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军事科技发展战略是什么?能否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
80 年代末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变使西欧国家不得不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战略需求的内涵随之发生了变化,西欧国家的防务面临新的局面。在此前提下,一方面是裁军和国防经费的削减,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主要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这都给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采办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为了保证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需的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西欧国家对冷战期间实施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制定了防务技术合作计划,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概况
西欧国家经济和科技比较发达,某些科技指标甚至高于美国和前苏联,但单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限。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在国防科技发...全部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
80 年代末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变使西欧国家不得不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战略需求的内涵随之发生了变化,西欧国家的防务面临新的局面。在此前提下,一方面是裁军和国防经费的削减,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主要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这都给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采办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为了保证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需的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西欧国家对冷战期间实施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制定了防务技术合作计划,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概况
西欧国家经济和科技比较发达,某些科技指标甚至高于美国和前苏联,但单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限。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在国防科技发展上采取的是加强国际合作,自主研制与购买引进并重的方针。冷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继续重视国际合作尤其是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把提高经济技术竞争能力,增强国防实力,缩小与美、日在军事高技术方面的差距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冷战时期西欧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两国国力大衰,地位下降,德、意两国战败后,经济上一度崩溃,军队被解除武装,军事工业遭到破坏,军火生产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从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地区安全的国家战略出发,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同时加强各国之间的防务合作,以发展高质量的有限国防力量为战略目标。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上,西欧国家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下,从恢复经济入手,逐步建立起了本国的国防科技工业。
北约集团成立后,西欧国家一面依靠美国更新军队装备,一面发挥本国特长,制造力所能及的武器装备,逐步形成了有一定力度的国防科技装备体系。与此同时,双边或多边之间也进行了一些合作,共同发展某些技术复杂的装备,如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火炮、直升机、作战飞机、军用火箭和卫星等军事项目。
有的在自行研制和使用美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各自的装备体系,开始用国产装备取代过时的美式装备。有的国家也发展了核武器,建立起自己有限的核力量。英国从美国引进技术,建立起“北极星”战略核潜艇导弹部队。
法国则独立发展自己的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建立了自己有限的核威慑力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等国也拥有发射核武器的手段,但核武器由美国提供,使用受美国控制。
由于重视购买引进和联合研制,西欧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技术特长,取长补短,缩短研制周期,减少研制经费,确保军工产品的高质量,而且还可以进行技术交流。
但是这种发展体制也给西欧国家造成了某些不利后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治与军事地位的衰弱。在以美国为轴心的集团里,盟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小伙伴,每当国际事务处于不测之际,美国与苏联便直接对话,西欧盟国不容置啄。
特别严重的是,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宣告了欧洲长期依赖的美国核保护伞的废除,使欧洲沦为苏联报复的核人质或远离大国本土的核战场。
第二,应用技术被忽视。国防科学技术作为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对于国家推广科学应用成果的方向、步骤和组织形式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实际上,美国的应用技术就基本上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西欧国家购买和引进国防科技的做法则导致了应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忽视。西欧各国尽管科研力量雄厚,科研经费总和并不比美国少,但科研成果见效于生产少而且慢,科研机构与大学同生产部门的关系也远不如美国密切。
1981 年欧共体各国官方民用科研经费中,基础理论研究平均占 44。3 %,能源研究占 15 %,技术研究仅 13。3 %(联邦德国为 30 %,英法等国不足 10 %)。由于缺乏发展国防科技所必须具备的高度灵敏感,西欧国家在 80 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中普遍反应迟钝,起步缓慢。
二、冷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
冷战结束后, 1991 年 11 月,北约组织在罗马召开了首脑会议,提出了“新战略概念”,从以前的对付苏联为主的“灵活反应”战略,转向以在欧洲地区预防冲突、处理危机和解决地区冲突为主的新“全方位危机反应”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内容包括“威慑”、“反应”和“战而胜之”三个步骤:强调“威慑”的作用,准备以一支高效率的北约一体化部队对敌人实施“威慑”,以防止危机的发生;其次,在“危机”出现前兆时,将运用政治手段、经济制裁或军事压力作出“反应”,及时消除危机或防止危机升级为对抗;最后如果战争无法避免,北约将打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并做到“战而胜之”。
该战略的主要特点是: (1) 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指导思想,由长期依赖“核威慑”遏制世界大战,转向主要依赖常规力量预防、阻止和处理地区危机和冲突,决定将核武器的使用原则由“先期使用”改为“最后使用”。
(2) 从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前苏联和华约单一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为更多地对付现代条件下多样化的潜在的地区性危机和冲突。 (3) 由对付前苏联和华约的军事进攻为目的的“前沿防御”的作战方针,转向应付多种地区危机的“多方位防御”。
(4) 从强调发展核力量,转向在保持足够核威慑能力的同时,侧重发展常规高新技术兵器的新政策。除北约外,法国提出了“全方位防御”战略,德国提出了“多方位防御”战略,英国、意大利也大幅调整了各自的军事战略,它们都把应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作为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重点。
西欧国家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了各自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法国自 60 年代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防务政策,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能研制、生产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武器,军队装备的国产化率达 95 %。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防投资减少,精简部队规模,国内外军品市场萎缩,以及武器装备成本增加,研制周期长的原因,法国“自给自足”式的国防科技工业面临严重挑战。 1994 年法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法国将放弃多年坚持的防务政策,走独立发展、合作研制与直接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即在关系国家独立自主和作战指挥权的战略核武器及 C3 I 系统等方面,坚持独立发展,保持必要的研制和生产能力;在一些大型常规武器如飞机、舰艇、车辆和航天系统方面,加强与欧洲盟国的合作,共同研制;而对一般小型常规武器装备,可直接从国外进口。
英国国防部在预测未来 20 年科技进步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长期国防科研计划,强调在加强有效战略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同时,重视常规武器装备的研究与发展;在军费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确保有发展前景的国防科研项目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
计划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包括隐身技术、灵巧武器、精确制导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 C3 I 、监视、目标探测和侦察技术等。同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演示验证,加强技术储备。
德国为适应冷战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军事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防经费的削减,决定有重点地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
德国武装部队由主要防御部队和危机反应部队两部分组成。国防部认为,主要防御部队的武器装备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可以适应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的作战任务,除个别项目外,可以不必再增加重要装备,今后的重点是发展危机反应部队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侦察、指挥、通信、防空、反导、空中运输等。
在具体武器型号发展上,还确定了重点并定出优先次序。
西欧主要国家尽管冷战后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及其重点各不相同,但其根本目标却是一致的,即加强联合,提高经济技术竞争能力,增强国防实力,缩小与美、日在军事高技术方面的差距。
为实现上述目标,西欧国家制定了共同的国防科技发展计划,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计划
西欧国家早在 1985 年就提出了旨在开发民用高技术的“尤里卡”计划。
为了加快军事高技术的发展, 1989 年 6 月,西欧独立计划集团 13 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商定,发起并筹备“欧洲长期防务合作研究”计划,代号为“欧几里德”计划,法国人称之为“军事尤里卡”计划。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 1990 年 11 月 16 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洲国防部长会议上获准正式开始实施。
一、“欧几里德”计划的目的
西欧国家推出“欧几里德”计划主要有以下目的:
1。
利用军事高技术优势,同苏联竞争。
西欧集团历来与苏联在军备竞赛中采取以技术优势来抵销其数量优势的方针。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提高军备质量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速军事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面对苏联军事技术进步的挑战,北约欧洲成员国认为,只有通过加强防务合作,建立“欧洲支柱”,才能对抗苏联的军事威胁。
2。 积极同美国竞争,争夺欧洲军备市场。
美国虽与欧洲盟国进行广泛军备合作,但在技术转让和产品出口方面仍存在很大矛盾。
美国利用“巴统组织”对西方国家向华约国家出口军用关键技术加以限制为理由,而对其西方盟国严加控制。欧洲国家早已看出问题实质,利用“尤里卡”计划取得的成果,决心独立自主地开展欧洲军事技术合作,以争夺欧洲的军备市场,打破美国独霸。
3。 科学使用有限资源,注重提高国防效益。
欧洲各国国防科研资金普遍不足,且在使用中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据欧洲人自己估计,由于工作重复、缺乏公开竞争和生产规模小,使欧洲的武器系统的成本大约提高了 42 ~ 59 %。
实施“欧几里德”计划,进行军事高技术合作,就能使现有国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武器系统的成本,从而促进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提高整体国防效益。
二、“欧几里德”计划的主要内容
“欧几里德”计划包括 11 个优先合作发展的领域,其主要内容是:
1。
由德国负责的现代雷达技术,重点是雷达的新功能、新材料和新元部件的研究,以及合成孔径天线、可编程信号处理机等。
2。 由法国带头的微电子技术,重点是组装技术、单元库、专用集成电路等。
3。
由荷兰负责的复合材料结构研究,重点是作战条件下使用的材料部件、防损措施、作战中的维修材料、耐高温材料、电磁窗口材料等。
4。 由德国牵头的模块式机载电子设备,重点是核心部件、模件的一般特征、方案和系统研究等。
5。 由英国牵头的电磁炮,重点是轨道炮、线圈炮、电热炮、储能和电流转换等。
6。 由法国牵头的人工智能,重点是智能座舱、快速决策辅助工具、模拟的人工智能等。
7。 由西班牙牵头的目标特征控制,重点是雷达目标、光学和红外目标、声学目标等。
8。 由意大利牵头的光电子设备,重点是夜视、激光、光纤通信、光纤探测器等。
9。 由挪威和法国牵头的卫星监视技术,重点是加固传感器、实时数据处理等。
10。 由英国和荷兰牵头的水声技术,重点是远距有源声纳、近距有源声纳、无源声纳等。
11。 由荷兰牵头的模拟技术,研究重点未定。
三、“欧几里德”计划的特点
“欧几里德”计划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把军事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组织在一个由政府负责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中
这是西欧国防科研最富创新精神的一次探索。
西欧国家的“科研整体规划”、“尤里卡”计划、“欧几里德”计划分别从科技、经济和军事上构成了欧洲发展战略的完整部署。欧共体“科研整体规划”侧重于竞争前的基础研究项目;“尤里卡”侧重于针对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其中有不少项目是前一计划的“接力”项目;“欧几里德”则侧重于国防技术基础和军工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2。 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力为宗旨
“欧几里德”计划不以直接开发具体产品为目标,而是通过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推进西欧国防工业的技术基础能力和未来竞争力。该计划选定的 11 个优先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电子元件、雷达、红外摄像机和卫星监视等基础技术领域。
3。 妥善处理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每个领域或项目由一个国家的政府牵头进行计划管理,以合同方式组织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研究经费由参加国分摊,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发明国所有,参加国按协议或备忘录规定的范围,可用于自己国家的国防目的。
因此比较好地解决了计划手段和经济手段间的协调。
西欧国家的“欧几里德”计划是继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大型防务技术合作计划,该计划不仅促使西欧在 21 世纪防务技术上成为足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多国集团,而且将通过合作研究,使西欧在商业上开发出一批有前途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从而扭转经济和科技的衰弱局面,振兴西欧经济。
目前,该计划的实施情况总的说来比较顺利。
除了“欧几里德”计划外,英、法、德、意等国还制定了各自国家的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以保证开发重点。
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
西欧国家为了实现其新时期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国防预算削减的形势下,将国防科研工作放到优先地位,保证科研经费
90 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在国防预算减少的情况下,仍将国防科研工作放到优先位置,使国防科研费保持一定规模和相对稳定,不致遭到大量削减。
与近几年来装备采购费的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不同,西欧国家国防科研费的减少只是少量的,个别情况下还有回升或增加。例如,德国 90 年代以来国防科研费虽然处于下降之中,但大体上每年仍保持 27 ~ 30 亿马克的数额(最高年份为 32 亿马克)。
而同一时期,装备采购费的削减却是大幅度的( 1990 年的装备采购费为 103 亿马克, 1991 年为 91 亿马克, 1992 年为 76 亿马克, 1993 年为 70 亿马克, 1994 年为 57 亿马克)。
法国国防科研费近几年来在削减中又有回升, 1994 年比上一年增加了 7。9 %,达 171 亿法郎,占全部装备开支(包括国防科研费和装备采购费)的 16。6 %,占国防预算的 8。5 %。此外,在经费紧缩的情况下,法国国防部近几年来还通过减少三军武器装备的订货量(约减少 40 %)来保证重要计划的研究与发展费用。
英国 1993 ~ 1994 年度国防科研费为 26 亿英镑,比前两年(约 24 亿英镑)略有增加,占全部装备开支的 26 %,占国防预算的 11 %。
二、根据新形势下的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军事技术领域
由于军事技术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要将军事技术各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进行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应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研究。
为此,西欧各国根据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的军事需求和本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优先发展的军事技术领域(或称关键技术领域),并将它纳入中长期规划,目的是确保未来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的技术基础。德国《 1994 年国防白皮书》指出,要“将研究与发展工作集中在关键技术领域,以确保今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工作”。
英国国防部已确定 90 年代优先发展的军事技术领域为:隐身技术、末制导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和目标捕获技术、指挥与控制技术、先进武器(灵巧武器、人工智能武器等)技术等。意大利国防部近几年在制定军用关键技术计划时,选择的优先发展技术领域是:先进雷达、模块化航空电子设备、隐身技术、高速率通信、高速武器、军民两用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反潜战技术等。
德国未来优先发展的军事技术领域有:远距离侦察和指挥技术、智能武器弹药、先进的高机动性武器、反导弹技术等。法国把导弹和核武器作为重点,继续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
三、在研究工作中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演示验证上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欧洲发生大战的威胁已大大减小,西欧各国都在压缩军事力量规模,减少武器装备采购量。
但另一方面局部战争仍在不断发生,为了确保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西欧各国仍需保持技术优势。鉴于海湾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和军备竞赛正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的趋向,西欧国家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将它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来,西欧国家在开发高新技术武器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绩,有的新技术已比较成熟。例如,在激光武器方面德国研制的二氧化碳气动激光防空武器的功率已达 50 万瓦,近期内可达 1 兆瓦。它可毁伤 10 公里内的飞机或导弹壳体,致盲 20 公里或更远处的光电传感器。
法国一直在研究反卫星激光武器技术,为保持其有限战略核力量的威慑作用作好技术准备。除激光武器外,英、法、德等国还在进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
在研究与发展工作中,目前一些西欧国家也像美国一样将重点放在研究与技术演示验证上。
通过先期技术演示验证确定技术可行性、可负担性和可生产性,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保持技术优势,并使新技术在需要时随时可投入实际应用。英国改变了传统的“快研制、快生产武器装备”的做法,制定了技术演示器计划,增加了技术演示的投资,将国防研究与发展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与技术演示验证上,而不是将所有的新技术都应用于型号研制和生产。
德国为避免由于军事技术发展迅速,造成大量列装的武器装备很快过时,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采取多研究、多搞技术储备、少生产的政策,重视研究高技术兵器,力求在研究所和国防部储备一系列先进的科研成果,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资金。
四、促进军用民用研究的结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冷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利用军事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日趋下降,民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需求的牵引作用日益突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由军事需求转为民用需求,在此情况下,西欧国家十分重视军用与民用研究的结合,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认为这是保障国防技术基础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法国把发展两用技术作为国防科技政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国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除核武器领域外,纯军事性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少,在当前国防科研经费日益短缺的情况下, 大力发展两用技术,特别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已成为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法国国防部责成武器装备部下属研究与技术局负责开发两用技术,它与有关工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协调人力和经费。
英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两用技术。英国国防部武器装备部所属国防研究与鉴定局与工业界已经或正在计划建立一系列两用技术中心,如结构材料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海洋技术中心、软件工程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机器人技术中心等。
国防研究与鉴定局认为,这样一些技术对军民两方面都同样重要,从研究一开始就吸收有类似技术需求的工业部门、学术界或政府其它部门组成联合研究组,按照优势互补、资金分摊、成果共享的原则共同研究开发,这样可扩大资金来源,并使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五、调整国防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0 年代末期以来,西欧主要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都不同程度地对国防科研管理体制或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改革。法、德两国对统管国防科研与武器装备采办的武器装备部进行了重大调整。
法国武器装备部增设一名负责工业与技术战略的副部长,新建工业与技术战略局、武器装备计划局、质量管理局和地面系统与情报局。德国先后经过两次调整,把装备部改称总装备部,最新一次调整将原来为加强预研工作而把它与型号研制分开的管理体制重新组合在一起,分设 8 个局,其中 5 个技术与武器装备局既管理预研又管理型号研制,以利于预研与型号研制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英国自 1990 年以来,分两次对国防部所属 12 个研究院进行了重大改革。除原子武器研究院外,把其余 11 个常规武器研究院合并组成国防研究与鉴定局,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实行“政府贸易基金制”,把政府拨款改为贷款,允许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对国防部的科研任务实行承包制,优先保证。各种试验设施和场站实行有偿使用,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这样就打破了这些科研单位长期分散和封闭的状态,把以往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吃皇粮”和单一从事国防科研的政府科研机构,逐步转变成为一个军民结合、自负盈亏、发挥整体优势、按商业化方式运营的经济实体,使之成为英国乃至西欧规模最大、最有活力的国防科研机构。
六、进一步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
西欧国家大多国小力薄,国防费及武器装备需求量有限,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上历来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冷战结束后,随着形势的缓和,国防经费的削减,西欧国家将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西欧国家间的合作列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政策。
西欧国家的国防科技合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纳入欧洲统一规划的国防科研合作项目,主要是指包括在“欧洲长期防务合作计划”(即“欧几里德”计划)中的研究项目。
(2) 各国之间根据共同需要达成合作协议的科研项目。
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武器型号研制方面的合作。这类合作项目数量繁多,已在进行和准备进行的较重大的合作项目就达 50 个以上,如:“欧洲战斗机 2000 ”(英、德、意、西班牙)、 NH90 直升机(法、德、意、荷)、“虎”式直升机(法、德)、 FSAF 未来地对空导弹(法、意)、护卫舰(德、荷、西班牙),护卫舰(英、法、意)、轮式装甲输送车和装甲指挥车(法、德),等等。
从发展趋势看,这类合作项目将与日俱增。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西欧国家除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外,还成立联合组织,如 1994 年欧洲 7 国(英、法、德、荷、西班牙、瑞典)成立了“欧洲航空研究机构联合会”,协调欧洲各国的航空科研活动,避免重复,提高效率,增强与美国的竞争能力。
此外,法、德两国国防部长还于 1993 年达成协议,筹建两国联合装备局,计划于 1996 年内开始工作,从政府组织上加强两国科研、生产的合作。
七、国防科技除了用于加强国防外,也为军品出口贸易服务
西欧国家由于本国武器装备需求量有限,仅从维持国防科研与军工生产这一目的出发,就需要出口大量军品,以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与采购工作在经济上能够负担。
特别是在缓和、裁军的新形势下,一方面,国内武器装备的需求量日益减少,而另一方面,国防科研耗资却日益巨大。在这种困境中,西欧人士更清楚地认识到,军品出口对西欧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仅靠国内少量订货,军工生产将无法继续下去,国防科研工作亦必然难以长久维持。以法国为例,国防部只资助 50 %的国防科研经费,其余部分必须通过出口军品获得。军品出口贸易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利害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依赖性已日益明显。
军品出口贸易需要国防科技为后盾;国防科技必须支持军品出口贸易,不仅为了给国家创造更多效益,也是国防科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国防科技工作同时要为军品出口贸易服务,具体说来也就是在武器装备研制中要兼顾到出口的需要, 国防科技要为提高出口军品在国际军贸市场上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为了扩大武器装备的国外销路, 英、法等西欧国家在发展武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办法: (1) 在确定战术技术要求和方案论证阶段就要考虑到这种武器系统除满足本国需求外还要适用于其他一些进口国,使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
(2) 一种武器系统除研制出供本国需要的型号外,又另外研制一种相应的“出口型”,以满足某些进口国的需求。 (3) 根据特定的订货国的要求,对原有武器装备作某些修改,以适应订货国的需要。西欧国家采取这些办法使其军品能适应进口国的特点和要求,对促进军品出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近几年来,英、法等国的坦克在中东市场上十分走俏,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坦克适应中东地区的特点。如英国的“挑战者 2 ”型坦克在中东沙漠地区试验结果表明,它比美国的 M1A2 坦克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能,更适宜于沙漠地区作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