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地方风俗习惯?
潍坊民俗——打秋千
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复。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 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 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全部
潍坊民俗——打秋千
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复。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
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
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
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日吊秋千;若清明在三月, 就从二月二日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所以叫“月秋千”。
“月秋千”的搭架,竖两根粗壮的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 拴秋千绳的环子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名叫“拘”。打秋千之前,抓住两条绳上的两只拘向外甩开,名为“撇拘”。
这种可移动的拘,就叫“活拘”。秋千初立,在立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梁贴批,如“上梁大吉”。 有的还烧纸、焚自扎的“姑姑”,俗传可避免摔伤事故,以保平安。秋千,俗称“悠千”,游戏于秋千之上,叫“打秋千”(“打悠千”),或又称“驱秋千”,“驱”,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挺身、扩胸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总称,这是订秋千的最基本的动作。
若自己“驱”不起来,靠别人执绳荡起,则名为“送”。秋千荡起,两拘会逐渐向横梁中间靠拢,这叫“并拘”。按习惯,“并拘”之后要停下来让给别人。 大秋千的花样很多,如“独立”、“独坐”、“单人跪驱”、“捞鱼摸虾”、“拾物件”、“悬棒槌”、“驱双站”、“一驱一”、 “打胖孩儿”、“逛花园”、“青石板”、“串花心”等。
有的动作还办以歌谣,如“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
潍坊民俗——桃俗
青州盛产蜜桃,民间有敬桃习俗,当地旅游部门筹办了桃文化展室,每年秋天举行寿桃节,还准备创建云门山桃博物馆。
青州农村家家养花,各家花坛里必有一株“洋桃花”,又必有一株桃梅,俗信“花中有桃,百花兴旺”"家有桃梅鬼不殃。”民间俗传桃可避邪,因此,桃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节日显示桃文化:春节与元霄节挂桃形灯笼,挂“桃寿星图”。
端午节,大门两旁插桃枝。建筑用桃作装饰:大门上挂匾,必用桃形钉。大门檐下要镶刻有桃图案的方砖。用具有雕桃八仙桌,桃形茶具。摆设有桃爷、桃娘、仙桃老人。
潍坊民俗——北城村满族习俗
青州原有两个城,府城之北,另有“青州驻防满洲旗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1947年,俗称北城或旗城。
城毁之后,变为一村,村名“北城”。村中方言习俗都与周围不同,宛若人海中独立一岛。村民至今自称八旗子弟,家家户户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分得清清楚楚。住屋起居沿袭长白山满族习俗,大窗,前后出厦,室内西方为首。
通炕,锅灶设在房外屋檐下。子女未成人时,全家睡在一起。儿女稍长,炕中间以木箱间隔,成一“北炕头”。儿子娶妻,将东房隔出东间,名为“东里屋”。饮食保留“吃官粮”习惯,讲究多样化,一般早餐为猪油酸菜、面条,午饭与晚饭是牛肉粥。
用餐时,炕上摆一个矮桌,长辈坐上首,儿女轮流端饭。入冬前家家腌酸白菜。定婚时,双方母亲将自己用的烟袋装上好烟,送给对方,名为“换烟袋”。然后,女方的母亲约四至八人走遍全村大街小巷,让大家知道这件事,各为“走街筒”。
迎亲仪式在凌晨举行。男家抬花轿,率乐队至女家,新娘由长辈妇女抱入轿中,新娘的两位兄弟,手提木制食品盒,内装子孙饽饽、长寿面,扶轿杆送至男家。花轿到了男家门口,男家大门紧闭。女方送亲的人叫门,门内回答三种民间喜庆曲牌名:“得胜会”、“喜声歌”、“长生乐”。
三支曲子奏毕,大门洞开,乐声中新娘“跳火盆”、“过马鞍”,进得大门。庭院中央设八仙桌,桌上放一只装满粮食的斗,斗上放一只满盛谷粮的升,升里插一支戟,名为“陡(斗)升三级”。新人拜过天地入洞房吃子孙饽饽,之后,拜见父母、长辈。
此时,新娘兄嫂率人来接新娘,待吃过午饭,便接新娘回家去,名为“当日回门”。对新娘有验贞习俗,验贞白布在新婚第二日由新娘亲自交给婆母。北城村近年建立了博物馆,其中不少展品反映了村中的特殊风俗。
继续追问:
潍坊地区婚俗习惯
补充回答: 潍坊地区婚俗习惯
先圣孔子创立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思想的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婚嫁礼俗中得到秉承和传续,源远流长。
由古而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乃人生一大庆典,向有“小登科”之称。古人认为结婚是人伦之始,合两性之好,上可事宗庙,下可继后世,因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婚俗礼仪。
潍坊古邑,人杰地灵 ,文化底蕴深厚。
其婚俗礼仪,既融合了民族婚俗共性的内容与形式,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现择其婚俗中的几个主要程序及其内容作一介绍。
提亲。又称议婚。从前男女婚媾,多是家长包办,媒人介绍,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潍坊地区提亲,一般男方18至20岁,女方16至18岁之间。媒人,也称“介绍人”或“红娘”,根据掌握的男女双方的信息,包括男女双方的年龄、身高、长相、品行、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双方家庭的主要成员、经济、住房状况等,认为双方门第相当,财产经济状况悬殊不大,年龄属相、品貌比较般配,媒人便来往双方家长之间,从中说合,商量缔结婚姻关系。
也有男家早已相中女方的品貌,遣媒提亲。女方可以根据男方家庭门第的高下,财产的多少,男方品貌的优劣进行抉择。过去的职业媒婆多是腿勤嘴巧的中年妇女,在男女双方不见面、信息不流通的年代,双方的好坏全凭媒婆一张嘴来介绍。
而媒婆为了促成双方婚姻从中得到丰厚的谢礼,往往两头欺瞒,尽量说服双方消除疑点喜结良缘。提亲除媒婆之外,社会上还有一些热心做好事的人,或者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婶子、大娘、嫂子等,往往也乐意充当“媒人”的角色。
这样的人介绍往往比“媒人”要可信可靠,因为介绍人与被介绍的双方比较了解,一般不会去做一些欺瞒对方损人利己的事情。
经过提亲,如果双方家长认为可以做亲,还要请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来合婚,主要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是否相克。
有许多流传的说法,如在属相上,“龙虎相斗,狗兔不合”,“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在命相上,如一方为金命,一方为火命,命中“火刻金”,这门亲就不能再进行下去。如一方为木命,一方为火命。则“木生火”,大吉之兆,可以成婚。
以上提亲程序之后,便可以正式签订婚约程序——传启。如今是信息社会,男女交往频繁,网上谈恋爱,集体相亲已十分平常。但在潍坊的高密、昌邑、安丘一带农村,即使男女青年之间已经建立了恋爱关系,双方家长请媒人或亲戚朋友到对方家里提亲这一程序还是必不可少的。
传启。也叫“换帖”,即男女双方家庭以正式文书的形式确定结亲。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帖子,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再写上“恭候金诺”等吉祥语,落款以家长的名义,折成帖状,并备好红漆礼盒或拜匣,高密、诸城、昌乐一带用“竹院子”,礼盒内要有压帖物,如耳坠、戒指、玉镯、项链等,“竹院子”里放猪肉、饽饽、粉条、面点等。
齐备后,一般由男方的祖父或近房大伯、叔叔亲自到女方家送帖。女方接帖后即回帖,上写“仰遵玉言”、“谨尊台命”等吉祥语,然后用包袱包上腰带、鞋垫等,鞋垫上绣有鸳鸯戏水,双枝连理等图案。传启之后,双方的婚姻关系正式确定并得到乡村邻里的公认,无论哪一方提出退婚,都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尤其男方不能提出悔婚。女方在这之后经过考察了解,认为很不中意,允许悔婚,但要如数退还男方所送的彩礼,这叫“羞男不羞女”,也可以看作过去人们对妇女的尊重。
送日子。即男方选定了举行婚礼的吉日,然后派媒人去女家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再请人择定吉月利日良辰,同时还要避开迎亲、送亲之人属相上的忌讳。
测日的口诀有歌为循,如“一、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送亲、迎亲属相的忌讳是:“辰子申忌蛇鸡牛,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戊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
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由女家选定后再正式确定。择定吉日后,便写成婚书,格式和内容如下:
谨尊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本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相,大吉。 3、××××××上下本轿,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坐帐,面向×方迎喜神,大吉。
6、××××××路逢井、石、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天地氤氲,咸桓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年×月×日
送日子同时必备聘礼。聘礼多是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还要送女方筹备妆奁之资。
其数额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但决不能显得寒酸,否则同村的姑娘互相攀比,女方面子上很过不去。婚书和聘礼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百事如意”。
送过婚书之后,女方便准备嫁妆,男方家开始布置新房,准备迎娶。
亲朋好友也开始送喜礼。向男方家送的喜礼一般是一刀肉、一对鸡、一对鱼、二斤粉皮。向女方家送的喜礼称作“填箱”,一般送衣物、被褥、布料等。也有向男女双方家送喜钱的,又叫“随份子”。凡送喜礼和“随份子”的,结婚时必须请喝喜酒,并送喜烟、喜糖。
临近婚期,男方要向女家送“催妆礼”,女方则派人到男方家送嫁妆,女方的嫁妆一般是桌椅、箱柜、两铺两盖,现时应有的家用电器等。
婚礼。婚礼通称“公事”,通常请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的人叫“总管”,按照主人家的意图具体安排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办酒席、迎亲送亲、签到记账等。
现在一些人家大都请专业婚礼庆典公司来操办。
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亲戚朋友都已到齐,晚间请乐队来吹奏演唱庆贺一番。过去结婚时兴花轿,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胸前一朵大红花,乘坐的轿称“官轿”,新郎称“状元郎”。
根据路途的往返远近,确定启轿的时间。准备给新娘坐的轿称“花轿”,去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得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准备停当,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器乐齐奏,吹吹打打启程前去迎亲。
新娘在上轿前,要“开脸”和“上头”。“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临上轿前,父母分离,新娘难免要哭一场,以示难舍难离父母的养育之恩。
启轿后,一路不能落轿,沿路凡经过路口、桥梁、寺庙、山河、村庄等处,都要贴一个字贴。旧时结婚称“小登科”,新郎即“状元郎”,路上遇到县官的轿子,县太爷也得避让。遇到送殡的也不忌讳和避让,谓之“白头到老”。
现在年轻人结婚,一般已不用花轿而改为用轿车,一色的用“皇冠”、“宫爵王”、“宝马”、“奔驰”、“奥迪”等等,但很少用“桑塔纳”。这可能在谐音上图个吉利。
新娘下轿时,头盖蒙头红、脚踏红地毯,由女嫔扶佐走进“天井里”,走时有人往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红杏、花生、栗子、麸子等,叫“撒谷豆”,目的在于驱邪。
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升内烧一束香。升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仪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仪式结束后,新郎用一根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用供桌子上的秤杆将新娘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
新娘“坐帐”要面向喜神所在的地方。“坐帐”前要有几个小男孩“踏帐”,边踩边有人把栗子、红枣、花生撒在床上,边念叨“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
新娘“坐帐”后,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热闹一番。傍晚时分,新房内置矮炕桌,几碟小菜、点心,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也叫“交杯酒”、“合欢酒”。喝交杯酒有闹房者围观,主持者左手执杯给右首的新娘,右手执杯给左首的新郎。
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闹房是婚礼上气氛最为活跃的节目,“新媳妇三日无老少”,人人都可以和新娘闹,但主要的还是一些晚辈和与新郎知心要好的朋友。大家说一些俏皮话,让新娘开心。也有一些毛头小青年拉拉扯扯,动手动脚,但新娘新郎一般不会动气,气氛越活跃说明人缘关系越好。
新婚之夜,要点“长明灯”,新娘、新郎上床时,本族的小叔小姑们还会在窗外听“悄悄话”,有时候憋不住笑出声来,新郎新娘倒觉得很难为情,而且以后还会成为他们开玩笑的话把。婚礼后的第一天上午,新娘由妯娌们带领,到本族的长辈家里请安磕头,长辈们都要给喜钱。
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称“回门”。新娘的哥哥或叔叔来把新娘接回去,住一晚,第二天新郎去接回来。要是娘家太远,也可以“搬三”,即由本村与男方家要好的邻居把新娘接过去在家里住一晚上,新郎不能同去,第二天招待新娘吃了中午饭后送回来。
潍坊婚俗内容是非常丰厚的,许多都被人们承袭延续着,在丰富着历史的同时,也丰富着婚俗文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