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胜利后举行祭祀仪式会使用什么青铜器
大克鼎,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1] 形制 大克鼎通高93。 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纹饰 该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全部
大克鼎,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1] 形制 大克鼎通高93。
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纹饰 该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铭文 鼎腹内壁上有金文铭文28行,基本上每行10字,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
根据铭文记载,该鼎由一位名为“克”的西周贵族铸造于周孝王时。铭文内容分为两段:首段记载了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因其功绩,周王任命其孙克担任膳夫,负责出传王命;次段记载了周天子对克官职的册命和赏赐,克接受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此鼎歌颂周天子的美德,同时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
该鼎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发展的新阶段。 铭文全文: 克曰:穆穆文且师华父,匆氒心,静于猷,氒德,克龏保氒辟龏王,谏辪王家,叀于万民,远能뵖,克□于皇天,于上下,屯亡敃,易无强,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룪,孝于申,巠念氒圣保且师华父,克王밺,出内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갈万年无强,保辥周邦,릿尹亖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穆庙,即立,랭季右譱夫克,入门,立中廷,北乡,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밿令,今余唯랭乃令,易女菽巿、参冋、꾶뢟,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丼늮귊,田于氒臣妾,易女田于님,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깯厡,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龠鼓钟,易女丼、微、귊人,易女丼人奔于뚖,敬륒夜用事,勿法밿令,克낏뻪首,꽆对륽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万年无强,子子孙孙永宝用。
[2] 出土和流传 该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一同出土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3] 该鼎出土后被天津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后转送予潘祖荫。
潘死后,其家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如大盂鼎等南迁苏州。其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苏州家中。1951年,潘氏后裔潘达于女士将大克鼎等4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