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内蒙古有什么要改的传统风俗 大家帮帮哦?

内蒙古有什么要改的传统风俗 大家帮帮哦!

全部回答

2016-08-10

39 0
    泰兴地区的结婚习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中国民族、区域众多,因此有关结婚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我们来看看我们泰兴有什么这方面的婚俗。男女亲事确定下来之后,结婚之前不论多少年,早先的规矩,女方是不能到男方家去的。
  若是去了,必定遭到村上人的讥笑和责骂。说,堂堂一个闺女,“马叉”得很,蹲不稳;又说,自个儿不当人,作贱自己,怕是个骚狐狸。  真是什么难听的都出得了口。对女方姑娘如此苛求,但对男方小伙子则不是这样的。
  男方的小伙子去女方家是名正言顺的。按当地说法,平常无事,小伙子登门叫拜望,逢年过节上门则叫“看亲”,一年下来至少三次: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次是不作兴空手而去的,应带去按例的礼物,有几样是少不了的,水面(长命百岁)、京果(果然如意)、肉(福禄双全)、鱼(吉庆有余)。
    千万别小看了这几样,早先的乡民们能否吃得上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能备齐这几样的,算不得多。然而,这毛脚女婿上门,每次礼物的厚菲,往往会引起女方的不同反应,尤其是碰到爱沾小便宜的丈母娘,喜怒则完完全全写在脸上。
  礼物丰厚,便是眉开眼笑,“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那女婿自然会受到很好的招待。  礼物稍菲,则老脸一沉,话中带刺,那女婿只会落个“毛脚女婿上门,薄粥三盆”。反差如此之大,弄得小伙子每次“看亲”都要跟父母反复较劲,多争取一些礼品,免得上了门之后,难看又难受。
  难怪当地有“宁可锅里断了勺,看亲礼品不能薄”的说法 平常四时八节“看亲”的礼品,女方家只计较厚菲,而到了“通话”时,送“通话礼”则颇有考究。  “通话”,实际上是男方家向女方家提出,“要带人”啦!说白了,便是男方想成亲,问女方同不同意,此即为通话。
  在当地,通话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男方先以礼品暗示,一种是送了礼品再请媒人口头明说。由此看来,这“通话礼”是少不了的。送通话礼,多半在当年中秋节,除去每年中秋节应备的礼品之外,若想过年时成亲,就非加送一对鹅、一对藕不可——这两样物件皆有讲究。
    鹅,一为表明女婿为人忠厚老实,二为鹅的叫声“嘎哦嘎哦”,其谐音意为“嫁我”,姑娘家自然明白其意。常听人说,村庄挨村庄,风俗不一样。此话不假。同属苏中里下河,也有地方通话礼不送鹅,而送一对鸭子的,其意甚明,鸭子即押子,养了儿子跑不掉。
  据说。一带就兴送鸭子。尚未成亲,就想到要押子,是否嫌远了一些,看来当地人颇看重传宗之事的。  通话礼中另一样必不可少的物件:藕,一为但愿姑娘“出污泥而不染”,二为女方不要阻拦这门亲事,能像藕那样“路路通畅”、“丝丝相连”。
   但凡女方家从毛脚女婿的中秋节礼中见到鹅藕之后,心中便知姑娘快成了婆家的人了。如若同意姑娘出嫁,女方收下一只鹅(或一只鸭)、一枝藕即可,不同意就全部退回。  碰上不肯收礼的情形,千万不能轻易放弃。
  女方不肯收礼,有时不过是一种策略。哪个都明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挡也挡不住的。不是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么!这当口,得听女方父母丢下的是什么话。有的说,“姑娘还小啊。”有的说,“姑娘一年为家里挣多少多少口粮呢。
  ”如此等等,只不过是多要财礼的托辞,有意抬高姑娘身价的。  只要请媒人出面,给女方家一个面子,过年办喜事多半不成问题,尽管放心地择佳期,“。

2016-08-10

40 0
    宠物:养猫养猫,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且由来已久,《礼记》中就有记载。老北京养猫讲 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类似雄狮之相,故称为狮子猫。
  在这个品种内,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 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  又按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
  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  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 早年富户养猫者以羊肝煮熟、剁碎拌以白米饭,以熏苦肠拌饭者次之,贫户则从油盐店 买来无盐干鱼,谓之“猫鱼儿”,用温水发开剁碎,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属于穷喂。
   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  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
  比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 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
    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须达八斤以上,谓“八斤猫能逼千斤鼠”;其肤色只限于纯黄或纯狸,且有虎纹,头扁圆, 耳小而薄;眼睛须是所谓“金眼夜明灯”者。其脸谱须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俗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
  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须纯白色。  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谓之“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为“秃尾巴根子”。总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一律不上谱。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蟋蟀 蟋蟀,咱们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 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 寿岭的“青麻头”最佳。
  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 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著名。  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
  自中秋 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 “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系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 “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 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
  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 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  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 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 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
  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养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  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 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
  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早年间北京养鸽者众多。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都有对 鸽子的描写。
  老北京的鸽子市很热闹,诸如阴历逢七、逢八的护国寺庙会,逢九、逢十的隆福寺庙会。此外,在崇文门外的花儿市还有一家专门的鸽子市。 每逢庙会,成笼的鸽子便手 携车载源源而来。鸽子的品种很多,珍贵的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
  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
  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  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
  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
    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
  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
    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  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
  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
    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
  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
  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
    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
  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  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
    “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
  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
  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
    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中秋: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
  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
  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quot;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  《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
  ”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  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
  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
  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  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
  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
    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
  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
    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有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 就这些了!!!!。

2016-08-10

11 0
比如爱吃肉,吃菜少,而且吃土豆多。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