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开悟的人他怎么就知道自已是开悟了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洌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
  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全部回答

2012-06-03

0 0

    开悟分三种情况: ­ 一、自己开悟了,自己即时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如虚云和尚56岁在高?F寺打禅七时,开水烫手,茶杯落地粉碎,“当下大悟”;六祖在袈裟遮围下听五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
  《楞伽经》称此为“自宗通”和“悟通”。  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自明悟”。 ­ 二、自己没有立刻明白,但有禅师在旁边,他知道你已经开悟,于是问你一句:“你知道如来真性是什么吗?”你立刻就明白刚才那种情况就是知道了如来真性,就是入了无分别境界--无我、无人、无内、无外。
  。。。。。,证到了空性,当然也就明白自己已经开悟。  这种情况称为“他点悟”。 ­ 三、自己已经开悟,但不属自明悟,又无禅师在旁点拨,自己不明白自己已经开悟。
  此称为“未明悟”。这种人过一段时间,就会达到自明悟,或者有缘遇到禅师,达到他点悟。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种开悟,毕竟只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经验,致使某种根器的人不可能当即明白。  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他在未明白自己开悟时的开悟,不是开悟。
  恰如某人从未见过和吃过芒果,有一天朋友请他吃了,但不告诉他这就是芒果,他不知道自己吃了芒果,能说他没有吃过芒果吗? ­ 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这三者的差别,是意对开悟这件事的认识的差别,决定这种差别的是悟前六根修行基础的差别,与开语本身的程度无关。
     ­ 四、悟证空的程度差别 ­ 开悟是一个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大过程。同样是开悟这个词、这件事,程度的差别非常大。为什么呢? ­ 我们知道,空是一种存在。
  但它不是物质,当然也不是意识。空有个体与总体之别。无数个空个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空的总体。  空的个体,其小无内。物质则不然,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无论多么小,都有内。
  这是空之为非物质的原因之一,也是空与物质的本质区别之一。空的总体,其大无外。空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空。 ­ 只要想一想,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么丰富,就可以推测空的运动形式更是多么丰富。
    确实,空的运动形式,比物质运动形式更深邃、更玄妙。 ­ 悟的证空,以眼的见形色来比方,就是开眼见到形色,虽只看见一个极小范围内的形色,只看到一秒钟甚至只1/10秒的形色,就算开眼见到形色;看到无限空间中的全部形色在无限时间内的全部运动情况,也称为开眼见形色。
    想一想,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同样,一个人开悟证到一个空的个体,证到这个空个体在1秒钟甚至1/10秒钟内的运动情况,就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最初级悟。最初级悟是开悟的最初级阶段,是最起码的开悟水准。
  证到空的总体的全部运动情况,也叫做开悟证空。我们称之为彻悟。彻悟是开悟的最高最终阶段。   ­ 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没有穷尽。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真理、终极真理,存在于无数的相对真理之中。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人类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真理,只能逐步地靠近它。人类对非物质空的运动的认识,是有穷尽的。彻悟就是达到了对空运动真理的终极认识,即达到了关于空的绝对真理。  物质运动的真理是越认识越多、越复杂、越深奥,空运动真理是越证越少、越简单、越浅显。
  认识物质运动真理的工具是六根,证空运动真理的工具是悟。 ­ 在最初级悟和彻悟之间的全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好多阶段。至于是划为84000个阶段,还是划为108个、划为55个、划为3个,全依划分的标准为转移。
    譬如一个人读小学六年时间,按年级分是6个阶段,按学期分是12个,按周(每学期20周)分是240个,按天分是多少?按课时分是多少?一个阶段就是证空的一种程度。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又叫做一定果位。
  证到某个果位,就是证到空数量、空运动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六祖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是证到了一定程度。  后来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是又证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 证空的阶段、程度、果位,就是开悟的阶段、程度、果位。证到阿罗汉果位,就是开悟到阿罗汉阶段;证到等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等觉菩萨程度;证到妙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究竟佛的程度,即彻悟的程度。
     ­ 在开悟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三种情况。只要是悟到某个果位上,无论是这三种悟中的哪一种悟,都不影响悟到那个果位上。 ­ 五、初悟 ­ 初悟,系指一个人身的第一次开悟。
  许多人的初悟只能达到最初级悟的程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再一级一级开悟上去。  有些人的初悟一下子就达到彻悟。目前地球的人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在初悟时即彻悟的人是释迦佛,后面将是弥勒佛。
  在此两佛之间,没有一名地球人能够做到初悟即彻悟。其他初悟就直接达到最初级悟以上各级悟的人,就绝不止他们两个了。 ­ 然而有人往往不知不觉地用彻悟来衡量开悟。  听人说某人开悟了,就用释迦佛的标准来看待他,见他没有能“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断定他没有开悟。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人初悟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差别源于这些人在以前生中不同的修行基础,或者说不同的悟证果位。   ­ 众所周知,六祖初悟时的程度就相当高了,已经基本达到能做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的水平了。
  待五祖用《金刚经》印心获得大悟时,已经是菩萨的水平了。六祖在以前世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六祖自己没有说,也没有别人说过他,我们无从知道。   ­ 释迦佛则清楚地介绍了自己在以前生中的修行证果水平。
  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释迦佛说:“我从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常在此娑婆世界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国,导利众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释迦佛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初悟即达到彻悟。
     ­ 一般来说,以前世达到什么果位,今世的初悟就能达到那个或略低于那个果位。怎么会略低呢?因为他前世在这个果位上的修行不够坚固。释迦佛的佛位极其坚固,所以他能初悟即达彻悟。
  如果初悟只达到略低于前世那个果位,那么他很快就能达到前世那个果位的。然后依各人的进一步修行情况,决定他在以后能达到何种果位。   ­ 然而,为什么释迦佛在彻悟前,还要经过那么多的千辛万苦呢?这是人身的障碍呵!对于从三恶道未得人身的情况说,真是人身难得,人身是学佛修行的有利条件。
  对于从佛菩萨、缘觉、声闻为教化超度众生化为人身的情况来说,人身是得道的大障碍。要摆脱人身的束缚,必须经过种种努力。  相对来说,果位越高,人身的束缚越厉害,要摆脱就越困难,但他在这一生中必定摆脱得了。
  (信息来源:摘自《广东佛教》) ­ 问: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恩师净公上人慈悲答疑 08-11-10 10:21 发表于:《西方净土》­ 问: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答:一个人的开悟不必请他人印证,自己应该清楚明了。
    判断标准是断除了贪瞋痴烦恼,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是非人我、种种分别执著的存在,决定没开悟。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除了,你的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见色闻声,你能体会到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对事物能观察得非常深远,清楚明了。
  所谓得「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明了众生的心念。  此时你便开悟了。所以,觉悟的现象是恢复了我们自性中本来的能力、智慧。 ­ ­ 附贴: ­ 开悟后个人的内在特点 ­ 平静安稳,清醒澄明(本自清净) ­ 绵延不断,用之不竭(本不生灭) ­ 无欲无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 自信坚定,内外一致(本无动摇) ­ 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能生万法) ­ ­ 开悟后个人的外在表现: ­ 影响巨大但不强加于人,刚毅果断但不自以为是, ­ 感恩慈爱但不姑息养奸,负责严谨但不求全责备, ­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骛远,持之以恒但不愚顽固执, ­ 理解他人但不随波逐流,正直诚实但不口无遮拦, ­ 精力旺盛但不亢奋激越,通观全局但不粗枝大叶。
     ­ ­ 开悟后,当事人获取事业成就过程会更加精准高效与轻松快乐;小孩的简单快乐,老人的智慧充盈,壮年的旺盛精力将同时具备;无论在生意场、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亲人共处中都更加自在释然、游刃有余;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两个选择,完全可以做到兼得与贯通,而且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快乐。
     。

2012-06-05

327 0

我估计说实话要挨喷了 告诉你开悟的人 全都是骗你的 真正开了悟的人 不会在那里说我开悟了 佛祖牛逼 和你说过 我是佛祖我会法术吗 和你说他是的人 都是为了让你相信 他是 其实他不是 明白了吗 你看明白了 你就算开了悟了 就好像街头卖艺的他告诉你他多么多么厉害 其实他那么厉害 就不用卖艺了

2012-06-04

313 0

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无山河大地相,无无虚空相,人、我、众生一切有情,及山河大地、无边虚空皆如幻化,唯心光独耀朗照大千,无去无来、无圣无凡、无生死无涅磐、无轮回无解脱。

2012-06-03

326 0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
  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清晨读罢这个佛教故事,联想西游记,唐僧三弟子,实为悟性三境界----太空悟、心净悟、本能悟。
   慧能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悟空) 神秀僧: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净) 新四君:自然满绿树,心境有阶台,凡间万物运,何不惹尘埃。
  (悟能)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公务办理
求职就业
军事
时事政治
其他社会话题
法律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