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发热是怎么了?我妻子到了夏天身体和
这是身体虚弱的一种表现,是高考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造成的,用大量补心肝脾胃肾的药同时调理气血,用汤药效果才好
属于先天不足的身体素质,秋冬之季天地阴气盛而你阳气不足就表现为手足冰凉的阳虚症状,春夏季节天地阳盛而阴弱,你不足之阴便又受损而表现为手心烦热的阴虚症状,所以应当固本培元,调和阴阳,想吃中成药,春夏吃六味地黄丸,秋冬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最好吃中药汤剂,可随病情变化加减
手足心发热而未有其它症状相伴的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手足心发热的多同时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现。 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全部
这是身体虚弱的一种表现,是高考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造成的,用大量补心肝脾胃肾的药同时调理气血,用汤药效果才好
属于先天不足的身体素质,秋冬之季天地阴气盛而你阳气不足就表现为手足冰凉的阳虚症状,春夏季节天地阳盛而阴弱,你不足之阴便又受损而表现为手心烦热的阴虚症状,所以应当固本培元,调和阴阳,想吃中成药,春夏吃六味地黄丸,秋冬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最好吃中药汤剂,可随病情变化加减
手足心发热而未有其它症状相伴的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手足心发热的多同时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现。
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无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物,夜睡不宁,大便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浊如米泔。
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
手足心发热,以疳积脾虚引起的多见,绝大多数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富有营养的食品,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促进体质的恢复。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
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
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
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人”应中焦脾胃。“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 脉 法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
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
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
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
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
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
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
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
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
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
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
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
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 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
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
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
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
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
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
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 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
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
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
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
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 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
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
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
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
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
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
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疗,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
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_____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
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
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
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
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
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揲,荣气弱,名曰卑,揲卑相
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
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痛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
??缱猿稣撸魅毡憬庖樱缓我匝灾苛⑾穆龊榇笫瞧涫甭觯适谷灰病K氖狈麓恕?
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别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
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
计其余命_?镃3生死之期, 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
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
薄鲜梗,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紧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者,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何谓阳
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迟脉
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
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
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拂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
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
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愠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
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
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
必欲利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梗,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梗;汗多则
热盛。
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
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而汗出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
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缛缓钩?
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
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
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痛,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
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
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
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
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
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
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 脉 法
下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
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
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
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
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
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
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梗,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瞟瞟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
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
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
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
亡血失精。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
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
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饲。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
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胃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
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
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
食也。
寸口脉弱而涩, 尺中浮大, 无外证者, 为病属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____,为 次论“因”
根据望诊、切诊的结果找出病变的原因,询问病人是否属实,加上病人的主诉。
客观辩证的找出疾病的原因。
三论“证”根据以上望闻问切的结果辨别疾病属于何证。
再论“治”,根据四诊八纲辩证,选择合理的治法。
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热错杂,寒药热药并用,气虚温之,血虚濡之。
阴虚润之。血瘀之证当细分辨之。并非化淤只用活血祛瘀药。 活血化瘀药能清除体内淤浊物,改善微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疲劳。淤血和痰饮往往同时存在,痰瘀胶结杂病丛生。血热则壅阻不行,血寒则泣而不行,血少则瑟缩而不行,阴虚则涩而不行。
因此活血之法,并非只用活血化瘀药。正确懂得用法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血少补之,阴虚濡之,气虚温之。因寒而瘀,应用当归、黄芪、桂枝、细辛、红花、麻黄、荆芥、生姜、干姜、炮姜、良姜、荜拨等药。因热而瘀,应用丹皮、赤芍、丹参、络石藤、等药。
阴血不足之血瘀,应用当归、麦冬、生地、沙参、玉竹、黄精、枸杞等药。另如桃仁、苏木等平性药物无论寒热均可用之。另外白花蛇祛风、通络、止痉,无论寒热夹风者尤宜,不但可祛络中淤血,通脉效果堪嘉。
治疗中的用药原则是“有是证则用是药,用是药则得其效”。
久病用大方,方中药味多,涉及多个脏腑用药。新病小病用小方,药味少。
。收起