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不是‘晚餐’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这句话是西方的谚语,考虑中世纪西方的生活习惯,早餐和晚餐都是简单吃点,只有中餐才是他们的主餐,所以谚语也用午餐做比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涉及经济品(Economic good)与非经济品(non-economic good)得问题,只要是被人需求且稀缺得物品就是经济品,有价格 。
(2)出自 《圣经》
有个故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招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 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全部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这句话是西方的谚语,考虑中世纪西方的生活习惯,早餐和晚餐都是简单吃点,只有中餐才是他们的主餐,所以谚语也用午餐做比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涉及经济品(Economic good)与非经济品(non-economic good)得问题,只要是被人需求且稀缺得物品就是经济品,有价格 。
(2)出自 《圣经》
有个故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深谋远虑的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是不是也能过着幸福的日子,于是他招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
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
三个月后,这班学者把三本六寸厚的帛书呈上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国王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人民都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
所以他再命令这班学者继续钻研,两个月内,学者们把三本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再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真正日后有奉行这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说完后便重重地奖赏了这班学者。
原来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
[编辑本段]文字记载
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
翻阅《贝尔格莱夫经济学词典》,见有“免费午餐”条,细阅之下,不禁自觉笔者较早前所写有关“免费午餐”的文章有“不详不尽”之弊。
事实上,不断发现新资料或富有启迪性的新观点,正是读书的乐处。
在香港,“免费午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笔者可以说是第一个将这个词介绍到香港的传媒界人。和一般人甚至象牙塔中人一样,笔者向来以为这句至理名言是货币学派大师佛利民所“铸造”。
1997年6月中旬,佛利民前往以色列接受希伯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时,与以色列国会财经委员会主席路年思言谈甚欢。路年思说,犹太教教义可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概括之,其余都是次要;他请佛利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其经济学精义,佛利民脱口而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是我的经济理论的全部,其余只是枝节!”佛利民著作等身,见识精深博大,而竟用这几个如此浅俗的字概括他的学说,可见这句话含意之深。
其实,在此之前,“免费午餐”已是佛利民的“招牌货”。他于1972年出版的杂论集《一个经济学家的抗议》在1975年再版时,已改名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上述种种,令笔者得出这句话是佛利民所“发明”的结论。
但是,近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大卫·波云的《经济结构术》(《Economic Statecraft》,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现原来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
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
至此,我们当知道“免费午餐”并非佛利民所创。不过,佛利民名气大,杜兰亦只好让位了。
而且事实上,对于此一“原理”的推广,佛利民是功不可没的。
一如大家所知,社会上任何低于市价的商品及服务,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津贴的——享受“免费午餐”的“普罗大众”,亦因为被抽间接税而作了贡献——而由于派发“免费午餐”的行政费用特别高,“免费午餐”其实是十分昂贵的!
可是,据替《贝尔格莱夫》写“免费午餐”词条的作者的考证,“免费午餐”一词始见于19世纪,当时的酒吧和客栈,为了吸引客商光顾,纷纷在门外张贴广告,以“提供免费三文治和零食”为招徕;但顾客若只吃三文治而不“买醉”,很快就发现不能照字面解释来理解这句广告。
不买饮料只索取三文治的人,毫无例外被“抛出门外”。显而易见,“没有免费三文治”,是“没有免费午餐”的“前身”。
正式用上“免费午餐”这个词,始于1933年美国 “新政”时期,为保守派政客和评论家所创用。
比如著名评论家孟肯和以写《经济学入门》而享盛名的经济评论家亨利·赫列特,在著作中就多次用“免费午餐”来形容社会福利事业,以说明福利其实十分昂贵。众所周知,政府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政府费用必须靠抽税而得。
换句话说,政府推行福利政策的资金来源,都由纳税人奉献,而执行福利政策又形成了庞大的政府架构,这就是免费福利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
到了越战期间,主张强迫征兵制度的人,认为适龄学子有义务应征,这是他们接受免费教育的回报。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便是接受免费教育且认为教育真的免费的学子所应接受的现实。
越战结束之后,“免费午餐”一词渐渐无人提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流行在T恤上印上一句时髦口号,“免费午餐”这句话逐渐被商人看中。
不过,若非佛利民在《新闻周刊》的专栏上反复分析天下根本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免费午餐”是不可能如此流行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