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第一次主动提出合成杀虫农药在哪一年?

第一次主动提出合成杀虫农药在哪一年?

全部回答

2014-01-08

60 0
    1925年,瑞士化学家保尔·赫尔曼·米勒开始了合成杀虫剂的研究。有一天,米勒接到他的妹妹从奥尔坦家乡寄来的信,从信中得知,家乡又闹起了严重的虫灾。米勒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起的中国人的名言“以毒攻毒”,决心要发明一种威力超群的杀虫剂,帮助乡亲们消除虫灾。
   理想的杀虫剂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性质呢?他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他认为,理想的杀虫剂应具备以下 7个条件:一是对昆虫有剧毒;二是中毒迅速;三是对哺乳动物和植物无毒或只有微毒;四是无刺激性,没有气味或仅有微弱的气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五是毒杀范围应当尽可能广泛,包括尽可能多的节肢动物;六是具有长效,即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七是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按照这些要求,摆在米勒面前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合成新的杀虫剂从事化学合成的研究;二是检查合成的新药是否具有杀虫效果,即从事生物学实验。 3 年过去了,他合成了许多化学药物,但这些药物往往要在喷洒后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起到杀虫作用,中毒过程太缓慢了。
    同行们劝他别再钻牛角尖儿了,他自己也承认,要找到一种好的杀虫剂确实不容易。难道能因此半途而废吗?他实在不甘心,想到乡亲们受虫害的痛苦,想到“以毒攻毒”的名言,他决定咬紧牙关,继续进行试验。
   米勒知道,一些农药公司制造的杀虫剂是蛾类胃毒剂,也就是随着食物被害虫吃进胃里之后才能起杀毒作用,所以,这种胃毒剂不能用来防治带菌的虱蚤等,因为虱和跳骚吸食人或畜的血液,不会把药物吃进胃里。
    为了对这些害虫也能杀灭,他竭力想寻找一种触杀剂,也就是说,虫子一接触到药物,它就能穿透昆虫体壁,起到毒杀作用。 米勒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一天,他看到了双苯基三氯乙烷的制备方法,这就使他从氯代甲基的毒性出发,进而想知道三氯代甲基的触杀效果。
   1939年 9月,米勒正式公开了他的研究成果:新型的杀虫剂对家蝇有惊人的触杀作用。  随后,他又制备了这一药物的各种衍生物,终于合成了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即威力超群的DDT。
   DDT 的化学结构是由苯环和三氯乙烷基构成的,其中苯环是致毒部分,三氯乙烷基是指溶性部分,它对害虫几丁质层的高度亲和力,能使DDT 透过体壁进入虫体,起到触杀作用。   DDT发明后,化工界对他的发明视为奇谈怪论,但当他们把生产DDT的化学方程式细细审查之后,便不得不称绝。
  瑞士政府将这种新型杀虫剂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结果非常成功。 DDT 的触杀效力被承认了,但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贵,它还不能被普遍推广。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改进,1942年才正式投放市场。
  1943年,美国农业部进行了试验,也证实了DDT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1943年10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斑疹伤寒在意大利南部港口那不勒斯流行起来,这种病是由虱子作媒介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
  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让人们全部脱掉所穿的衣服,将其焚毁,再换上新衣服是难以做到的。  于是,有人想到了DDT,用它来毒死虱子! 1944年1月,在那不勒斯开始大面积使用DDT,无论军人还是老百姓,都要排起队来喷洒DDT溶液。
  3周之后,虱子被彻底消灭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止了斑疹伤寒病的流行,从而有力地显示了DDT 在防治斑疹伤寒及由其他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方面的重大功效,从此,DDT名扬世界。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农业科学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环境学
建筑学
工程技术科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心理学
物理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