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中入上代平什么意思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为网友梅岭诗客的帖子。
“入作三声”与“入、上代平”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论“入作三声”的现象,指出: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
押韵者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作上;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作去;辛弃疾《丑奴儿慢》“过者一霎”,“霎”作去;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作平等。
在句中者如欧阳修《摸鱼子》“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寂寂”作平;周邦彦《瑞鹤仙》“正值寒食”,“值”作平;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谷”作上;万俟雅言《梅花引》“家在日边”,“日”作去;方千里《瑞龙吟》“暮山接翠”,“接”作上;又,《倒犯》“楼...全部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为网友梅岭诗客的帖子。
“入作三声”与“入、上代平”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论“入作三声”的现象,指出: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
押韵者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作上;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作去;辛弃疾《丑奴儿慢》“过者一霎”,“霎”作去;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作平等。
在句中者如欧阳修《摸鱼子》“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寂寂”作平;周邦彦《瑞鹤仙》“正值寒食”,“值”作平;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谷”作上;万俟雅言《梅花引》“家在日边”,“日”作去;方千里《瑞龙吟》“暮山接翠”,“接”作上;又,《倒犯》“楼阁参差帘栊悄”,“阁”作去。
等等。
可见“入派三声”的现象,并不是从元曲开始,在宋词中早就有了。因为入声的消失有个过程,这种在实际语言中“入派三声”的现象,在宋代已经开始,故在宋词中有所反映;到了元代,入声在以燕语为基础的北方官话中基本上消失,故元曲中才普遍出现了“入派三声”的现象。
除“入派三声”之外,在宋词中还有一普遍现象,即以“入、上代平”,就是词律规定用平声的地方,可以用入声或上声去代替。因平声疾呼不会变音,它在音理上与入最近。入声稍引长即变为平声。故入可代平。
万树《词律》卷一载石孝友《南歌子》一词,注称:“故知入之作平,当先词而后曲矣”。并指出:“有本是平韵而以入代叶者,如金谷(按:指石孝友《金谷余音》)此篇之类,虽全用入声,而实以入作平,必不可谓是仄声,而用上去为韵脚也”。
按石孝友这首《南歌子》,以“薄”、“巾莫”、“角”、“恶”、“著”、“削”等六字为韵,都是入声,实际上是“以入代平”。我们只要打开《词律》、《词谱》之类的书,其中在“独”、“一”、“寂”、“不”、“亦”等字下标出“作平”的现象很常见,即是说,这些入声字,在这里都是作平声用的。
另外,上声也可代替平声,万树在《词律》卷一所载石孝友《南歌子》的注中也同时指出:“若夫以上作平,如永叔《少年游》‘千里万里’‘里’字;东坡《醉蓬莱》‘好饮无事’、‘为我西顾’‘饮、我’二字;芦川《贺新郎》‘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尔’字;诚斋《好事近》‘看十五十六’‘五’字,皆以上作平,亦不可胜举”。
以上这些上声字“里、饮、我、尔、五”等在这里都是当作平声字用的。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中古音读上声的字,有的今天仍读上声,而有的今天却读为去声,如“近”今读jin(四声),去声,中古音属“吻”韵,却读上声,故姜白石《莺声绕红楼》中“近前舞丝丝”句,作者在“近”字下自注“平声”,即“以上代平”,若认为这是以去代平就错了。
为什么能“以上代平”呢?因宋人填词用的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并不避用方音,可能当时的方音有把上读为平的现象,故在宋词中有了这种反映。
注:
该贴讲的比较详细。供您参考。
古时候没有统一的普通话,许多字都是用方言来发音的。
所以只要意境相符,古人并不绝对排斥方言。只是被后人越搞越精而已。特别是入声,许多字本来就是两种发声的。所以汉字改革时,少部分归入仄声,大部分归入了平声。现在也是如此。新华字典中注音只有一种,我们却经常有两种发音,如一、不等。
当然,要求严一点,不代也好。关于通押,也是这样。严格按,平水韵不同韵部的韵字是不能通押的。哪怕韵母完全相同。按今韵,许多字的发音完全一样,过去却是不在一个韵部,不能通押的。其实,平水韵也是简化了原来200个左右的唐代韵部。
汉字改革,韵部合并,用字简化,都是很有道理的。
另问:平水韵中的删、寒、覃、咸、先等是否可以通押?
这些字分属不同韵部,说明古时候的发音与现在不同,当时是不能通押的。现在押,如果不是刻意仿古,绝对没有问题。
说实在的,许多字的发音和平水韵相比,变化很大。完全根据韵部选字,反而会造成失韵现象,不如中华新韵来得顺畅。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