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什么方法修道?“致虚极,守静笃”
修道和催眠不一样,催眠是一个意识逐渐模糊乃至丧失的过程。
修道要保持头脑清醒,最终目的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具体的方法是把这个“虚”指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及意识看“虚”,都不存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彻底的“静”下来,脑海里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能量才会在身体里畅通无阻,才可能领悟传统修炼的基本原则。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全部
修道和催眠不一样,催眠是一个意识逐渐模糊乃至丧失的过程。
修道要保持头脑清醒,最终目的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
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具体的方法是把这个“虚”指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及意识看“虚”,都不存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彻底的“静”下来,脑海里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能量才会在身体里畅通无阻,才可能领悟传统修炼的基本原则。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
所以说,虚是造化万物的枢纽;静是决定万物品类质地层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
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
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
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牛捎胪蛭锊⑼āR跹粝さ墓媛桑阏莆赵谧约旱氖种校蟮勒?旁谖疑碇械牧餍校闶亲约盒刂兄睢V链耍当靖淳仓肀憧傻靡印?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
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 。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
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