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俄罗斯210型攻击核潜艇?俄罗斯
如果想要详细的看
俄罗斯210级潜艇
一。发展缘由与经过
70年代末,美国为挽回水下的劣势,开始研制第四代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即SSN21“海狼”(Sea Wolf)级。这一切自然瞒不过无孔不入的苏联情报机关的“眼睛”。 为继续保持自己的水下优势,苏联政治局和部长会议立即开会讨论,并很快作出决定:针对性的研制工作立即上马。当时部长会议要求苏联潜艇设计部门研制一型技术上达到或完全超越美国第四代攻击核潜艇的新一级攻击核潜艇。
老牌潜艇设计局“孔雀石”设计局(“孔雀石”设计局也被称作“第16中央设计局”,在前苏联国内则被亲呢地称为“马拉谢特”潜艇设计局,该局的前身是位于列宁格勒的第143船舶...全部
如果想要详细的看
俄罗斯210级潜艇
一。发展缘由与经过
70年代末,美国为挽回水下的劣势,开始研制第四代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即SSN21“海狼”(Sea Wolf)级。这一切自然瞒不过无孔不入的苏联情报机关的“眼睛”。
为继续保持自己的水下优势,苏联政治局和部长会议立即开会讨论,并很快作出决定:针对性的研制工作立即上马。当时部长会议要求苏联潜艇设计部门研制一型技术上达到或完全超越美国第四代攻击核潜艇的新一级攻击核潜艇。
老牌潜艇设计局“孔雀石”设计局(“孔雀石”设计局也被称作“第16中央设计局”,在前苏联国内则被亲呢地称为“马拉谢特”潜艇设计局,该局的前身是位于列宁格勒的第143船舶设计局,其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3月)接受了设计任务(当时另一家老牌设计局“红宝石”中央船舶设计局也接受了相同的任务)。
毫无疑问,两家设计局同时参加设计是带有竟标性质的,也反映出当年苏联海军在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上采用的是广泛比较、重点选择的稳健思想,以期获得最佳方案(当然两款设计被同时采纳,也是让参与者无法料到的)。
当年苏联强盛的国力,也为这种探索与尝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与物质保证,那是苏联/俄罗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岁月。
“孔雀石”设计局新艇的设计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于 1980年5月,由设计971“狗鱼”系列(也就是现在常指的“阿库拉”级)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戈•诺•切尔纳绍夫亲自操刀主持设计。
当时其竞争对手一“红宝石”设计局研制第四代多用途攻击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尤•诺•科尔米利村走的是渐进的发展方式,即在“M”级基础上发展新一代多用途攻击核潜艇,部分地、有选择性地采用最新的技术。
他和他的设计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苏联海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一级先进且可靠的核潜艇,并且节省经费和日后使用时的保养费用。
“孔雀石”设计局及其总设计师戈•诺•切尔纳绍夫却走的是相反的设计路线,即设计一型超出传统模式的多用途攻击核潜艇,而且更要大胆地采用新技术(“孔雀石”设计局向来如此,70年代前卫异常的“阿尔法”级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不是这样,苏联的核潜艇将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并占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孔雀石”设计局在设计该潜艇的草图和技术设计阶段,就已完成了一系列科研和结构实验,拥有了大量大深度、多用途攻击核潜艇的使用和建造经验 并得到苏联科学界的全力相助。
即便如此,“孔雀石”设计局还是小心翼翼地进行研制,毕竟艇的技术要求极高,许多指标都是设计局有史以来从没遇到过的。而苏联海军对该艇也抱有极大的希望,在拟定任务书时就明确规定,该艇的工作深度是“M”级的两倍,而最终应成为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以便掌握在大深度上战斗的使用可能性。
在该艇的建造、试验和试验性运行基础上,再更全面地拟定出各种不同用途下大深度航行的批量生产潜艇的设计要求。
“孔雀石”设计局在研制过程中遇到无数难题,其中第一个大难题便是大深度。要达到3000米的深度要求,关键是要完成和完善耐压壳体材料、耐压壳体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并同时进行陈力、动力及周期性负载的强度试验。
试验在1∶10、l∶2和实尺的舱室上进行。为了进行耐压壳体和设备能否顶得住这样大的外压试验,在潜艇建造厂中建造了三个专用的高压试验场。前两个用于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缩尺和实尺舱室的陈力和周期性负载的强度试验区,甚至包括在专门试验场的动态(也就是爆炸试验)试验分析,第三个则用于潜艇壳体的大分段外压试验。
经过反复多达数十次、甚至是上百次的试验后,“孔雀石”设计局才开始进行下一步具体的设计工作。
1991年底,“孔雀石”设计局结束了历经近十年的研制设计工作,期间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孔雀石”设计局出品的潜艇没有一型有长达10年的研制时间.只有“210”例外,可见研制困难之大。
经过前苏联海军复杂且认真的审查后,型号名暂定为210(意为ZI世纪的新一代核攻击潜艇)级,首艇于1992年初开始在著名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原来的402造船厂,现在被称作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联合体)建造。
可惜的是,由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经济上已无力负担其高昂的建造经费,加上建造技术要求极高,所以艇的建造进度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后拖。最后甚至有议员在议会质疑以目前俄罗斯经济和技术能力该艇能否建成,并要求拆除该艇的建议。
但在军方的强烈干涉下,财政困难的俄罗斯还是咬牙完成了该艇的建造,当然这与当年规定完成的时间晚了近 8年。“ 210”的后续艇第二和第三艘在1993和1994年开工,但财力不济的俄罗斯一直无法将它们完工,其它后续艇的建造计划都已经被冻结,什么时候解冻还不得而知。
〖文章来源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社区 ueFf〗
[[i] Last edited by hf6927hf6927 on 2004-08-12 at 12:36 [/i]]
二 。 艇型结构和主要性能
虽然俄罗斯官方并没有详细报道过“210”级的各种情况,但根据众多从非官方流传出来的消息来看,•“210”级是一型突破传统的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当然该级艇采用了许多前苏联和现在俄罗斯最新的研究成果。
自然,以前成功/失败的经验以及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都被一一吸取。
和外界想象的不同,和前苏联/俄罗斯拥有过的核潜艇一样,“210”级人外形上依然采用了良好的拉长水滴线型。
俄罗斯的核潜艇专家很清楚,拉长水滴线型的好处与优势以及几十年来的经验是不容轻易放弃的。“210”的凝首圆钝,光滑过渡到尖细的艇尾。艇的指挥台用壳布置在距首端艇长的1/4处,上面安装有各种升降设备,如侦察雷达、搜索潜望镜、搜索雷达、环形天线和高频通信天线等。
这些装备使用时从指挥台围壳内升起,不使用时全部下降收入指挥台围壳,有盖于自动盖住,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半点痕迹。另外,围壳两侧布置有水产环境传感器。因为采用了磁流体推进,因此艇的尾部为尖尾,没有好旋桨和舵。
从全艇的整体结构来看,“210”级继续沿用前苏联独有的双壳体传统,因此艇的抗沉性能是世界一流的。当潜艇潜在水下时,两壳体间的耐压水舱充满海水,两者之间将近有2米,这2米压载水舱无疑又是“210”的一层装甲,明显地增强了“210”级水下抗碰撞、抗爆炸和抗冲击的能力。
“孔雀石”设计局的设计人员称,当“210”在北极冰区上浮时,其艇身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穿透数米厚的坚冰层,而自身却不伤分毫。按设计局设计要求,当一枚带常规战斗部的轻型鱼雷(诸如美制W48型鱼雷)击中艇身中部时,鱼雷除了要击破艇的外壳,还要穿过很厚的压载水层,此时鱼雷已无力对耐压层构成多大的威胁了。
双壳体的抗损能力在冷战期间表现尤为突出,当年美苏核潜艇在北冰洋底经常发生碰撞,而这些碰撞基本都是前苏联核潜艇故意的。而碰撞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以美制潜艇受损严重、不得不浮出水面向己方紧急求救而告终。
而前苏联核潜艇则因为有双壳体保护,受损不大,因此可不慌不忙地继续潜航回基地修理。
在艇内,“210”级按苏联小分舱的设置一共分有8个耐压舱室,从前至后分别为武器舱、生活舱(在第2舱上方安装了集体逃生漂流救生舱.同时兼作艇员出入舱口)、指挥舱、巡航导弹舱、反应堆舱、辅机舱、主电机舱和尾舱(安装回流体推进系统)。
上述这些舱室都是按照保证不沉性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从理论上讲,艇的任何一舱进水时,是根本不会影响“210”级作战的;就是有三分之一的舱室被击破进水,该艇仍然可以在海面上漂浮几个小时,以让艇员有时间从容逃生或等待外界救援.其中第2舱即生活舱相当有特色,一共分成4层,由三层甲板田开。
最高层是集体逃生漂流救生舱,该舱可以将全艇的人员安排进来(当然是相当的拥挤);第二层是生活舱室,包括军官会议室和厨房;第三层是艇员居住舱;最底层是食品储藏室和淡水储存室。其实,这个舱是从前苏联“回”级上借鉴过来的,当年“共青团员”号就有这样的舱室,并在事故发生时起到了作用。
当然“210”上的这个舱是经过重大改良的,性能更加可靠,抗压更强,可在3500米的海底使用。
“210”级主要性能参数:水上排水量 7500吨,水下排水量 10700吨(也有消息称其水上排水量5880吨,水下8500吨),艇长121米,宽14.2米,平均吃水8.8米,水上最大航速18节,水下最大航速超过50节,最大自持力120天,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人员编制56人。
三 。 动力装置和推进装置
“210”级的最大看点当属其动力装置和推进装置。“ 210”级上装有1座新式的热离子核反应堆,这座反应堆是由俄罗斯“下新城机械工程试验设计局”花了近30年时间研制成功的,其热功率是以前“阿库拉”级的数倍。
和以前传统的反应堆相比,热离子核反应堆最大的好处是,其热离子系统由反应堆芯的大量热离子单元将热能直接转换成电能,而无需一回路、二回路热交换,更不需要蒸汽发生器。又由于没有高压、高温的环境,这种反应堆对设备所用材料的要求也大为降低。
而且这种反应堆还有着寿命长、重量轻、抗冲击能力更强等许多优点,具有传统核反应堆无法比拟的优势。
反应堆采用全新的电子监测系统进行综合检测、操纵和控制,高度自动化和电脑化,有自动告警、紧急自动停车和自测能力。
因为有了这型反应用堆,令“210”级艇的水上最大航速达18节,水下最大航速达到50节以上。艇上还配备有2套柴油发电机组和2组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组可保证潜艇在应急和事故状态下的辅助用电,同时还能推动潜艇应急航行。
机组提供的电能确保反应堆冷启动以及必要时向蓄电池充电。
与热离子反应堆一样,“210”另一项令人注目之处当属“磁流体推进”系统。所谓“磁流体推进”,就是将电能转换成脉动磁场,而脉动磁场在管道里产生行波,海水在管道前被吸入,于是由电磁产生的行波向后推斥海水,从而产生推力。
这种推进方式的优点是推力集中、无空泡、无机械噪声,增强了潜艇的隐蔽性。
前苏联一直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早在80年代,前苏联就试制了实验艇,用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实验。“ 210”辅机舱装有 2台给磁流体推进器供电的主发电机和2台供设备及照明用电的辅助发电机,在机舱后部设有消音器,甲板下设燃料油、润滑油箱、冷却海水泵以及压载水舱。
在最后一舱装有液氦制冷装置,推进器的直接或备用操纵设备以及一台12环直流螺旋型超导磁流体推进器。磁流体通道前后端分别设有海水吸入导流管和喷水导流管。吸入口呈卵圆形,设在艇体外壳上,喷管出口则穿过艇尾壳体。
当磁流体推进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与艇体平等流动的海水在接近艇体12个(左右各分列6个)卵圆形导人口时,会转变方向进入平弯曲的进口管道系统,然后经导流器进入磁流体的螺旋通道。在强大的电磁作用下,海水旋转着向后高速运动,再经出口导流器变为平行水流后通过喷口向艇尾喷射,推动潜艇前进。
由于12个螺旋型磁流体推进器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因此任意改变其中几个推进器的推力大小,即可改变潜艇航行状态,实现左转、右转、上浮、下沉等运动姿态。“ 210”有了磁流体推进系统,可以调节水流的大小和方向及控制喷水速度和方向,所以“孔雀石”设计局不仅取消了螺旋桨,而且还取消了所有的舵,只保留了用于保持动力稳定性的稳定翼。
四 。 攻击力
“210”级的主要作战使命是搜索与跟踪敌方的战略核潜艇与航母,以便一旦爆发战争就立即击毁这些高威胁、高价值的目标。此外,它还可执行反舰、对地攻击与布雷等任务,所以其装备的武器种类繁多,载弹量大,单艇作战威力十分强大。
“ 210”装备的武器种类有53型、65型鱼雷,VA-111型“飓风”超空泡超高速鱼雷和先进的PKM一1、KPM型火箭上浮定向攻击水雷、SMDM自航式沉底水雷,SS-N-ZI型巡航导弹,“俱乐部”-S 系列导弹,SS-N-16 型与SS-N-15型反潜导弹等。
另外,更先进的超高速鱼雷和新一代超音速远程巡航导弹与反舰导弹也是该艇的标准装备,通常前者携带的标准数量为8枚,执行任务时视情况增加或减少。在发射装备的布置方面,该艇的发射装置仍然设在艇首,其左右舷各有4具650毫米多用途发射管,可发射各种制式鱼雷和反潜导弹,亦可以用作布雷。
在指挥台围壳后的第四舱为巡航导弹舱,共拥有24具发射装置,每具可装载一枚导弹。
“ 210”级最大武器装载量为 5 0枚,除了发射管内正常装载外,舱内一般可放置22枚65型鱼雷和20枚53型鱼雷,如果装载导弹的话则必须相应减少鱼雷的数量。
执行布雷任务时,最多一次可携带各型水雷80枚。指挥台围壳内还装备了8具“针”式垂直发射式潜射防空导弹系统。
“210”级艇艏两侧装有4具650毫米的多用途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艇上配备的众多武器均由这8具多用途发射管发射或布放。
如果要发射和布放533毫米武器的话,只需在原来的650毫米发射管内套上特制的鱼雷衬套就可以了。需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艇按前苏联的传统依然装备了快速装填装置,管内武器发射后能够很快地再次装填,所以“210”级武器再次发射效率要优于西方潜艇。
这种多用途液压平衡式发射装置允许艇在任何下潜深度上发射,也可以在艇的任何速度下发射。此系统也可以进行任意发射管的组合齐射。与气动式发射系统相比,液压平衡式发射管可以实现大深度发射,且隐蔽性较好。
缺点是结构复杂、重量大、造价昂贵。
“210”级在艇艏设有一个专用的鱼雷装填口。自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起,苏联核潜艇在艇艏均增设了一个专用的鱼雷装填口,距水线较高。由于苏式核潜艇的鱼雷舱设在艇艏,其上层鱼雷发射管管口紧贴水面,而装填进舱的鱼雷所产生的力矩较大,会使潜艇艏部吃水发生变化。
在码头装雷时,为避免造成舱室进水,潜艇就必须进行浮力调整,这必然会降低装雷的速度与效率,所以专用鱼雷装填口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
“ 210”有多种巡航导弹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是潜射型PK-55“石榴石”(SS-N-ZI)。
PK-55相当于美国的“战斧”。从作战使命上讲,它的出现使苏/俄海军的第三代攻击核潜艇己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攻击型核潜艇,而成为多用途核潜艇。
PK-55于1982年试飞成功,并于1986年底配备核动力攻击潜艇。
早期型号携有一枚当量为20万吨级的核弹头,发射重量1.4吨;导弹全长 6.04米,弹径 0.51米,翼展 3.1米,最大射程2400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具小型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为0.78马赫,飞行高度为200米;采用地形跟踪方式飞行;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十数字地形匹配制导,与美国的“战斧”早期型一样。
PK-55 的外型、原理及性能极像“战斧”,因此西方给起了个绰号叫“战斧斯基”。苏联/俄罗斯随后又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改型弹的弹长加大到8.09米,发射重量增至1.7吨,最大射程3000千米。该弹可从“210”的鱼雷发射管发射。
由于PK-55配备的是核弹头,其使用必然受到极大限制。目前,俄罗斯研制的“俱乐部一S”导弹系列的3M-14E型陆攻巡航导弹,使“ 210”级具备了对陆地目标进行远程常规打击的能力。它还可用3M-54E、3M-54EI飞航式反舰导弹对敌水面舰艇进行远程打击。
另外,更先进的“宝石”远程型也是“210”的另一个选择,它的最大射程达到3000千米,在进入高目标还有1/10的距离时将进行超音速飞行。直至击中目标。为躲避敌防御系统的攻击,它可以作高过载机动,500千克的装药足可以让敌万吨级战舰失去战斗力甚至沉没。
神秘的SS--N-30型远程巡航导弹据说是 SS-N-21的代替者,相关的开发工作超过15年、该导弹在外形上只有 SS-N-ZI的 5分之1,由于30型采用了隐身设计,被发现的概率只有21型的六分之一。
设计局称该型导弹可以2.5倍音速进行全程飞行,因此被攻击方很难发现,就算被发现也很少有时间反应,更谈不上防御了。该型眼下共有2类,一类是反舰型,另一类是对陆攻击型,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弹头和制导系统。
“210”配备的是俄罗斯新一代超高速鱼雷,一共有两型,一型为轻型鱼雷,它可以用40节的速度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立即以高达300节的速度攻击目标;还有一型是刚研制成功的重型鱼雷,其速度破天荒地达到500节,可以相信没有什么被攻击目标可以逃过它们的致命一击!
航速之所以会如此之高,是由于这种鱼雷在发射后全程航行都在超空泡场中,因此根本不会有水的阻力。
打个比方说明一下,发射一枚西方最高航速为40节的普通鱼雷攻击一个8千米外的水上目标,需要时间为6.48分钟。而俄超高速鱼雷仅仅需要1分钟左右,被攻击目标不要说反应就是连发现时间也没有。西方的相关项目研制了数十年,到了今天却还是在实验室里,差距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上述大部分武器都是俄罗斯第三代潜艇使用多年的成熟武器,无需为在深水条件下使用再进行改进和完善。纵观现今西方在役或在研制的各型攻击核潜艇,没有一型拥有像“210”这样强悍的攻击力,就是美国海军的“海狼”级也不例外。
五 。 隐蔽性
从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V级/671型开始,苏联设计师就格外重视潜艇的隐身性能。到了第三代,苏联核潜艇的隐身性能已可与西方潜艇比肩。而随后的改进型号则超过了西方,并一直保持到美国“海狼”级的出现才打破俄罗斯一家独霸的局面。
但随着“210”级的下水,隐身性的天平完全向俄罗斯这边倾斜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孔雀石”设计局开始研制“21”级时就对安静性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花费的精力和心血之大外人很难想象。可以说该级艇上集中了前苏联/俄罗斯多年来在降噪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最新成果,许多其它艇没有采用的消声措施它都采用了。
为了隐蔽性,“孔雀石”设计局甚至不惜增大排水量以安排众多的减振降噪项目,对艇的外形、总体布局、设计选择、隔敷振措施、管路降噪、材料使用以及敷设消音瓦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考虑了安静化的要求,在艇的外形上采用了潜艇最佳的拉长水滴形线型,这种艇型能有效地降低流体噪音。
根据前苏联研制第三代艇的经验,“210”所有构件都在实验室经过激振实验,以避免潜艇产生总振动与局部振动。
为增加敌方探测难度,俄罗斯不惜代价,使“210”艇的两层艇壳全部采用了具有高强度低磁性特点的钛合金材料,用目前世界上的侦测装置,只有在很近的距离上才能探测和跟踪到“210”级,如果在战时,对方很有可能已被“210”击中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210”采用的钛合金
为俄罗斯新一代钛合金,其性能远远超过以前品种。用这种钛合金制成的双壳体保证“210”级有3000米的工作深度,而极限下潜深度更是达到4000米,这样的深度更进一步增加了潜艇的隐蔽性.潜深越大越有利于潜艇借助各种水声跃层隐蔽自己,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敌反潜兵力探测、跟踪的难度。
这样的大深度使世界现役及在研制的任一反潜武器对其都无能为力。
根据俄罗斯报纸的披露,“210”级后续艇将不再使用钛合金(毕竟这种材料太贵且稀少),而是采用新一代的特种材料来代替。这种新材料是圣彼得堡一家材料研究院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的,其消磁效果与耐压等各方面都等同或接近于钛合金。
当然最重要的是该材料的价值是钛合金的几分之一,加工难度也远比钛合金容易得多。据说这种新型材料能让“210”在5000米的海底行动自如!
为降低流体噪声,艇体外表面设计得非常光滑,没有任何突出体暴露。
潜艇必需使用的导缆钳、系缆桩等一些外露装置,都能降至艇体内,并有活动盖板封闭,以减少涡流。为减少潜艇常有的孔穴涡轮噪声,“210”级艇体上基本没有开孔,艇的两舷仅仅只有十多个集中的带有栅状条缝的方形流水孔。
这些栅状的条缝也是可以开闭的,需要时开启不需要时关闭。
艇必备开孔如通气孔、主压载舱进水孔、艏部水平舵部位艇体开孔等均设计了能自动启动关闭的活动盖板,因而当活动盖板关闭后,从艇的外观上是根本看不到开孔的,从而有效降低了艇体的水流噪声。
并且该艇指挥台围壳与艇体的交接处运用了弧形圆滑过渡,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困壳与艇体间流体干扰并降低阻力和噪声。
另外,该艇指挥台围壳是俄罗斯现役核潜艇中最小的,在外形上与战斗机水滴形座舱非常相似,但更小更呈流线形。
这样的指挥台围壳无论在艇处于水下何种航行样式,以何种速度航行都能将不利的因素减到最少,如水下高航速时将会产生噪声、阻力以及涡流,减弱了围壳与艇体之间负压引起的马蹄涡,减少了涡流噪声。此外,这种围壳在艇高速回转时能减少横倾角。
当然,俄罗斯的许多潜艇设计师更希望取消潜艇指挥台围壳。
“ 210”级外表面全部敷设有一层厚厚的消声瓦,这种消声瓦为俄罗斯最新一代消声瓦,厚约80厘米~150厘米,长宽为90厘米~85厘米,由合成橡胶制成,其结构分为两层,外层为实心固体,内层设置了各种尺寸与形状的孔洞。
该种消声瓦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声波,又能隔绝和降低本艇的噪声。有报道说,俄新一代消音瓦可使西方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下降50%~75%,自身的噪声降低20分贝以上。
为减小机械噪声,艇上机械设备都经过严格选型,大量采用低噪声设备。
设备安装时,为防止机械振动向艇体传递,大量采用浮筏技术,即将多个机械设备紧凑地布置在一个统一的筏体上,筏体通过隔振器柔性地支撑在艇体上,这种浮筏隔振效果好、重量和体积也比双层隔振基座小。为抑制结构振动,在浮筏上、动力装置的基座上、动力舱甲板和隔壁上大量敷设了约束阻尼材料。
为减小管路噪声和振动,管路和艇体、管路和设备相连处均采用局部降噪措施,如接心挠性软管、阻尼复合管、套袖管及消音器等。管路的支撑和固定一律采用阻尼支架,从而大幅度消减管路振动向艇体传递。
面对动力装置发出的强噪声,设计人员特意选择了一型“热离子”反应堆。
此种反应堆由著名的“下新城机械工程试验设计局” 费时30年才研制成功,除了基本没有噪声外,功率也大得惊人,可保证“210”有 50节的最高速。
此外,潜艇还采用了新型的有源消声技术,即在空气噪声较大的位置,针对该处的空气噪声特征装配了一种反音响声源系统。
此种系统能发出与原空气噪声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响,以抵消该处原来的空气噪声,达到安静的目地。
对于以前螺旋桨产生的高强度噪声,“孔雀石” 设计局特意为“ 210”级安装了磁流体推进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螺旋桨噪声的问题。
运用了上述如此众多的降噪措施后,“210”级的安静性远远优于“海狼” 也就不足为奇了(俄有消息称,“ 210”的噪声连 8 0分贝都没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