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说的上品、中品、下品,这三品在世间人是什么位置?
九品是佛教名词,极乐世界之四土,每一土中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如是层层无尽,品位亦无尽也。 以下所说九品之相,是将四土九品合而论之,非指一土中之九品也。 下品下生 若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后乃改悔,发心念佛。若信愿具足,念佛之时心多散乱,妄念纷飞,谓之散心念佛,是下品下生之相,以五逆恶障故,不能摄心为戒,障于禅定,故心多散乱。 对治散乱之法,可用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 下品中生 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虽已破戒,却不生惭愧,遮掩破戒,不净说法。说法是善,破戒是恶,故成杂毒之善。后乃改悔,发露忏悔,发心念佛...全部
九品是佛教名词,极乐世界之四土,每一土中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九品之中每一品中又各分九品,如是层层无尽,品位亦无尽也。 以下所说九品之相,是将四土九品合而论之,非指一土中之九品也。
下品下生 若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后乃改悔,发心念佛。若信愿具足,念佛之时心多散乱,妄念纷飞,谓之散心念佛,是下品下生之相,以五逆恶障故,不能摄心为戒,障于禅定,故心多散乱。
对治散乱之法,可用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 下品中生 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虽已破戒,却不生惭愧,遮掩破戒,不净说法。说法是善,破戒是恶,故成杂毒之善。后乃改悔,发露忏悔,发心念佛,念佛之时,若干句中,不夹杂妄念,谓之成片念佛。
此时散乱渐少,定力渐增,正在念佛之时,时而散乱,时而成片,是下品中生之相。《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四》云:“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纯一无杂是定,此人以破戒故,障于禅定,故仅能成片。以说法故,集积善功,故高于下品下生中人。
若欲更高品位,当严持净戒,极力忏悔。 念佛之人,贵在持戒,律净双修最为稳当,如比丘犯四根本戒,是波罗夷罪,不通忏悔,人天无分,何况涅槃。唯净土法门有胜义方便,因念佛故,得生西方,可下品中生,如《观无量寿佛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
”偷僧祇物是破盗戒,不净说法是指破淫戒人而为他人演说佛法教义。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但是此人修念佛法门,故得下品中生,此是净土胜义方便也。若修余门,则不通忏悔,必堕地狱矣。 下品上生 若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后善根成熟,自省改悔,发心念佛。若信愿具足,正在念佛之时,从头至尾毫无散乱,心存 正念,除佛号外所有妄念皆不生起,不念佛时则心仍散乱,如是念佛谓之成段念佛,是下品上生之相。 总而论之,下三品中皆是不善众生,是谓下根凡夫。
下根之中又分三根:一、下下根,造上品五逆十恶者是下下根人,下下根念佛时,从始至终皆有妄想,是谓散心念佛,属下品下生; 二、下中根,造中品十恶者为下中根人,下中根念佛时,时而散 乱,时而成片,是谓成片念佛,属下品中生; 三、下上根,造下品十恶者为下上根人,下上根人正念佛时,便全无妄想,不念佛时,妄想又起,是谓成段念佛,属下品上生。
祈勉励。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下品十善,行世仁慈,恪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性调柔善,不简自他是非人我,见物遭苦慈心救之,虽不曾闻佛法,但其心其行暗合佛教五戒,属世俗善。
此人若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信愿具足,念佛之时贪心不起,是中品下生。 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此位中人,能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但仅以一日一夜持戒功德,戒香薰修,由戒生定,念佛之时嗔心不起,是中品中生。 中品上生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此位中人,能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无论重戒轻戒,严持不犯,毕命为期,非仅一日一夜。
若不慎犯戒,立即忏悔,不使罪业超过一日一夜,如是戒香功德,熏修禅定,故念佛之时痴心不起,是中品上生。 结而论之,中三品中皆是善人,与《佛说无量寿经》中下辈齐,此中分三根:一、中下根,合于五戒世间八德者,是中下根人,又名世间善人,中下根人念佛之时贪心不起,可中品下生。
二、中中根,若一日一夜不犯诸戒者,是中中根,又名小乘下善凡夫。中中根人念佛之时嗔心不起,可中品中生。三、中上根,若一生不犯诸戒者是中上根人,又名小乘上善凡夫。中上根人念佛之时痴心不起,可中品上生。
复次,中三品中,仅是伏住贪嗔痴,而丝毫未断,是名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论,属凡圣同居土,以圆教论,属五品观行位,为外凡位也。以三昧论,属凡夫念佛三昧。 上品下生 若有众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自利利他之无上菩提心。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虽是大乘下善凡夫,但是,念到断见惑,是圆教初信、别教初住位。念到断思惑是圆教七信、别教七住位,此时证入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者,已断见思二惑,故不为见思二惑所扰乱耳,是为上品下生,以三昧论,属二乘念佛三昧。
以四土论,属方便有余土。若仅断见惑,思惑未断,则仍属凡圣同居土。 上品中生 若有众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或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或不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善解义趣,于第一义空之理,深信不疑,心不惊动,不谤大乘。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虽是大乘中善凡夫,能念到断尘沙惑伏无明惑者,是上品中生,在圆教八信、九信、十信位,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八信断三界内尘沙,九信断界外尘沙,十信伏无明,仍属方便有余土,仍属事一心不乱,亦可名相似理一心不乱。
以五位论,属资粮、加行二道。仍是内凡位。 上品上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即是发菩提心,又能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则净业三福具足。虽是大乘上善凡夫,但念佛之行,能念到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是上品上生,是名理一心不乱。以三昧论,属菩萨念佛三昧。在圆教初住至等觉位,计四十一位次也。以四土论,属实报庄严土。
以五位论:属见修二道。初住为见道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计四十一位次为修道位也。 总而论之 上三品中,也有三根:一、上下根,发菩提心,半信因果者是; 二、上中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或读诵大乘,或不诵大乘者是; 三、上上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者是。
仁者善思之。 理一心不乱,若言悟入,即大势至法王子所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谓,若言证入,即是上品上生。凡夫之心(圆教十信位以下皆名凡夫,其中五品观行位以下为外凡,初信至十信为内凡),因无明覆蔽,不得开显如来秘藏。
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无明如暗,是日出,群暗消,称洪名,无明灭,故念佛能豁破无明,开显如来藏心,此如来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无明断尽,证入常寂光土,究竟成佛。
谓之究竟位。 《要解》云:“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二边”指空有二边,理一心不乱,不为空有二边所扰乱,全归中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来一切种智海),《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
”是理一心不乱境界也。亦即正念佛时,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众生相,中无寿者相,虽离四相,但是,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句句清楚,念念不断,心心无间,是名理一心不乱也。 《疏钞》云:“理一心者,念而无念,即实相也。
”《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五》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
”《华严经》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正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之理一心不乱境界也,以三昧论,是菩萨念佛三昧也。 或曰:“四禅八定,次第分明”,吾则曰:“九品四土,位次炳然”,四禅八定,不了生死,九品四土,一生成佛,上之则等觉菩萨,如文殊,普贤尚发愿求生净土,下之则五逆十恶,亦可立登九品,故《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矧弥陀接引,释迦劝进,吾辈凡夫,何甘落后?当勤精进,踵文殊普贤贤之芳踪,秉释迦弥陀之遗教,信愿持名,依教奉行,堪称如来第一弟子,众生第二导师也,祈上求。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