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种地貌名称
花岗岩地貌 常见有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前者多由穹窿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常具有红色风化壳,在风化壳剥蚀去后,则露出球状石蛋,成馒头状岩丘,形态独特,是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在我国东南部、南岭山地常见。 后者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高峻,岩石裸露,沿垂直节理、断裂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以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崎深壑,如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就是由岩株形态的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当四周软弱的砂、页岩等被剥蚀去之后,形成峭丽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形,在奇松怪石的装点下如云间仙境。 熔岩地貌熔岩地貌 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以石龙熔岩地区最为壮观。所谓石龙,是火山喷发时,巨大的熔岩流向河...全部
花岗岩地貌 常见有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前者多由穹窿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常具有红色风化壳,在风化壳剥蚀去后,则露出球状石蛋,成馒头状岩丘,形态独特,是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在我国东南部、南岭山地常见。
后者多由岩株构造的花岗岩体组成,地势高峻,岩石裸露,沿垂直节理、断裂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以及流水切割,形成奇崎深壑,如著名的风景区黄山就是由岩株形态的花岗岩侵入体形成的,当四周软弱的砂、页岩等被剥蚀去之后,形成峭丽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形,在奇松怪石的装点下如云间仙境。
熔岩地貌熔岩地貌 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以石龙熔岩地区最为壮观。所谓石龙,是火山喷发时,巨大的熔岩流向河谷低处倾泻一直延伸到17公里以外,冷却后形成长龙似的熔岩,当地群众称之为石龙。石龙熔岩外貌奇特多样,有蟒蛇状石龙熔岩,有绳状石龙熔岩,有树根状石龙熔岩,有面包状石龙熔岩,还有扁平状石龙熔岩等等。
至于石龙熔岩的微地貌就更多。有波纹状的;有酷似假山或馒头的翻花石;有熔岩流平台;有熔岩流岩壁;有熔岩流广场;有形似巨蟒、蜥蜴、犀牛角、蛤蟆、蘑菇等的熔岩流。至于石龙熔岩中的熔洞更是五花八门。有“水帘洞”、“仙女洞”等。
洞内有多种形状和颜色的“冰瘤”。 熔岩台面上还有一种外观十分好看的“石塔”,有二三米高,这是由层层熔岩盘叠而成的“喷气锥”,多成串分布。在石龙熔岩上有几百座喷气锥,构成了玲珑的石塔群。喷气锥下粗上细,中间有一气孔,一般认为这是熔岩流经裂缝冒气的地面时,熔岩被破坏,堆在气孔的周围而形成。
有的喷气间断,形成喷气碟,更加美丽壮观,宛如正在开放的蔷薇花和牵牛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 石沟 石林 溶洞 地下河等。
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 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海岸地貌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雅丹地貌 是一种风蚀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风化土堆群”。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从此Yardang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 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
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