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篙药是什么样的?
臭蒿图 臭蒿图
学名:Artemisia hedinii
藏药名:桑子那布
拼音名:Chouhao
英文名:HERBA ARTEMISIAE HEDINII
书页号:C1-81
标准编号:WS3-BC-0081-95
本品为菊目,菊科,蒿属植物臭蒿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采收,除去老茎枯叶,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
【性状】: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直径2~10mm,中空或有髓,表面黄绿色至浅黄棕色,具纵棱,有残叶柄和花序的枝。叶卷曲皱缩,暗绿色至棕红色,完整叶为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 花序半球状,直径3~4mm,密集成复总状...全部
臭蒿图 臭蒿图
学名:Artemisia hedinii
藏药名:桑子那布
拼音名:Chouhao
英文名:HERBA ARTEMISIAE HEDINII
书页号:C1-81
标准编号:WS3-BC-0081-95
本品为菊目,菊科,蒿属植物臭蒿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采收,除去老茎枯叶,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
【性状】: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直径2~10mm,中空或有髓,表面黄绿色至浅黄棕色,具纵棱,有残叶柄和花序的枝。叶卷曲皱缩,暗绿色至棕红色,完整叶为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
花序半球状,直径3~4mm,密集成复总状,苞片3层,外层船形,膜质较宽,边缘褐色;花小,管状,紫 臭蒿
臭蒿(6张)红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矩圆形,长约1mm,棕褐色。体轻。质软。气特异,味苦,辣,微有清凉感。
【炮制】:除尽杂质。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退黄,消炎。用于“赤巴”病,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
【用法与用量】:2~3g;外用鲜品适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在《中国植物志》上,记载了民间叫“臭蒿”的植物并不止一种:这里主要介绍 臭蒿 Artemisia hedinii、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这三种均在菊科蒿属之内的植物。
2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1-5cm,直径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绿黄色至浅黄棕色,具多条纵棱有残叶柄和花序的枝。叶卷曲皱缩,暗绿色至棕绿色,完整的叶为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
花序半球状,直径3-4mm,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层,外层呈船形,膜质较宽,边缘褐色;花小,管状,紫质较宽,边缘褐色;花小,管状,紫红色或浅黄棕色。瘦果长圆形,长约1mm,棕褐色。体轻,质软。
气特异,味苦,辣,微有清凉感。以色暗绿、叶多、花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圆形或圆多角形,有10多个棱脊。表皮细胞1层皮细胞1层,扁平长方形、方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整齐,切向延长,外侧和内侧细胞壁较厚,外被角质层。
皮层较窄,由6-10多层江壁细胞组成,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则形,切向延长,在纵棱处厚角组织发达。内皮层明显,为1列类长方形、多边形或方形的细胞,切向延长,可见凯氏点。中柱鞘纤维束发达,呈半圆形或帽关,断续排列成环,每束由100多至200多个纤维组成,木化,纤维有的胞腔小,有的胞腔稍大。
维管束外韧型,24-40(-43)多个,断续排列成环,在棱脊内方多维管束稍大,韧皮部狭窄,韧皮薄壁细胞开状不规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径几排列成数行至10数行,木化。木射线由1-2列薄壁细胞组成,靠近髓部有维管束鞘纤维束,髓细胞类圆形,微木化,有的髓细胞可见多数壁孔,近中心髓细胞的壁较薄。
中心髓腔较大,较嫩的茎中心髓空小或无。
粉末特征:黄褐色。中柱鞘纤维多见,常为成束的断节,有两种,壁稍薄者,平面末端渐尖或稍钝圆,长327-1460m,直径15-25μm。另一种纤维壁厚,偶见,长10-844μm,直径3-9μm。
花粉粒较多见,圆球形或近于形,极面观三裂圆形,直径26-28μm,萌发孔3,萌发沟3,外壁稍厚,表面有点状纹理,不明显,膜孔有的呈沫状突起。导管较多。主为肯绷纹孔,赤有梯纹,螺纹,直径8-28μm。
茎表皮细胞表观呈长方形或长纹锤形,细胞中可见颗粒状物质,有的表皮细胞有气孔,为不定式苞片组织碎片,易见,淡黄色或淡紫红色,表皮细胞表观类长方形、长纹锤形或长状三角形。花瓣裂片表皮细胞少见,呈纺锤形、类方状多角形,壁明显增厚。
腺毛较少见,主要存在于总苞先端,花瓣基部及叶上,总苞及叶上的腺毛多无明显的柄,头由2-4(-6)-8个细胞组成,腺头直径28-50μm,花瓣基部上的腺柄明显可见,2-6个细胞组成,排在两列。非遥毛,偶见,为本字毛。
存在于叶下表皮,单细胞头柄为5-6个细胞组成,渐近基部细胞渐小,常存在于叶及苞片中,叶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1]
3植物学植物学上的臭蒿-《中国植物志》
臭蒿 Artemisia hedinii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海定蒿(俗称),牛尾蒿(甘肃),“乌母黑一沙里尔日” (蒙语名),“桑子那保,,(藏语名),“克朗”(四川西部藏语名)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臭味。
根单一、垂直。茎单生,稀少数,高15-60厘米,细,有时稍粗。基部粗达0。6厘米,紫红色,具纵棱,不分枝或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4-8厘米;茎、枝无毛或疏被短腺毛状短柔毛。叶绿色,背面微被腺毛状短柔毛;基生叶多数,密集成莲座状,长椭圆形,长10-14厘米,宽2-3。
5厘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每侧有裂片20余枚,裂片长1-1。5 厘米,宽0。5一1厘米,再次羽状深裂或全裂,小裂片具多枚栉齿,栉齿细小,短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2-3毫米,宽0。2-1毫米,齿尖细长,锐尖,叶柄短或近无叶柄;茎下部与中部叶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4厘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裂片5一10枚,裂片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
3-1。5厘米,宽2-4毫米,每裂片具多枚小裂片,小裂片两侧密被细小锐尖的栉齿,中轴与叶柄两侧均有少数栉齿,中肋白色,略隆起,下部叶柄长4-5厘米,中部叶柄长1-2厘米,基部稍平展,半抱茎,并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渐小,一回栉齿状羽状分裂。
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5)毫米,在茎端及短的花序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披针形,背面无毛或微有腺毛状的短柔毛,边缘紫褐色或深褐色,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卵形,近膜质或膜质,无毛;花序托凸起,半球形;雌花3-8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短,微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外面有腺点。
瘦果长圆状倒卵形,纵纹稍明显。花果期7-10月。
产内蒙古(西南部)、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西藏等省区;青海、西藏常见。
青海、甘肃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除湿之效。
此外,还用作杀虫药。
4同名异种同名异种的“臭蒿”-《中国植物志》
1、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别名:臭蒿、安吕草(江苏),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 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
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 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
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
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
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
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产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 ,香豆精(scoparone) ,咖啡酸 (caf feic acid) 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
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capillione) 、茵陈滞(capillene) 及茵陈素 (capillarin) 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
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
2、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本草纲目)
别名:草蒿(神农本草经),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日华本草),犱蒿(蜀本草),黄蒿(俗称),臭黄蒿(内蒙古),茼蒿(山西),黄香蒿、野茼蒿(江苏),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鸡虱草(江西),黄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广东、海南岛),苦蒿(四川、云南)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
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时背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厘米,宽2-6厘米,绿色,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片5-8(-10)枚,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的深裂齿,裂齿长1-2毫米,宽0。
5-1毫米,中肋明显,在叶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厘米,基部有半抱茎的假托叶;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
头状花序球形,多数,直径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狭长椭圆形,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宽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花不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
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遍及全国;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3000米地区,西藏分布在3650米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渍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