需要排队可以办一些简单业务,现在人们主动走进理财中心,把他当作理财顾问,寻求咨询和分析;以前谈到一个产品,客户只关心产品的收益率,现在除了收益率,客户还要问风险、问流动性。
    从客户的询问可以看出,他们在来之前已经对所关注的产品做了‘功课’,并且显得相当专业和理性”。   并非只有那些日均余额达到50万元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客户在2004年更加关注理财。
  实际上,这几乎是一个“全民运动”。2004年10月28日升息之后,银行门前立即排起了长队,一路大军计算着怎么转存更加划算,另一路大军则忙着统筹各种账户资金提前还贷。  据沪上银行介绍,升息之后,电话咨询量激增,80%的电话是询问房贷月供增加的情况,柜台提前还款量也开始增多,并呈稳步上升的势头。
     2004年,仅仅是升息这一个动作,就已经牵动了全民的理财神经。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热闹的场景似乎已经不用我们对“理财元年”的称号再给予更多的佐证。     2004,“理财元年”为何是你?   作为一张专业的理财报纸,在告别2004之际,我们有责任对理财元年的精彩镜头进行回放,并寻求一个元年到来的答案———“2004,理财元年为何是你?”   有财可理从“理财”二字来看,必须有财才能理。
  这让我们不得不首先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我国人均年GDP已经在2003年突破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年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过去的奢侈品将转化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厦门、深圳,人均年GDP甚至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  快速的财富积累使理财需求和冲动一触即发。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的萧敦仁向记者透露,2003年大中华区的理财市场增幅达11。
  4%,其中大众级客户投资人约占整个理财市场的45。9%。在中国大陆,投资资产在6万美元以上的人仅占总人口的1%-5%,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这个比例最高,而这其中大多数投资者的年龄都低于40岁。
       有的可放我们常常说要有的放矢。当我们手中有钱的时候,必须要找到合适的投资工具。在早些年前,提起投资大概只有国债,后来出现了股市,再后来有了基金、债券、期货,甚至是房产、商铺、艺术品……   到了2004年,各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贴近投资者的口味———外汇理财产品已经可以随时购买,而不必急匆匆地赶在短短的两周发行期内,产品投资周期从3个月到5年一应俱全,完全规避利率、汇率波动风险;人民币理财产品一露面就靠着稳健、高收益分流了不少百姓储蓄;开放式基金的“花头”越来越多,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债券投资基金、平衡型基金,不同风险口味都能满足;保险公司具有理财功能的投资连接险又重出江湖……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理财业务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2003年全球银行收入大概在1。9万亿美元到2。5万亿美元之间,而广义的理财业务在许多这类机构的收入中所占比例可达20%之高,约是银行传统业务收入的2倍。正因为此,金融机构不遗余力地为投资者创造投资的“靶子”。
  投资工具在2004年的大量涌现,使老百姓有了投资组合的基础。     不理不行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2004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人民币一直处在负利率水平,美元进入升息周期,随后带动人民币也走入升息轨道;国际局势的动荡不断影响着金价、油价以及汇率的走势。
  难以捉摸的市场变数激发着人们的理财需求,老百姓迫切需要寻找途径,保值增值手中的金融资产。     在今年投资过不少外汇理财产品的汪先生告诉记者,2003年美元走势是单边下跌,因此只要将手中的美元换成其他货币,就保准能收益丰厚。
  而2004年的形势则极为复杂,美元1、2月跌,后来上扬,5、6月又跌,7月又涨,9、10月再跌,震荡得十分厉害。这种局面下如果做外汇宝,必须要花时间分析、研究、判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对于自己这样的上班族还是选择稳妥的外汇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还有保障。
  而且现在银行的产品设计也趋于短期化,可以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媒体启蒙正如萧敦仁所说,大量理财刊物的兴起也是理财元年的一个标志,它们对大众理财市场的“启蒙教育”不容小觑。   2004年中国市场兴起了大量的理财刊物,即使是综合类的报纸、杂志也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理财的版面和内容。
    通过这一传播阵地,理财的观念、理财的技巧、理财的成功案例一一撒播到百姓心中,理财氛围应运而生。有的理财刊物还举办理财博览会、理财沙龙,搭建起百姓与理财机构的桥梁,加速了理财市场的发展。
     市场变革洗脑“理财意识”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理财的意识?虽然2004当选为理财元年,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理财意识绝非在2004年才出现。  这种理财意识的建立其实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市场的发育紧紧相连,甚至是血肉相融。
  这些变革包括货币分房、公车改革、博彩业兴起以及富裕阶层涌现。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崭新的货币分房时代,房产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老百姓要自己掏钱买房。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了按揭贷款,向银行借钱买房是他们迈出理财的第一步。
    接着出现了房产投资,赚租金、卖差价是他们理财迈出的第二步。尤其是近两年房产价格的飞速上涨,更是深深刺激了绝大多数百姓的理财神经,他们看着股市天天拉阴线,房价天天往上蹿,终于明白,原来这钱不只放在股市能增值,放在房市更能赚钱。
     2001年底,恋爱多年的小张,面对女友的最后通牒,不得不痛下狠手。  为了购买婚房,股票套牢的他在大盘1800点的地方割肉出局,以购买当时每平方米3300元的房产。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迫不得已的一个决定不仅从股市里挽救了小张,还让他在房产市场上大赚了一把。如今大盘跌到了1300点以下,而他的房子已涨到了每平方米7500元以上。这两年,有人卖股买房,有人卖房买股,结果前者的投资(租金)可能每月赚一个平方米,而后者则是每月赔一个平方米了。
    市场的输赢让投资者深刻地意识到理财大有学问。   此外,公车改革已经在北京等地悄然开始,这一用车制度的变革使得不少用车族要自己掏钱买车,必须考虑精打细算,考虑银行贷款。
  理财的观念又悄然而生。   当然,在市场变革中富裕阶层的涌现绝对不能忽视,因为越来越多鼓起来的富人钱袋,正让专业理财机构垂涎三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理财意识、理财市场、理财产品。     虽然没有人能够对中国目前的富裕群体给出一个完整的描述和清晰的划分,因为在他们当中聚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由于抓住了许多应运而生的商机,通过不同的方式富裕起来的人们,包括中国博彩业创造出的百万富翁。
  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彩票行业每年要为中国增加多少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但是摇出大奖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  不过波士顿的一份报告已经指出,中国富裕阶层的理财需求,是从退休计划开始。
  因为“35年前,中国有赡养老人能力的成人与老年人的比例是6比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再过35年,这一比例将锐减为1比2。”   富人还担心养老?的确如此。富人比穷人负担着更高的日常生活支出,还面临着更大的收入骤减和意外支出的风险,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将对退休生活造成致命的影响。
    曾经日进斗金的泰森如今负债累累乃至于宣布破产,而NBA巨星张伯伦更是晚景凄凉,提着酒瓶子孤独地离开了人世。他们的问题绝不是赚的钱不够多,而是确保如何在有生之年始终过着体面的生活。
  于是,筹划自己的退休保障让富裕阶层慢慢走上了理财之路。   摩根富林明证券台湾区总经理萧碧华女士,在畅销书《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理财书》中告诉我们,即便如她这样的高收入阶层,也会面临猝不及防的财务困境。
    在她32岁的时候,先生的意外辞世给她留下了几百万未还的房屋贷款和一个三岁的女儿,当她把自己的资产和负债仔仔细细计算一遍后发现,她的净资产还不足以把房贷还清。于是她列出了三件一定要做的事情:第一,让自己没有房贷;第二,准备女儿的教育基金;第三,靠自己准备自己的退休金。
    结果,在制订了相应的理财计划以后,在她45岁生日的时候就实现了这三大目标。   既然成功富裕人士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未雨绸缪”,我们普通百姓又怎能在2005年的理财潮流中落伍呢?!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商业/理财
个人理财
经济研究
股票
银行业务
外汇
创业投资
财务税务
贸易
基金
商务文书
保险
企业管理
产业信息
经济
证券
金融
银行
黄金
期货
商业
财政
房地产
个人理财
个人理财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