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成分是?
核武器结构
1.核战斗部
核武器中起杀伤破坏作用的组成部分。由核爆炸装置、引爆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结构部件组成。
核战斗部在不同类型的核武器中,其组装形式有所不同。 弹道核导弹的战斗部,是与弹头再入姿态控制系统及突防诱饵系统一起装在弹头壳体之内,构成核弹头,位于导弹的前端。惯性制导的战略弹道核导弹,在发射起飞后,到达主动飞行段终点,核弹头就和弹体分离,弹头沿着惯性弹道在外大气层飞行,最后重返大气层,飞向预定目标。 这时核弹头是一个再入飞行部件,因此也称为再入飞行器,又称为核导弹的有效载荷。现代战略弹道核导弹的分导式弹头,是一个母舱,内装有多枚(一般为3~10枚)子弹头。到达高空后,母舱将子...全部
核武器结构
1.核战斗部
核武器中起杀伤破坏作用的组成部分。由核爆炸装置、引爆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结构部件组成。
核战斗部在不同类型的核武器中,其组装形式有所不同。
弹道核导弹的战斗部,是与弹头再入姿态控制系统及突防诱饵系统一起装在弹头壳体之内,构成核弹头,位于导弹的前端。惯性制导的战略弹道核导弹,在发射起飞后,到达主动飞行段终点,核弹头就和弹体分离,弹头沿着惯性弹道在外大气层飞行,最后重返大气层,飞向预定目标。
这时核弹头是一个再入飞行部件,因此也称为再入飞行器,又称为核导弹的有效载荷。现代战略弹道核导弹的分导式弹头,是一个母舱,内装有多枚(一般为3~10枚)子弹头。到达高空后,母舱将子弹头释放出去,从而使每个子弹头射向各自的目标。
这样的子弹头都是独立的再入飞行器,各自携带有核战斗部。核炸弹、巡航核导弹、核鱼雷等的核战斗部舱,一般都位于弹体的中部,与制导系统舱是分隔的,形成一个独立的舱段。
2.核弹头
弹道导弹上装有核战斗部的弹头,简称核弹头。
核弹头位于导弹的前端部,是在飞行过程中与弹体分离并再入大气层的部分,故英、美两国称其为核再入飞行器。它利用核战斗部产生核爆炸,对目标实施大规模的杀伤和破坏。
导弹核弹头按其核装置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原子弹头(裂变弹头)、氢弹头(热核弹头)和中子弹头(增强辐射弹头)等。
按作战任务可分为战略导弹核弹头和战术导弹核弹头。前者用于执行战略任务,通常为热核弹头,威力大,可达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吨梯恩梯当量;后者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目标,通常威力较小,为数千或数万吨梯恩梯当量。
按每发导弹携带子弹头数量可分为单弹头和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和分导式两种,能提高突防能力和打击效果。
3.核爆炸装置
具有核爆炸功能的裂变装置或热核装置,简称核装置。核装置用于各种目的核试验时,可以只是一种物理装置,而不是武器,其结构不要求适应武器使用中将遇到的特殊环境条件。
按照核武器作战使用条件而设计制造的核装置,加上引爆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结构部件,即可组成核武器的核战斗部。核装置作为原子弹或氢弹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工作原理来区分,又可相应地分为裂变核装置和聚变核装置。
作为民用技术的核装置还要求尽可能减少放射性污染和外形尺寸,并满足特殊的地下环境条件。
核装置性能的先进性可以用比威力或比等效百万吨数来衡量。美国投在日本长崎上空的原子弹“胖子”,是装的原始内爆型裂变核装置,比威力约4。
5吨梯恩梯当量每千克,与装有现代核装置的武器相比是非常低的。用现代核聚变装置组成的核弹,威力在10万吨梯恩梯当量以上时,其比威力为1000~3000吨梯恩梯当量每千克。比威力的提高是依靠更新设计原理、巧妙构思和精确的设计计算,并经过多次核试验,逐步提高水平而取得的。
4.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
既能在预定高度或预定时刻准确、可靠地引爆核爆炸装置,并能按预定程序发出各种预定的控制信号保障核武器在操作、运载、投放过程中具有高度安全性的控制系统。
是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称引控系统。核武器在平时贮存、运输、装配、联试、勤务处理和运载过程中,其引控系统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见核武器安全性);在作战使用时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发出的引爆信号又必须有高度的准确性,使核装置能在最佳爆炸高度或爆炸时刻起爆。
根据设计要求,引控系统还对核弹中的某些其他系统起控制作用。
根据作战使用场合和运载工具不同,引控系统的组成也有所不同,通常引控系统是由电源、保险机构、程序控制装置(简称程控装置)、引信、引爆装置等部件组成。
5.核武器投掷发射系统
将核炸弹、核炮弹、核弹头等投射到预定目标所需的设备和设施,简称核武器投射系统。它由运载工具、投射装置及各种辅助设备等组成,是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核武器,投射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也不一样。
核炸弹由飞机运载和投掷。其投射系统包括运载飞机及瞄准装置、挂弹架、投掷机构、投掷操纵机构以及监控系统等设备。核炸弹可装在飞机炸弹舱的内挂弹架里,也可装在机身或机翼下的外挂弹架上,其释放开关或密码锁装在驾驶舱内。
监控系统用来监视和控制核炸弹引信的动作、解除保险和确保安全。
核深水炸弹可由陆基或舰载飞机、反潜直升机携带和投放;也可由水面舰艇和潜艇上的火箭式或气动式发射器发射。核炮弹的发射系统是各种大口径火炮,如加农炮、榴弹炮等。
新设计的核火炮具有后坐力小、射速快、能自动装弹、定位和修正等性能。
弹道核导弹的核弹头和巡航核导弹则靠导弹的推进系统携带和投掷。早期的弹道核导弹只能携带和投掷一个核弹头,现代的战略弹道核导弹,弹头母舱装有制导系统、动力装置和姿态控制系统,可以携带和投掷多个核弹头。
核导弹的发射需要有专门的发射系统和发射控制系统。发射系统由发射装置及测试设备、瞄准设备、起竖设备等各种专用技术设备组成。核导弹发射装置的种类比较多,如发射台、发射架、发射井和发射筒等。按发射时导弹所处的状态,可分为垂直发射装置和倾斜发射装置。
按其机动性,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动式发射装置。机动式发射装置又分机载(空中机动)、舰(艇)载(海上机动)以及车载(地面机动)3种。机载发射装置有导轨式和导管式两种。地面机动发射系统又分公路机动、越野机动和铁路机动等几种。
公路机动发射系统可采用履带式车辆、轮式车辆和牵引─半拖车,上面装有起竖装置和发射装置,一般都具有运载─起竖─发射功能。核导弹的发射方法有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热发射是直接利用导弹火箭发动机点火时产生的推力实现的,它需要有导流装置。
冷发射是利用压缩空气、燃气或燃气─蒸汽混合物等辅助动力源,将核导弹从发射筒或导弹发射井内弹射出去的,当核导弹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点燃火箭发动机。冷发射需要采用发射筒和燃气发生器等辅助动力源。
6.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
核武器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又称毁伤效应。
造成杀伤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
核爆炸对武器装备、人员的杀伤破坏,按修复和治愈的难易及对性能的影响,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杀伤破坏等级,各杀伤破坏等级均有具体标准。
例如,中度杀伤通常指受伤人员会丧失战斗力,但有可能治愈;中等破坏是指受损物体基本上不能使用,必须大修方能复原。当给定爆炸威力和比高时,根据目标的杀伤破坏参数值,可以确定某种因素的杀伤破坏半径。
地面目标受到两种以上毁伤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杀伤破坏,称为综合杀伤破坏效应。几种毁伤因素综合作用时,以杀伤破坏范围最大的那种因素的作用半径为综合杀伤破坏半径。在表2中,给出了威力2万吨梯恩梯当量,比高120米/(千吨梯恩梯当量)原子弹空中爆炸时,地面暴露目标受中等杀伤破坏的主要参数值和相应的杀伤破坏半径。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半径(或面积)取决于核武器的威力等性能、爆炸方式、爆区的环境及防护(或加固)情况。各种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半径都随威力的增大而增大。对于按不同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某些杀伤破坏效应的特殊性能的核武器,各种杀伤破坏因素的能量分配与普通原子弹、氢弹有很大不同。
例如,中子弹是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能在较大范围内杀伤坦克内的人员,而对物体的破坏较小;减少剩余放射性弹将放射性沾染减到最小,而使冲击波、光辐射成为主要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不同,杀伤破坏效应差别很大。
在实施核袭击时,根据作战任务、目标的杀伤破坏参数值和不同高度核爆炸各杀伤破坏参数的分布规律等,可以确定最适宜的核爆炸高度(又称最佳核爆炸高度),使对目标的杀伤破坏半径最大。气象条件对大气层核爆炸的杀伤破坏效应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大气能见度差,则到达目标处的光冲量减小;大气中风速、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对下风方向放射性沾染范围及其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
核武器虽能造成严重的杀伤破坏作用,但认识其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可以减轻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程度。例如,利用地下工事、人防工事以及地貌地物等,对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都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也可以采取抗核加固等措施,来防止或减少核辐射和核电磁脉冲等对电子元器件或电子系统的破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