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你的题目也太大了点了,教育孩子有很多方面的。
教育子女要先纠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开始学语的时候,就喜欢学大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一个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劳,应先从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习惯,应先来检点自己有没有不当做的事。 假使父母有吸烟赌博等嗜好,就须自己先来戒除;倘或父母间发生意见上的冲突,就须从情理上谋取和平解决,不应使子女发觉或看到他们正面的冲突。因为子女对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认为是正确的,而在尽力模仿。 若是一旦被子女窥破了弱点而失却信仰以后,将来即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动,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种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类的父母...全部
你的题目也太大了点了,教育孩子有很多方面的。
教育子女要先纠正自己
孩童有模仿的本能,在他开始学语的时候,就喜欢学大人的一举一动。所以一个家庭中,要子女克己耐劳,应先从自己身上下手;要子女戒除不良习惯,应先来检点自己有没有不当做的事。
假使父母有吸烟赌博等嗜好,就须自己先来戒除;倘或父母间发生意见上的冲突,就须从情理上谋取和平解决,不应使子女发觉或看到他们正面的冲突。因为子女对于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认为是正确的,而在尽力模仿。
若是一旦被子女窥破了弱点而失却信仰以后,将来即使有善行,也要被子女看做不好的行动,而不屑被效法的了。所以做父母的要自身造成一种被信仰的力量。
有一类的父母对于儿子格外顺从,格外溺爱;对于女儿不免疏忽,不免轻视,这是违反佛教众生平等的宗旨的。
《首楞严三昧经》中佛说:“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男女都是人类,都是自己的骨肉,有什么轻重的分别呢?如果家庭间待子女不公平,非但有伤兄弟姐妹间的感情,而且也不是佛教徒所应做的。
不可溺爱、苛刻或放任
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往往不是过分的溺爱,便是过分的严厉,苛刻申责;要不是,就取着放任的态度,这些都是错误的。
过分溺爱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怎样就答应怎样,这样千依百顺,会养成子女们一种自傲的习惯。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发脾气。在家庭中有父母依从他。可是将来长大后,到社会上去没有人来顺从他的意志,于是就要和人发生争吵,到处碰壁。
这都是从小溺爱的害处。
对子女过分苛刻申责的父母,在管教方面一味用严厉高压的手段,不假颜色,铁板面孔,使用命令式的口吻,给与牢狱式的生活。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子女们心灵受着创痛,他们得不到家庭的乐趣和温暖,只觉得父母是可怕的。
于是由畏惧而生怨恨,由怨恨而生厌恶。日后子女成人,就将视父母为老厌物了。
过分放任的父母,对于子女的一切都不会指导和管理,一切都由子女自己去料理,或是嘱咐仆人代管。要知道,儿童若不加管理,将来就会放荡不羁,无恶不作,子女幼时受不到良好的管教,将来如何能成为忠实的佛教徒、健全的公民呢?虽有学校教育补其不足,然而家庭里养成的不良习惯,沾染已深,也不易教诲了。
教育子女,母亲的责任比父亲更重大
子女在家庭中和母亲时刻在一处,比较和父亲的关系来得密切;所以要培养一个佛化的、完美人格的儿童,必须由母亲担负大部分的责任。母亲的一切举动,应作为子女的模范。
要子女听话,要子女摹仿,就非自己以身作则不可;否则嘴里尽管这样说,那样说,自己却不切实做去,这样便失了做母亲的威信。有的母亲教孩子不要骂人,而自己常常不自觉地喊小孩作“小瘪三”、“小拆老”、“小猪罗”等等骂人的名词。
她们还以为是亲昵的表现呢。佛告诉我们要“言行相应”,不只是在社会上要这样的去做,就是对待子女们也不可疏忽这一着。能说不能行的母亲是将失却子女们的信仰的。
《尸迦罗越经》里,我佛指示做父母对待子女的条件有:“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
当念令去恶就善
去恶就善,就是要除去恶习,向善的一方面做去。教导孩子要随时随地注意他们的言行。有一类的父母同孩子游戏的时候,不是父亲教孩子打母亲、骂母亲;就是母亲教孩子,打父亲、骂父亲。
他们以自私的占有欲,用这种卑劣的方法来测验孩子对于自己爱的程度。不知道这种打骂取乐的举动是就恶去善,是错误到极点了。这种举动映入小孩八识心中,而形成习惯,那就遗害不浅了。
有很多小孩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达到他的欲望。
当我们遇到这种小孩时,千万不可因他发脾气,而对他让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也不要对他生气打他骂他。他愈发脾气,我们愈要保持镇静,做出全不理睬的样子,好教他明白发脾气得不到什么好处。
在别人面前,尤其在大庭广众之间,切勿责打小孩。
否则,当小孩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以后,便会不知羞耻,预备挨骂挨打而任意犯过错的。有些儿童因受不了驾、挨了打,由俱怕而嫉恨,而养成仇视父母的心理。
在某一本传记里,那个作者记载他父亲教育他的一段故事,很是幽默,很有深意,是可以为我们训育小孩作楷模的。
“还记是九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的一小串钱(那时所用铜钱有小孔,例以麻线贯串之),忽然不见。各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了,心知是我自己遗忘,但并不责斥,也不喊我去看,只是在纸条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
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
写后交与我看,他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即此事也见先父所给我教育之一斑了。
”
各种轻便的事,应当教小孩去做,就是家庭里有佣人的,也应当使小孩参加劳动。养成子女们勤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关于穿衣、折衣、扫地拭灰尘、整理东西等工作,都可以叫他们学习。当他们的工作做得圆满的时候,就要奖励他们。
小孩是好胜的居多,所以与其多责罚,不如多奖励。但在奖励的时候,应该利用机会,加以指导,加以勉励。
我们要使小孩知道,无论对于什么人,必须有礼貌。碰着亲朋尊长要教他称呼。接受人家的礼物或好意时应该道谢。
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招待。乘车乘船遇到怀抱婴儿的或老弱的要让座。这种种都应该随时教他,使他自小就有敬重长者,扶助弱小,爱惜贫苦人的观念。
小孩子的同伴也很重要,有许多孩子的恶习气是从小朋友方面模仿来的。
我们应该为他注意和选择,应该使他和顽童疏远隔离。
不良的习惯要子女不沾染,最好用暗示的方法,使他们自知趋避。譬如小孩喜吃零食的,便把病从口入说起,小孩讲话肆无忌惮的,便把祸从口出说起;小孩不知礼貌,便把举动粗鲁不为人重视说起。
诸如此类的纠正,自然可以使小孩的习性渐渐地和善起来。
现在把去恶从善的要点概括如下:
一、不可说谎;
二、不可骂人;
三、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四、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不拿人家的东西;
五、不要在路上吃东西;
六、做错了事,要承认,要改正;
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八、吃东西要细嚼;
九、要爱惜花草和动物;
十、东西用过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
十一、做事要有始有终。
当教计书疏
计是计算——算学。书是读书和写字。疏是刻画——美术。当子女放学归家,或假日在家的时候,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督促他们温课习字及劳作等作业。如有疑问或错误的地方,应该详细地为他们解释或改正,使他们彻底明了。
算学是共于数与量的科学。教小孩学算学,要循序渐进,使他们多做练习题,而练习题要切合实用,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遇到难题而不能解决的时候,尽可能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倘若还是解答不出,这时可叫他们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休息一下,或者到外面去散步一次。
最有效的办法,是叫他们闲目静坐专心念佛,把神经松驰,心身放宽,在静定之中有时很自然的会把难题悟解出来,因为“定”能发“慧”啊!
早晨读书最易记忆,尤其是做过佛教简易功课以后,头脑清醒容易了解书中的意义。
这时就要督促他读书。遍数越多读越好,要到滚熟背诵为度。读语体文时,读的语调就得像讲话一样,只要边读边听,听去清楚明白,自然能领会书中的大意和内容了。读文言文,句读语调要有轻重疾徐的音节,不可像说话一样,这在于多多读诵。
多读了,自然声调悦耳,而文句的意义也能明了。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啊。
每课书必须要使小孩背熟;否则一时硬记,日子一久,便忘记了。长篇的书,可以先分段背熟,然后把全文读几遍,再统篇的背出。
遇到过长的段落,可以由自己的意思再分几个段。因为分段的字句少,容易熟记。但最要紧的,还是在于集中注意力。假使在读书或阅书的时候,没有其他的杂念,能深深地把书中所写的事实和主题思想,摄收到意识之中,恍如身入其境的去想像。
这样读法,印像就特别深刻,进步也就很快了。
教子女临字,一点一划不可粗心。先教他影格习字,等到写熟后,再教他临写。写字的姿势也很要紧,应该要身直头正,眼睛和书写的字保持一尺的距离。
做父母的要绝对禁止儿童看神怪武侠、淫秽,及流氓盗杀的小说,使他们保持纯洁的思想。
最好在闲暇时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使子女明了些佛教的道理,以及卫生上、社会上、自然上浅近的常识。
我们不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在学校教师的身上。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是不能对每一个儿童个别的照顾周到的。
教师除在课本上加以教导之外,还须处理校务,批改课卷,以及处置儿童们的纠纷。他们有这种种繁重的工作,是再没有精力在课外为一个一个的儿童作精密的训导了。所以做父母的,从子女出生后,就要负起养兼教的职责,为他们奠定良好品性和习惯的基础,然后和学校的教育才能相辅相成啊。
“疏”是美术。儿童有爱美、审美的本能。例如拿红花或红纸放在幼孩的面前,孩子即刻感觉喜悦了;又如儿童喜阅彩色的图画。这都是爱美的表现。审美的训练,可以增加人生的乐趣。所以,家庭间的布置要美术化,一切陈设和装饰,应该整齐、清洁、美观而不要奢华。
院子里、阳台上或屋外如有隙地,应该种一些花木,增加环境的美好。家庭的陈设和打扫,也应随时激励儿童去做。但不可出以命令式,而须用鼓励的方法。实施美育,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有关的科研资料表明,人从出生到24岁左右为成长期,在成长期内会出现两个高峰,从出生到2周岁左右为第一高峰期,从9至16岁为第二高峰期。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好处于第二高峰期内,他们迅速地生长发育,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他们生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发展规律
1.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上的高峰期,心理上的断乳期。
这时孩子长得特别快,似乎突然长高长大成了“大人”。每年可以长高6至8厘米,最多的能长列10厘米左右。女孩从l1岁开始迅速长高,13岁后速度减慢。男孩比女孩迟 l至2年,在13岁或14岁开始窜个子,16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一般可以长到24岁左右。
农村孩子比城市的孩子(不论男女)进入青春期都要晚一年。就体重而言,该时期的男女孩平均增加2至6公斤。城市女孩在11至14岁时,体重增加速度最快,14岁后速度下降。男孩在13至15岁时体重增加速度最快,15岁后速度会下降。
在孩子们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他们的胸围也在扩大。男女孩的胸围平均年增长2至4厘米。城市男孩胸围扩大最快时期是 ]3至15岁。15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女孩胸围变化大致比男强 早2年。农村孩子的胸围变化比城市该子要晚一年。
可见,从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来看,男孩主要发育年龄在 12至15岁,女孩在9至14岁。男孩比女孩晚变化1至2年,农村比城市孩子晚变化约1年。男孩生长高峰期在十三四岁,女孩在十一二岁,随着目前孩子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营养的丰富,他 们的发育年龄会出现提早的趋势。
在这个生长发育的加速时期,孩子的骨骼系统增殖十分迅速,会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有时孩子手脚关节会产生疼痛现象,在夜间躺下时会觉得更明显,这是正常的。过一个时期自然会消失。这是孩子“成长的疼痛”。
2.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趋于完善
随着孩子身体的生长。他们的大脑重量也在增加。据有关的医学研究资料记载:新生婴儿的脑重约390克.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12岁少年的脑重约1400克,而成人的脑重约1450克,可见中学生的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同时,12岁少年的脑容积也与成人相访,大脑皮层各区域的机能也达到成熟程度,与人的 聪明直接有关的脑细胞之间的神经纤继的联系也基本完成。这种 神经联系是随着儿童的长大而逐渐增多的,3至4岁的幼儿可以完成60%,小学毕业生可以完成80%,到17至18岁联系会全部建立和连通。
那时脑和中枢神经细胞的机能就完全成熟。这就为少年掌握大量社会信息,获得丰富的知识,发展思维、语言等各项能力奠定了生理方面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但是,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神经活动还未达到完全平衡,他们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转换也比较快。
所以,我们常会看到 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情绪变化快而突然,一会儿喜,一会儿怒,一旦取得成绩就会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若是遇到挫折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一落千丈。这钟表现和该年龄阶段的神经系统机能特点有关。
所以做父母的要掌握这种特点及时引导,在他们取得好成 绩时,既要表扬和肯定,还要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要找出差距;在他们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要鼓励士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去战胜困难。
3.性机能发育和性成熟的开始
初中阶段是孩子性成熟期的开始,该时期孩子的性机能发育并开始产生作用。
孩子的性成熟现象首先反映在他们身体外部的一些变化上。性成熟年龄越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就越大,会使家长的教育工作更加固难和复杂,这一点家长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
二、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初中阶段学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反映,他们心理上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心理矛盾增多
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孩子会出现“成人感”,他们似乎 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并以此感到自豪和幸运。
于是,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要求别人尊重他,能享有大人一样的平等和权利,要像大人一样发表意见和处理问题,同时自尊心和虚荣心也 随之产生。他们改变过去崇拜父母的倾向,不再一味听从父母的指挥,产生强烈的自主要求和独立性,遇事总要自己拿主意,对问题开始有自己的看法。
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会过高地估价和不适当地评价自己。
初中该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依从于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佯听话,也不喜欢跟父母外出活动和购物,常常喜欢独自行动,或者与小伙伴在一起。
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监护和照顾。希望父母不再把他们当小孩。他们开始与父母拉开心理距离,所以有人称这是孩子心理上的断乳期。面对着孩子的心 理变化,家长在教育方法和态度方面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与孩子拉开一点距离,让他们独立开展活动,这既有利于孩子社会比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父母在旁观察和作一些必要的分析辅导。
家长在教育上要适当放开一些,但是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只是刚刚开始懂事而已。初中孩子已经具有一些成人的特点,他们能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愿意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但是他们还 保留许多儿童的特征,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不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一旦遇到挫折和问题会不知所措,无法应付,还会不时流露出许多稚气。
所以说,该时期的孩子有 双重性,有独立意向出现,但是还很不成熟,还想依附于大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成熟性和幼稚性并存,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都 要有所改变,一方面不要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要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尊重他们的意见,信任他们,主动和孩子商量家中的一些事情,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批评孩子也要注意方法,要耐心说服而不加训斥,不在人前挖苦和讥讽孩子,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成熟的青年,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孩子在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我意识也发展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中所产生的对自体的自我认识。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儿童对自己一切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也包括儿童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等问题。
初中阶段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对故事情节、人物行动感兴趣转 向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体验产生兴趣,开始要求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变化和个性特点,希望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2)能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特点,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自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这种调价是从评价别人开始的。起初孩子学会评价别人的品质和特点,以后才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品质和特点,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评估自己。
他们把别人和自己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4)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还不高,而且不够稳定。他们的评 价常常会缺乏客观的标准,而以主观看法和感觉为依据,主观随 意性比较强。即使有评价标准也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如评价别 人标准高而清楚,评价自己标准低而模糊,往往对别人看到的缺 点多,对自己却看到的优点多。
对亲近的人评价标准低,对有意见的人评价标准高,造成对熟悉的人看到的都是优点,对有意见 的人看到的都是缺点,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个时期促使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理 的变化,另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身体的迅速成长,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上的变化,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要像大人一样 生活,对生理成熟有着强烈的自我体验。他们常会问自己;“我是 个大人吗?”“我哪些地方像大人?’,“我像一个男子汉吗?”“我像一个大姑娘吗?”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客观环境不断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孩子必须按这些 要求来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成人和学校也经常以这些要求 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表现,这就使孩子对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探究着“人应该怎样生活?”“我要成为 怎样的一个人?”他们也关心自己所属团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常常会衡量自己:“我被人尊重吗?”,“人们重视我吗?”
3.性意识的觉醒
初中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成熟.性机能的发展,对于各种性现象开始产生兴趣,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对异性也会发生兴趣,心理上会产生一系列变化。
初中学生性意识觉醒的具体 表现为:
(1)孩子开始意识到两性角色的存在,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十分关注。男孩开始关心自己的身高、体型和肩膀的宽窄。女孩担心自己长得太高或太矮,开始注意自己的打扮和穿着,并且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缺点。
他们需要了解性知识,关心自己的第二性特征,对自己和异性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到新奇,也想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萌发探求的愿望。
(2) 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安和障碍。这个时期,孩子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会引起较强烈的心理反映,他们会惊恐、不安、害羞和情绪波动。
有时孩子甚至会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早熟的孩子在末成熟的同学面前感到超前,而晚熟的孩子又会在早熟的孩子中感到矮人一截,有一种失落的感觉。他们很容易在内心萌发不安和矛盾,有时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莫明其妙地 焦虑、性情孤僻等心理障碍,有时会担心自己流汗过多,心跳太快和疲劳过度,忧虑自己不够正常,也会担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
总之,这个时期的心理矛盾特别多,甚至会出现一种原因不 明的烦恼和彷徨。
(3)对异性产生接近欲,与异性个别接近和接触的现象开始 增多。刚进初中的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与异性天真相处,对于异性的态度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先是疏远,接着是关注,最后发展到接触,开始时男女生之间会产生某种界线,对异性互相讨厌,男孩不愿与女孩共同游戏,也不愿与女孩共同做班级中的事,有时因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接近,会显得腼腆,态度很不自然,双方都有害羞的表现,即使是从小的好朋友,也会彼此回避;有的男女生同桌,甚至在课桌上要划上分界线.这种明显的异性疏远,正是初中孩子性意识萌动的表现。
在初一年级.这种性疏远特别 明显。年龄稍大,男孩女孩都会有意识地关注对方,但是又不愿意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他们表面上看来仍是冷淡、拘谨的,内心却都很感兴趣,彼此都敏锐地注意到异性的变化,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的新奇感,暗暗地比较、评价着异性同伴。
他们也十分关心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有时会故意用管闹事或淘气的行为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甚至对异性同学恶作剧。互相关注正是初中孩子在两性间疏远之后产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大,初中孩子会对同龄异性产生亲近感,少数孩子会单独交往,有的开始与异性约会,出现早恋现象。
这种约会最初都是男女大家在一起,两个男孩一同去约两个女孩子,对象并不固定,交往几次后便相互配成对。这种约会多半发生在学校的游戏或运动比赛的场台,或者家庭聚会以及电影院、游乐场等娱乐场所。初中孩子过早恋爱是不恰当的。
如果一旦发生,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早恋的孩子“回心转意”。但是,也要防止因没有吃准情况而把一部分“假性行为”扩大化,以致弄假成真。
(4)孩子情绪不稳定,变化比较大。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情绪反应比较强烈,有些孩子会变得易怒,有些孩子会忧郁寡欢,有些孩子容易兴奋。他们的情绪变化突然而强烈,一遇到不称心的事,就会心情急躁,发脾气;遇到开心的事,情绪会十分激动,甚至无法控制,遇到挫折或不称心的事,就会懊丧,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一点小刺激往往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反应,家长们常为此而感到头痛。
这时候,父母如果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一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如果进行合理的劝告,他们又会粗暴地拒绝。有人称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种不寻常的“反抗父母”的行为,其实这是该时期孩子情绪不稳定对行为影响的表现.
本讲仅仅叙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一些主要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参考。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因而,它会使人在社交场合受到欢迎,增加成功的机率。气质是要从小培养的。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智慧使人文明。因此要从小鼓励孩子多学知识,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言谈举止中透出智慧与大方,对培养孩子气质十分有益。
其次,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家长尤其要注意给孩子做出表率。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
因此,家长要尽量使家庭中充满愉快、和谐、文明平等的气氛,使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并能够健康成长。
其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良好气质的灵魂,孩子具有同情、关心他人的品质时,才会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从而表现出谦荣有礼、尊敬老人的气质。
同样,孩子只有表现出乐群、合作等良好的品德时,他才不会表现出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等不良气质。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具备良好的外在气质。
最后,要注意孩子服饰打扮,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俗话说:“佛是金装,人是衣装”,得体的服饰会给孩子的气质锦上添花,家长在打扮孩子时,应以自然、朴素、大方、美观为原则,不要过分追求奇装异服,以防养成孩子追求穿戴,自我欣赏,爱虚荣和任性等不良习惯。
此外,有的家长喜欢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这些做法不利于养成孩子优雅,适宜的气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